第323頁
剩下的武騎指揮使嚴朝一直在京,是從宮廷侍衛做起來的指揮使,先前還做過宮殿廂軍的指揮使,他為人謹慎、使得一手好槍。
只可惜並無對敵經驗,並不知送到戰場上是個什麼樣的光景。
最末一位和贏安校尉,雖在這五人中年紀最輕、僅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子,但他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已能單槍匹馬闖入水寨、剿滅匪兵。
其人水性好、擅長近身搏擊,且謀略多變,見機很快。只可惜西北多荒漠,甚少有大片的水域,有些難以施展開手腳。
皇帝更屬意於同知將軍段岩,但舒氏和文氏明顯對這位將軍還有所忌憚——段岩雖未挑明站邊兒,但他和寧王私交很深、兩人常一起打獵。
太|子黨更看中嚴朝,大約是因為嚴將軍一直在宮闈做指揮使,熟悉宮中事務,而且嚴將軍是這五人里,唯一一個家中有適齡未嫁女的。
將來太子成婚,也能拉攏這位將軍進入太|子一黨。
兩黨之外的寒門更支持郭敞、和贏安,其他高門世家則站在了江鐮老將軍那邊,認為老驥伏櫪,中軍主將要的是審時度勢,而不一定要前線衝殺。
正在眾人持續爭論不休、彼此攻訐時,皇帝身邊的三陽公公卻忽然滿臉歉意地走進來,身後還帶著太后身邊的嬤嬤。
那嬤嬤也未進殿,只遠遠在宣政殿的廊門處虛虛福了一禮,也面朝著殿內眾多的臣子,「恕老身冒昧,打攪諸位大人了。」
太后身邊的嬤嬤就好像兩國交戰的來使,她的身份雖是宮裡伺候太后的僕婢,但此刻面對著眾多大臣,卻成了太后的臉面。
——當朝太后的面子,朝臣們哪能不給。
他們紛紛歇聲,轉身與那嬤嬤拱手,一個個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上列班,不敢再說什麼。
「嬤嬤您怎麼來了?」皇帝也起身相迎。
「陛下國事繁忙想是忘了,今日太后請了後宮諸位娘娘們擺了賞花宴,兩位公主也在,您先前答允了太后要去給宴會選魁首的,您……忘啦?」
皇帝怔愣地看嬤嬤一眼,而後他恍然大悟地一拍腦袋,「唉,忘了忘了,朕糊塗,竟忘了這件事!」
其實他根本不知道有什麼賞花宴,只是剛才嬤嬤說話時用眼神暗示了他,他便知道——這位嬤嬤是來幫他脫身的。
嬤嬤見皇帝應了話,便順著給眾位大臣解釋道:
「各宮娘娘、公主們都等著呢,先前太后都放了話說陛下一定會去,眾人都是奔著陛下的賞賜去。」
「尤其是靜欣、思箏兩位公主,可就等著陛下去給她們分個高下。」
「自然了,老身來之前並不知各位大人還在這兒,只當是陛下忘了賞花之約,若您實在抽不開身,老身也可去回稟太后。」
嬤嬤說著,還笑著沖大臣們盈盈一拜。
太后都發了話,何況還有後宮的娘娘和公主相候,朝臣們當然不敢不給這麼面子,只能訥訥拜下,紛紛說事情有先來後到,事情他們會再議。
「那今日……便到這兒吧。」皇帝騎驢下坡,自然將這件事先推開,吩咐太子處理剩下的政務後,便匆匆離開了宣政殿。
走出宣政殿到內苑長廊上,他才長出一口氣、謝過了老嬤嬤,「今日要不是有您,我可真要被他們煩死了。」
嬤嬤卻笑著擺擺手,「這事兒老奴可不敢貪功,是惠貴妃娘娘到太后宮裡請安,得知您還在宣政殿內枯坐著,便跟太后合計出這樣一個主意。」
「原來是她,」皇帝也跟著笑了笑,忍不住慨嘆,「她總是這樣得體……可嘆定國公沒將她生成個男兒,否則朕今日也不用這般為難了。」
這位嬤嬤到底是宮裡的老人,也是在太后身邊經年伺候的,見皇帝如此憂思,她也湊趣玩笑道:
「若惠娘娘生做男兒郎,陛下只怕又要為後宮煩憂了。」
皇帝一愣,而後苦笑著扶住額頭,「……也倒是,是朕妄念多了。」
說完這些,皇帝請三陽公公先送老嬤嬤回去,並帶話他晚些時候再去給太后請安,等三陽他們走遠,皇帝又叫來衛公公:
「安排下去,朕晚上去看看老師。」
衛公公領命,而跟在他身邊的自然就是那日宣武樓大比時出言救了自己也幫了他的小德喜。
師徒倆一前一後繞過內苑長廊、出錦廊,等到了廿四衙門的府衙內,衛公公才頓住腳步,回頭看著德喜道:
「有想問的麼?」
德喜搖搖頭,「爹您教過的,在這宮裡——該我知道的我要放在肚子裡,不該我知道的,一句都不要多問。知道得越多、命沒得越快。」
衛公公瞅他一眼,半晌後笑了:「你倒乖覺。」
德喜再躬身,「是爹教得好。」
「得了,去準備吧,陛下微服出巡,路上一應安排照著往常的規矩辦,還有,告訴相府的管事不必大張旗鼓。」衛公公吩咐完,自回他的房間換衣服。
倒是德喜站在原地默默在心上記了記:
——原來相爺是陛下的老師。
——那看來去西北的人選,陛下心裡其實早就定了同知將軍。
只可惜並無對敵經驗,並不知送到戰場上是個什麼樣的光景。
最末一位和贏安校尉,雖在這五人中年紀最輕、僅是個二十歲出頭的小伙子,但他在十六歲的時候就已能單槍匹馬闖入水寨、剿滅匪兵。
其人水性好、擅長近身搏擊,且謀略多變,見機很快。只可惜西北多荒漠,甚少有大片的水域,有些難以施展開手腳。
皇帝更屬意於同知將軍段岩,但舒氏和文氏明顯對這位將軍還有所忌憚——段岩雖未挑明站邊兒,但他和寧王私交很深、兩人常一起打獵。
太|子黨更看中嚴朝,大約是因為嚴將軍一直在宮闈做指揮使,熟悉宮中事務,而且嚴將軍是這五人里,唯一一個家中有適齡未嫁女的。
將來太子成婚,也能拉攏這位將軍進入太|子一黨。
兩黨之外的寒門更支持郭敞、和贏安,其他高門世家則站在了江鐮老將軍那邊,認為老驥伏櫪,中軍主將要的是審時度勢,而不一定要前線衝殺。
正在眾人持續爭論不休、彼此攻訐時,皇帝身邊的三陽公公卻忽然滿臉歉意地走進來,身後還帶著太后身邊的嬤嬤。
那嬤嬤也未進殿,只遠遠在宣政殿的廊門處虛虛福了一禮,也面朝著殿內眾多的臣子,「恕老身冒昧,打攪諸位大人了。」
太后身邊的嬤嬤就好像兩國交戰的來使,她的身份雖是宮裡伺候太后的僕婢,但此刻面對著眾多大臣,卻成了太后的臉面。
——當朝太后的面子,朝臣們哪能不給。
他們紛紛歇聲,轉身與那嬤嬤拱手,一個個回到自己原本的位置上列班,不敢再說什麼。
「嬤嬤您怎麼來了?」皇帝也起身相迎。
「陛下國事繁忙想是忘了,今日太后請了後宮諸位娘娘們擺了賞花宴,兩位公主也在,您先前答允了太后要去給宴會選魁首的,您……忘啦?」
皇帝怔愣地看嬤嬤一眼,而後他恍然大悟地一拍腦袋,「唉,忘了忘了,朕糊塗,竟忘了這件事!」
其實他根本不知道有什麼賞花宴,只是剛才嬤嬤說話時用眼神暗示了他,他便知道——這位嬤嬤是來幫他脫身的。
嬤嬤見皇帝應了話,便順著給眾位大臣解釋道:
「各宮娘娘、公主們都等著呢,先前太后都放了話說陛下一定會去,眾人都是奔著陛下的賞賜去。」
「尤其是靜欣、思箏兩位公主,可就等著陛下去給她們分個高下。」
「自然了,老身來之前並不知各位大人還在這兒,只當是陛下忘了賞花之約,若您實在抽不開身,老身也可去回稟太后。」
嬤嬤說著,還笑著沖大臣們盈盈一拜。
太后都發了話,何況還有後宮的娘娘和公主相候,朝臣們當然不敢不給這麼面子,只能訥訥拜下,紛紛說事情有先來後到,事情他們會再議。
「那今日……便到這兒吧。」皇帝騎驢下坡,自然將這件事先推開,吩咐太子處理剩下的政務後,便匆匆離開了宣政殿。
走出宣政殿到內苑長廊上,他才長出一口氣、謝過了老嬤嬤,「今日要不是有您,我可真要被他們煩死了。」
嬤嬤卻笑著擺擺手,「這事兒老奴可不敢貪功,是惠貴妃娘娘到太后宮裡請安,得知您還在宣政殿內枯坐著,便跟太后合計出這樣一個主意。」
「原來是她,」皇帝也跟著笑了笑,忍不住慨嘆,「她總是這樣得體……可嘆定國公沒將她生成個男兒,否則朕今日也不用這般為難了。」
這位嬤嬤到底是宮裡的老人,也是在太后身邊經年伺候的,見皇帝如此憂思,她也湊趣玩笑道:
「若惠娘娘生做男兒郎,陛下只怕又要為後宮煩憂了。」
皇帝一愣,而後苦笑著扶住額頭,「……也倒是,是朕妄念多了。」
說完這些,皇帝請三陽公公先送老嬤嬤回去,並帶話他晚些時候再去給太后請安,等三陽他們走遠,皇帝又叫來衛公公:
「安排下去,朕晚上去看看老師。」
衛公公領命,而跟在他身邊的自然就是那日宣武樓大比時出言救了自己也幫了他的小德喜。
師徒倆一前一後繞過內苑長廊、出錦廊,等到了廿四衙門的府衙內,衛公公才頓住腳步,回頭看著德喜道:
「有想問的麼?」
德喜搖搖頭,「爹您教過的,在這宮裡——該我知道的我要放在肚子裡,不該我知道的,一句都不要多問。知道得越多、命沒得越快。」
衛公公瞅他一眼,半晌後笑了:「你倒乖覺。」
德喜再躬身,「是爹教得好。」
「得了,去準備吧,陛下微服出巡,路上一應安排照著往常的規矩辦,還有,告訴相府的管事不必大張旗鼓。」衛公公吩咐完,自回他的房間換衣服。
倒是德喜站在原地默默在心上記了記:
——原來相爺是陛下的老師。
——那看來去西北的人選,陛下心裡其實早就定了同知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