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頁
所以,今歲的宣武樓大比一定是內外城同慶,除了騎御武術,還有其他技巧比拼。
宣武樓最早是建立在禁城東南角的一座角樓,後來累經幾朝改建後,變成了齊城牆高的一座樓閣。
樓高七重、八角寶塔形狀,其中供著本朝建立至今的四十八員忠烈武將的畫像,每層樓的窗牖上還雕刻著幾位大學士寫的讚頌詩文。
因此,宣武樓大比承其樓名,內賽多由皇親國戚、文臣武將在宮禁內參加,在御苑賽馬、比箭,也在宣武樓的內城下設立演武場。
各場中奪魁者,能得到皇帝不同的嘉賞。
而外賽則朝向京中百姓,也在禁城的外城牆下設立演武場、戲台,有時也比書畫、比擒搏戲,反正是與「武」相關的項。
前世,皇帝以西北戰事為主題,向城外百姓出題。
京中各位書生公子、丹青妙客都是極盡能事地描繪戰場、著墨枯骨黃沙,唯有十二歲的僧明濟、寥寥數筆在黃沙中畫了一條官道——
道上有一隊駝隊,駝隊拉滿了各式各樣的貨物,正在朝西北方進發,遠處紅旗招展、隱約能夠看到官道的盡頭是城門大開的黑水關。
旁人畫的是西北戰事,他一筆沒描軍隊士兵、西戎敵虜,反而畫的是現實中還未存在的場景。
但恰恰,那場景是皇室朝堂、黎民百姓最渴盼的。
只有西北戰事歇,商隊駝隊才能如此安心地馱著貨物出黑水關;也只有戰事歇、西戎滅,黑水關上才會掛紅旗、城門不用鎖閉地大開。
也因為大比熱鬧,每年宣武樓大比時,京城的商戶們都會提前準備好彩色的告文紙,去往行人手中發派——算是宣傳自己。
更有甚者,會扛著旗招過去,不是吆喝自己家新釀的酒如何香飄十里,就是講述自家武行的師傅們功夫了得……總之,非常熱鬧。
這主意不錯,雲秋暗暗記下。
不過提到宣武樓大比,他看著小和尚眼中又隱隱升起點兒擔憂。
他是脫離了王府一身輕鬆,可小和尚驟然從報國寺中出來變成寧王世子,要應付往來的人很多不說,每年的宣武樓大比,可也都是皇室子弟鬥智鬥勇、比心機的時候。
前世他是能不去就不去,畢竟他從小不愛習武,去了也沒意思。
但如今換成小和尚,雲秋是很擔心李從舟會著了他們的道兒。
他扯扯李從舟袖子,認認真真給他盤了宮中的各位皇子、公主,各家可能會來參加的公子哥——
「太子仁厚少與人爭,二皇子你知道——被追了悼慜皇子,三皇子行事低調不愛出風頭、目前還不知道是不是藏拙。」
「四皇子嘛……他人在西北、應當不會這時候為個宣武樓大比回來,而且我記著你曾經到西北大營給他講過經,他就算回來也不會為難你。」
「五皇子和六皇子都還是小兒,兩位公主的性子都安靜,宣武樓大比時從來都是觀禮,而且舒妃和怡貴人都和貴妃交好,也不用擔心。」
雲秋絮絮說了一堆,李從舟也不打斷他。
這些其實他都知道,但聽雲秋這般敘說他覺著有趣,尤其是小秋秋說這些時,臉上擔憂的表情讓他心裡很平靜、很暖。
——這可是他念多少經都達不到的清淨境界。
「在京的幾位王世子裡,就敏王世子最討人嫌了,他那樣的你剛才已經知道的,其他幾人最多就是看個熱鬧,不會威脅你什麼。」
「嗯……朝臣裡面就是要小心姓文、姓舒的……」說到這裡雲秋有點卡殼,他只知道朝堂有黨爭,但具體怎麼爭的他也不明白。
只大概知道是圍繞昭敬皇后、太子和舒家、文家成一派,然後是貴妃、徐家和寧王府這邊成一派。
小和尚剛剛恢復世子身份,太|子一黨又多文臣,嘴皮子肯定很利索,思來想去,雲秋認認真真道:「總之,不要和他們爭辯!」
李從舟忍了忍,最終忍不住微翹起嘴角。
當真是,好一條妙計。
小東西自己不通朝堂事,卻認真給他想辦法。
他一時壞心,沒給顧雲秋解釋——
因為平靖公公的事,兩黨相爭的關鍵人物——太子,其實私下裡已經與寧王和解,叔侄倆目前都一致是共謀外敵。
「好,我記著。」
「嗯嗯,你也別太出挑了,」雲秋想到前世四皇子的慘死,搖搖頭,「我們這個真假世子案才剛破,你太厲害了會被人眼紅嫉妒的。」
「好。」李從舟滿口答應,眼中的笑意卻更甚。
瞧瞧,多厲害!
還懂得教他蟄伏藏拙呢。
雲秋又念著囑咐了一道,見天色真的太晚了,才推著送了李從舟出去。
李從舟上馬後,他又想起來幾樣入宮的細則,便站在燈柱下與李從舟說了好一會兒的話。
遠遠看著門口兩人的身影,小鍾輕輕碰了點心一下。
「怎麼?」
小鍾示意點心看向門口,燈柱下的雲秋眼睛彎彎、笑得很明亮,而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李從舟唇角也帶有薄笑。
點心不明所以地偏偏頭。
小鐘沒說話,只是抬起雙手,四指握拳相對、大拇指豎起來又屈起放下,然後問點心:「他們,是這個?」
宣武樓最早是建立在禁城東南角的一座角樓,後來累經幾朝改建後,變成了齊城牆高的一座樓閣。
樓高七重、八角寶塔形狀,其中供著本朝建立至今的四十八員忠烈武將的畫像,每層樓的窗牖上還雕刻著幾位大學士寫的讚頌詩文。
因此,宣武樓大比承其樓名,內賽多由皇親國戚、文臣武將在宮禁內參加,在御苑賽馬、比箭,也在宣武樓的內城下設立演武場。
各場中奪魁者,能得到皇帝不同的嘉賞。
而外賽則朝向京中百姓,也在禁城的外城牆下設立演武場、戲台,有時也比書畫、比擒搏戲,反正是與「武」相關的項。
前世,皇帝以西北戰事為主題,向城外百姓出題。
京中各位書生公子、丹青妙客都是極盡能事地描繪戰場、著墨枯骨黃沙,唯有十二歲的僧明濟、寥寥數筆在黃沙中畫了一條官道——
道上有一隊駝隊,駝隊拉滿了各式各樣的貨物,正在朝西北方進發,遠處紅旗招展、隱約能夠看到官道的盡頭是城門大開的黑水關。
旁人畫的是西北戰事,他一筆沒描軍隊士兵、西戎敵虜,反而畫的是現實中還未存在的場景。
但恰恰,那場景是皇室朝堂、黎民百姓最渴盼的。
只有西北戰事歇,商隊駝隊才能如此安心地馱著貨物出黑水關;也只有戰事歇、西戎滅,黑水關上才會掛紅旗、城門不用鎖閉地大開。
也因為大比熱鬧,每年宣武樓大比時,京城的商戶們都會提前準備好彩色的告文紙,去往行人手中發派——算是宣傳自己。
更有甚者,會扛著旗招過去,不是吆喝自己家新釀的酒如何香飄十里,就是講述自家武行的師傅們功夫了得……總之,非常熱鬧。
這主意不錯,雲秋暗暗記下。
不過提到宣武樓大比,他看著小和尚眼中又隱隱升起點兒擔憂。
他是脫離了王府一身輕鬆,可小和尚驟然從報國寺中出來變成寧王世子,要應付往來的人很多不說,每年的宣武樓大比,可也都是皇室子弟鬥智鬥勇、比心機的時候。
前世他是能不去就不去,畢竟他從小不愛習武,去了也沒意思。
但如今換成小和尚,雲秋是很擔心李從舟會著了他們的道兒。
他扯扯李從舟袖子,認認真真給他盤了宮中的各位皇子、公主,各家可能會來參加的公子哥——
「太子仁厚少與人爭,二皇子你知道——被追了悼慜皇子,三皇子行事低調不愛出風頭、目前還不知道是不是藏拙。」
「四皇子嘛……他人在西北、應當不會這時候為個宣武樓大比回來,而且我記著你曾經到西北大營給他講過經,他就算回來也不會為難你。」
「五皇子和六皇子都還是小兒,兩位公主的性子都安靜,宣武樓大比時從來都是觀禮,而且舒妃和怡貴人都和貴妃交好,也不用擔心。」
雲秋絮絮說了一堆,李從舟也不打斷他。
這些其實他都知道,但聽雲秋這般敘說他覺著有趣,尤其是小秋秋說這些時,臉上擔憂的表情讓他心裡很平靜、很暖。
——這可是他念多少經都達不到的清淨境界。
「在京的幾位王世子裡,就敏王世子最討人嫌了,他那樣的你剛才已經知道的,其他幾人最多就是看個熱鬧,不會威脅你什麼。」
「嗯……朝臣裡面就是要小心姓文、姓舒的……」說到這裡雲秋有點卡殼,他只知道朝堂有黨爭,但具體怎麼爭的他也不明白。
只大概知道是圍繞昭敬皇后、太子和舒家、文家成一派,然後是貴妃、徐家和寧王府這邊成一派。
小和尚剛剛恢復世子身份,太|子一黨又多文臣,嘴皮子肯定很利索,思來想去,雲秋認認真真道:「總之,不要和他們爭辯!」
李從舟忍了忍,最終忍不住微翹起嘴角。
當真是,好一條妙計。
小東西自己不通朝堂事,卻認真給他想辦法。
他一時壞心,沒給顧雲秋解釋——
因為平靖公公的事,兩黨相爭的關鍵人物——太子,其實私下裡已經與寧王和解,叔侄倆目前都一致是共謀外敵。
「好,我記著。」
「嗯嗯,你也別太出挑了,」雲秋想到前世四皇子的慘死,搖搖頭,「我們這個真假世子案才剛破,你太厲害了會被人眼紅嫉妒的。」
「好。」李從舟滿口答應,眼中的笑意卻更甚。
瞧瞧,多厲害!
還懂得教他蟄伏藏拙呢。
雲秋又念著囑咐了一道,見天色真的太晚了,才推著送了李從舟出去。
李從舟上馬後,他又想起來幾樣入宮的細則,便站在燈柱下與李從舟說了好一會兒的話。
遠遠看著門口兩人的身影,小鍾輕輕碰了點心一下。
「怎麼?」
小鍾示意點心看向門口,燈柱下的雲秋眼睛彎彎、笑得很明亮,而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李從舟唇角也帶有薄笑。
點心不明所以地偏偏頭。
小鐘沒說話,只是抬起雙手,四指握拳相對、大拇指豎起來又屈起放下,然後問點心:「他們,是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