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頁
在寧王出生前,凌錦聰慧機敏,甚得先帝寵愛。連帶他母親容嬪,也大有寵冠六宮之勢。
後來,時為貴妃的太後馮氏誕下四皇子凌錚。
先帝一時高興,就將仁宗賜給他的長命縷轉贈給了剛滿歲的小兒子。
也便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奪嫡爭儲的大戲拉開序幕——
方月深謀遠慮、心機深重,三皇子凌錦也是處處與二皇子、四皇子相爭,就連婚事上,凌錦都曾求娶過徐宜。
太後深知方月一黨勢頭愈盛,便選擇釜底抽薪、避其鋒芒,令幼子主動請命出嗣,反而得到了定國公的支持。
而這場奪位之戰,最終也以容嬪殉死先帝被晉容妃,但三皇子凌錦被革除譜牒、改名方錦弦告罄。
如今再看這長命縷,寧王只覺諷刺。
本是父母為孩兒祈福、求個口彩好運,沒想——經手這長命縷的人,最終都是命途多舛。
他是,秋秋那孩子也是。
思量間,窗外急急傳來陣陣腳步聲,先是蕭副將、後是大管事,兩人皆是滿臉欣喜。
老管事看起來好似要哭:「爺——回來了!少爺回來了!」
寧王一躍跳起,喀嗒一聲將長命縷丟到桌上。
他疾步走到瞭山閣門口,卻看見跟在老管事身後邁步走入王府的,是頭頂鋥亮、身上穿著一件粗布麻服的李從舟。
寧王腳步一頓。
他竟一時不知該用什麼樣的表情面對自己的親生兒子。
李從舟面無表情、神色如常,若非換掉了僧袍,看起來就還是報國寺那位冷麵寡言的年輕僧人。
便是當今聖上龍顏盛怒,寧王也從未懼怕。
可見李從舟大踏步朝他這邊走來時,寧王心裡卻擂擂開始打鼓。
李從舟走到近前,在瞭山閣門前的三級白玉石階前頓步,而後一撩衣擺,恭恭敬敬跪倒在寧王面前:
「昨日探知到……他的行蹤,一時情急,所以未及稟報。」
說完這句,李從舟也沒給寧王解釋這個他是誰,而是就這麼跪著講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將顧雲秋說的那番話,一一轉述給寧王聽。
只是,他並未透露顧雲秋的行蹤,也沒提錢莊和遊記漆鋪。
寧王聽著,心中霎時五味雜陳。
他一面驚訝於秋秋見事的老成,一面又慨嘆那孩子遲來的懂事。
垂眸,看見李從舟還跪在地上,寧王便下台階俯身彎腰、想將李從舟給扶起來。
扶了一下沒扶動,李從舟跪得筆直,抬眸以平靜的目光看向他,「我覺得他的話在理,所以也請您將……王妃請來,我還有幾句話要說。」
聽著他的稱呼,寧王心頭一梗。
即便知道十五載歲月要改口不易,可……哪有孩子喚自己親娘為「王妃」的?
他不忍妻子傷心,想開口糾正李從舟的稱呼。
院門外卻傳來一串輕咳,伴隨著王妃溫和的聲音,「不用,我就在這兒,孩子你直說便是。」
「你怎麼出來了?」寧王奔過去,小心給妻子攙過來。
「成日拘在屋裡也悶,」王妃笑笑睨丈夫一眼,「這不是聽著了外面的動靜,就轉過來看看。」
大管事和蕭副將撓頭,也都退到一邊。
他們可不是有意瞞著女主人,實是怕驚擾了王妃、加重她的病情。
他們夫妻說話時,李從舟就那麼一動不動地跪著,等王妃坐定、想招呼他起身時,他才搖搖頭、低聲開口繼續道:
「晚輩僭越,有幾句放肆的話要稟明。」
「圓空大師撫養晚輩長大,既是晚輩的師父,我亦敬他如父。即便日後還俗,若他或報國寺上下一眾僧侶有事,我也必定會以他們為先,並赴湯蹈火。」
這是記恩,寧王和王妃對視一眼,皆點了點頭。
王妃在報國寺多年,也算看著他長大,這孩子行端影正、穩重正直,要他做了寧王世子就與報國寺斬斷前緣,也並不現實。
「此其一。其二,恩師替晚輩取的名字,晚輩用了十五年用慣了,還想懇請陳情,許晚輩繼續使用這名字。」
「至於譜牒上如何記載……」李從舟抬頭看寧王一言,又欠了欠身,伏趴下去,「勞您多費心。」
他五體投地跪著,姿態端得十分低。
可說出來的話卻忤逆悖亂,確實如他所言放肆。
寧王之顧姓特殊,在錦朝何其尊貴,豈可容許後輩子孫想不要就不要?
而且真假世子案驚動皇廷,太後、皇帝、皇親國戚和宗正院,無論哪個都要來過問一二,斷不能隨意應付。
偏李從舟不給寧王開口的機會,重重磕了三個頭後,繼續表明態度——眼下正逢多事之秋,認祖歸宗之事不宜大辦。
「將名字計入譜牒,在祠堂內拜祭過列祖列宗,便足夠了。」
李從舟說完,又認認真真起身給寧王夫妻行了三跪三叩首大禮,並頂著已經有些微紅的腦門,直言道出他的隱憂:
「西北戰事緊急,真假世子案在這種時機爆出,很容易叫有心之人利用,崩解原本暫時平衡的朝局,於前線補給不利。」
「若太|子黨起疑生事,不顧大局從中作梗,西戎定會抓住機會攻□□水關,長驅直入直逼京畿。」
後來,時為貴妃的太後馮氏誕下四皇子凌錚。
先帝一時高興,就將仁宗賜給他的長命縷轉贈給了剛滿歲的小兒子。
也便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奪嫡爭儲的大戲拉開序幕——
方月深謀遠慮、心機深重,三皇子凌錦也是處處與二皇子、四皇子相爭,就連婚事上,凌錦都曾求娶過徐宜。
太後深知方月一黨勢頭愈盛,便選擇釜底抽薪、避其鋒芒,令幼子主動請命出嗣,反而得到了定國公的支持。
而這場奪位之戰,最終也以容嬪殉死先帝被晉容妃,但三皇子凌錦被革除譜牒、改名方錦弦告罄。
如今再看這長命縷,寧王只覺諷刺。
本是父母為孩兒祈福、求個口彩好運,沒想——經手這長命縷的人,最終都是命途多舛。
他是,秋秋那孩子也是。
思量間,窗外急急傳來陣陣腳步聲,先是蕭副將、後是大管事,兩人皆是滿臉欣喜。
老管事看起來好似要哭:「爺——回來了!少爺回來了!」
寧王一躍跳起,喀嗒一聲將長命縷丟到桌上。
他疾步走到瞭山閣門口,卻看見跟在老管事身後邁步走入王府的,是頭頂鋥亮、身上穿著一件粗布麻服的李從舟。
寧王腳步一頓。
他竟一時不知該用什麼樣的表情面對自己的親生兒子。
李從舟面無表情、神色如常,若非換掉了僧袍,看起來就還是報國寺那位冷麵寡言的年輕僧人。
便是當今聖上龍顏盛怒,寧王也從未懼怕。
可見李從舟大踏步朝他這邊走來時,寧王心裡卻擂擂開始打鼓。
李從舟走到近前,在瞭山閣門前的三級白玉石階前頓步,而後一撩衣擺,恭恭敬敬跪倒在寧王面前:
「昨日探知到……他的行蹤,一時情急,所以未及稟報。」
說完這句,李從舟也沒給寧王解釋這個他是誰,而是就這麼跪著講清事情的來龍去脈,並將顧雲秋說的那番話,一一轉述給寧王聽。
只是,他並未透露顧雲秋的行蹤,也沒提錢莊和遊記漆鋪。
寧王聽著,心中霎時五味雜陳。
他一面驚訝於秋秋見事的老成,一面又慨嘆那孩子遲來的懂事。
垂眸,看見李從舟還跪在地上,寧王便下台階俯身彎腰、想將李從舟給扶起來。
扶了一下沒扶動,李從舟跪得筆直,抬眸以平靜的目光看向他,「我覺得他的話在理,所以也請您將……王妃請來,我還有幾句話要說。」
聽著他的稱呼,寧王心頭一梗。
即便知道十五載歲月要改口不易,可……哪有孩子喚自己親娘為「王妃」的?
他不忍妻子傷心,想開口糾正李從舟的稱呼。
院門外卻傳來一串輕咳,伴隨著王妃溫和的聲音,「不用,我就在這兒,孩子你直說便是。」
「你怎麼出來了?」寧王奔過去,小心給妻子攙過來。
「成日拘在屋裡也悶,」王妃笑笑睨丈夫一眼,「這不是聽著了外面的動靜,就轉過來看看。」
大管事和蕭副將撓頭,也都退到一邊。
他們可不是有意瞞著女主人,實是怕驚擾了王妃、加重她的病情。
他們夫妻說話時,李從舟就那麼一動不動地跪著,等王妃坐定、想招呼他起身時,他才搖搖頭、低聲開口繼續道:
「晚輩僭越,有幾句放肆的話要稟明。」
「圓空大師撫養晚輩長大,既是晚輩的師父,我亦敬他如父。即便日後還俗,若他或報國寺上下一眾僧侶有事,我也必定會以他們為先,並赴湯蹈火。」
這是記恩,寧王和王妃對視一眼,皆點了點頭。
王妃在報國寺多年,也算看著他長大,這孩子行端影正、穩重正直,要他做了寧王世子就與報國寺斬斷前緣,也並不現實。
「此其一。其二,恩師替晚輩取的名字,晚輩用了十五年用慣了,還想懇請陳情,許晚輩繼續使用這名字。」
「至於譜牒上如何記載……」李從舟抬頭看寧王一言,又欠了欠身,伏趴下去,「勞您多費心。」
他五體投地跪著,姿態端得十分低。
可說出來的話卻忤逆悖亂,確實如他所言放肆。
寧王之顧姓特殊,在錦朝何其尊貴,豈可容許後輩子孫想不要就不要?
而且真假世子案驚動皇廷,太後、皇帝、皇親國戚和宗正院,無論哪個都要來過問一二,斷不能隨意應付。
偏李從舟不給寧王開口的機會,重重磕了三個頭後,繼續表明態度——眼下正逢多事之秋,認祖歸宗之事不宜大辦。
「將名字計入譜牒,在祠堂內拜祭過列祖列宗,便足夠了。」
李從舟說完,又認認真真起身給寧王夫妻行了三跪三叩首大禮,並頂著已經有些微紅的腦門,直言道出他的隱憂:
「西北戰事緊急,真假世子案在這種時機爆出,很容易叫有心之人利用,崩解原本暫時平衡的朝局,於前線補給不利。」
「若太|子黨起疑生事,不顧大局從中作梗,西戎定會抓住機會攻□□水關,長驅直入直逼京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