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而皇帝後來派人去尋這位大夫時,那游醫卻已餓死在自己家中,他明明有兒子、兒媳婦,這不肖子孫卻根本不管老人死活。
左鄰右舍都嫌棄老人擺弄滿屋子枯草、以為是個瘋子,沒想隨行的一位御醫,卻認出來老人是三朝之前、泰寧朝的院判。
姓陸,恰好是杏林陸家在這世上的,最後一位醫道傳人。
第058章
蔣駿遠赴西北這事兒就這樣定下來, 點心一邊張羅著給蔣叔收拾東西,一邊準備寫招工的告文送到城中官牙。
寫到一半正巧被聽著動靜來送豆腐的陳婆婆看見,她隨口問了一嘴, 知道蔣駿要走後,忙攔住雲秋和點心:
「小公子你們這是城裡人的想法, 我們鄉下招工可不這樣。」
陳婆婆將手中的豆腐放下來,「你們張貼告文找來的人,對我們村上的情況不甚熟悉,也不便與大家打交道, 很難融入的。」
她老人家是個熱心腸, 還給雲秋講了——前些年朝廷修水壩, 要淹著神霧山北坡的兩個小村子, 鄉上就請資給他們在吳家村後蓋了片房安置。
「他們村里人搬下來, 頭兩年幾乎不和吳家村的人來往, 而且兩個村子互不通婚, 都是自己跟自己村里人過。」
「中間幾年,吳家村只要有人丟了東西, 就懷疑是他們偷的;他們的牲口走失,也懷疑是吳家村裡的人搞鬼, 村子間爭執不斷、甚至發生過械鬥。」
「最後鄉上沒辦法,才又給他們重新遷到曹河下游一片未經開墾的土地,這才歇了紛爭。」
「你們不知道, 外姓人、外來戶在村子裡的日子可難呢。」
雲秋想想也確實是這麼個理兒:
先前他就有這般感受——若非陳村長一家和陳婆婆照顧, 他在村中也是少不了要挨些風言風語。
諸如村里人請客辦酒,人人都知道你買得起村口的田莊, 都會在心裡尋思你是個富戶,你隨禮給多給少都不是個意思:
給得太多, 村里其他人會掂量酸話,說你堂堂一個富戶、竟然給得還不如他們村里人,是不是看不起主人家;給得太少,又會被主人嫌棄這富人原來這般吝嗇,難怪能成為富戶、竟然是一毛不拔。
反正村里傳什麼話都過得快,好賴你都得受著。
好在雲秋並不需要自己上村中買菜買肉,多少能少些與村中人接觸,有什麼帖子也是下到蔣駿那兒。
蔣駿少時在田家村見得多,也知道如何應付。
「所以婆婆,」雲秋抽走點心寫了一半的告文疊了疊,「我們應該直接去找陳村長幫忙?」
陳婆婆笑著點了點頭。
「謝謝婆婆,」雲秋謝過她,然後吩咐點心拎上兩條莊上的臘肉,再提上一籃子雞蛋和兩壇酒,「走,我們去拜見村長。」
陳村長一如既往地忙碌,雲秋他們去的時候他正好要出門,遠遠看見雲秋提著東西來還愣了愣,聽明白他們來意後,他先給兩人讓進屋:
「你大娘在家呢,你們先坐,我去村東口看看就回,小六家的上房修瓦摔下來了,這會兒正缺個主事的人呢。」
雲秋一聽什麼從房上掉下來,想著一時半會兒也完不了,便與村長客氣兩句,要點心給東西送進去,說他們過會兒再來。
沒想那李大娘十分熱情客氣,遠遠聽見門口動靜就拎著炒勺跑出來,不由分說將兩人拉進去,更是三五句話就套出了他們的來意。
瞧兩人竟還帶著東西,李大娘忍不住嗔罵到:「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和我們客氣!不就是找個可靠的人嘛,這事兒不用他,包在大娘身上了!」
如此雲秋和點心又陪著坐了一會兒,李大娘原還要留他們飯,雲秋實在架不住這熱情,只能找藉口推說還有事、帶著點心趕快脫身。
村里人熱絡起來是真熱絡,雲秋點心兩個走遠後還相互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見了一種劫後餘生。
不過既然李大娘幫忙,雲秋也要點心記上,回城後就再扯兩匹布,留著給李大娘和村長一家裁製新衣,現下是年節也用得上。
如此,三五日後,陳村長就帶著兩個人上田莊拜訪,說是見工。
其中一個瘦高蓄鬚戴浩然巾的,雲秋認得——是陳家村的私塾先生,姓孔,自稱是聖人的五十代孫。
另一個身材健壯的是個年輕人,端看年紀二十歲上下,上身著交領夾襖、腰系一條虎皮、下|身扎著綁腿,一看就是個有功夫的。
見雲秋打量自己,年輕人大大方方沖他一笑。
「這是孔先生的外甥,姓賀,叫賀梁,今年二十二歲,原先是跟著他爹走江湖的,幹了幾年武行後,前年上在晉中給府衙做過外莊管事。」
「後來那府衙磨勘中被查,闔家上下人都被發落,他們這些僱工也多少受到牽連在當地找不著活兒,正巧就來投奔了孔先生。」
陳村長這般介紹,而那孔先生則一直沉眉不言,看向自家子侄的眼神里,多少帶了點兒恨鐵不成鋼。
等村長介紹完了,賀梁才朝著雲秋一拱手,「雲公子的事兒來的路上舅舅和村長都與我說了,您能以巧計制惡人,賀梁佩服!」
左鄰右舍都嫌棄老人擺弄滿屋子枯草、以為是個瘋子,沒想隨行的一位御醫,卻認出來老人是三朝之前、泰寧朝的院判。
姓陸,恰好是杏林陸家在這世上的,最後一位醫道傳人。
第058章
蔣駿遠赴西北這事兒就這樣定下來, 點心一邊張羅著給蔣叔收拾東西,一邊準備寫招工的告文送到城中官牙。
寫到一半正巧被聽著動靜來送豆腐的陳婆婆看見,她隨口問了一嘴, 知道蔣駿要走後,忙攔住雲秋和點心:
「小公子你們這是城裡人的想法, 我們鄉下招工可不這樣。」
陳婆婆將手中的豆腐放下來,「你們張貼告文找來的人,對我們村上的情況不甚熟悉,也不便與大家打交道, 很難融入的。」
她老人家是個熱心腸, 還給雲秋講了——前些年朝廷修水壩, 要淹著神霧山北坡的兩個小村子, 鄉上就請資給他們在吳家村後蓋了片房安置。
「他們村里人搬下來, 頭兩年幾乎不和吳家村的人來往, 而且兩個村子互不通婚, 都是自己跟自己村里人過。」
「中間幾年,吳家村只要有人丟了東西, 就懷疑是他們偷的;他們的牲口走失,也懷疑是吳家村裡的人搞鬼, 村子間爭執不斷、甚至發生過械鬥。」
「最後鄉上沒辦法,才又給他們重新遷到曹河下游一片未經開墾的土地,這才歇了紛爭。」
「你們不知道, 外姓人、外來戶在村子裡的日子可難呢。」
雲秋想想也確實是這麼個理兒:
先前他就有這般感受——若非陳村長一家和陳婆婆照顧, 他在村中也是少不了要挨些風言風語。
諸如村里人請客辦酒,人人都知道你買得起村口的田莊, 都會在心裡尋思你是個富戶,你隨禮給多給少都不是個意思:
給得太多, 村里其他人會掂量酸話,說你堂堂一個富戶、竟然給得還不如他們村里人,是不是看不起主人家;給得太少,又會被主人嫌棄這富人原來這般吝嗇,難怪能成為富戶、竟然是一毛不拔。
反正村里傳什麼話都過得快,好賴你都得受著。
好在雲秋並不需要自己上村中買菜買肉,多少能少些與村中人接觸,有什麼帖子也是下到蔣駿那兒。
蔣駿少時在田家村見得多,也知道如何應付。
「所以婆婆,」雲秋抽走點心寫了一半的告文疊了疊,「我們應該直接去找陳村長幫忙?」
陳婆婆笑著點了點頭。
「謝謝婆婆,」雲秋謝過她,然後吩咐點心拎上兩條莊上的臘肉,再提上一籃子雞蛋和兩壇酒,「走,我們去拜見村長。」
陳村長一如既往地忙碌,雲秋他們去的時候他正好要出門,遠遠看見雲秋提著東西來還愣了愣,聽明白他們來意後,他先給兩人讓進屋:
「你大娘在家呢,你們先坐,我去村東口看看就回,小六家的上房修瓦摔下來了,這會兒正缺個主事的人呢。」
雲秋一聽什麼從房上掉下來,想著一時半會兒也完不了,便與村長客氣兩句,要點心給東西送進去,說他們過會兒再來。
沒想那李大娘十分熱情客氣,遠遠聽見門口動靜就拎著炒勺跑出來,不由分說將兩人拉進去,更是三五句話就套出了他們的來意。
瞧兩人竟還帶著東西,李大娘忍不住嗔罵到:「你這孩子,怎麼這樣和我們客氣!不就是找個可靠的人嘛,這事兒不用他,包在大娘身上了!」
如此雲秋和點心又陪著坐了一會兒,李大娘原還要留他們飯,雲秋實在架不住這熱情,只能找藉口推說還有事、帶著點心趕快脫身。
村里人熱絡起來是真熱絡,雲秋點心兩個走遠後還相互對視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見了一種劫後餘生。
不過既然李大娘幫忙,雲秋也要點心記上,回城後就再扯兩匹布,留著給李大娘和村長一家裁製新衣,現下是年節也用得上。
如此,三五日後,陳村長就帶著兩個人上田莊拜訪,說是見工。
其中一個瘦高蓄鬚戴浩然巾的,雲秋認得——是陳家村的私塾先生,姓孔,自稱是聖人的五十代孫。
另一個身材健壯的是個年輕人,端看年紀二十歲上下,上身著交領夾襖、腰系一條虎皮、下|身扎著綁腿,一看就是個有功夫的。
見雲秋打量自己,年輕人大大方方沖他一笑。
「這是孔先生的外甥,姓賀,叫賀梁,今年二十二歲,原先是跟著他爹走江湖的,幹了幾年武行後,前年上在晉中給府衙做過外莊管事。」
「後來那府衙磨勘中被查,闔家上下人都被發落,他們這些僱工也多少受到牽連在當地找不著活兒,正巧就來投奔了孔先生。」
陳村長這般介紹,而那孔先生則一直沉眉不言,看向自家子侄的眼神里,多少帶了點兒恨鐵不成鋼。
等村長介紹完了,賀梁才朝著雲秋一拱手,「雲公子的事兒來的路上舅舅和村長都與我說了,您能以巧計制惡人,賀梁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