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頁
破開的大洞消失,屋內的光線也重新變暗。
李從舟垂眸,最終只是攥了攥手中的巾帕,將它緩緩藏到枕頭下。
○○○
順山經往東北,繞過白沙塢,沿著汀溪逆流而上,就能在一片沼澤沙洲後,看見一片連綿起伏的低矮青山。
山中遍植青松,風吹林動,遠觀能見澎湃松濤。
點心請大夫來時就打聽過,小陶家住青松鄉,他爹和他都是青松鄉轄白羊塢里的掛名村醫。
按大錦律,做大夫、開醫館都要到官府記名、造冊,且行醫賣藥干係人命,往往還要由三老或已記名的大夫保舉、引薦。
小陶家裡世代行醫,不僅是他,他們青松鄉這一片,在前朝不叫這個名,也沒有分出白羊、蒹葭、珍珠、梅家等五個塢。
青松鄉一片都統一歸於一個姓陸的大氏族,和蘭陵蕭氏、太原王氏、河東宋氏這些以地名區域文名的氏族不同——
陸家因其高明的醫術,被世人稱為「杏林陸家」。
只是累經世事變遷,陸家人丁漸漸凋零,隨著錦朝建立,曾經的「杏林」也被如今的松柏代替,杏林陸家所在也更名為如今的青松鄉。
到青松鄉後稍作打聽,就有人給他們指路:
「小陶家啊?在白羊塢的玉田村,您往上走,看見一棵酸棗樹後往西南邊拐,順小道走到盡頭就是。」
「他家院裡栽了很多杏樹,很好辨認的,您一瞧就知道了!」
順著村民指引,到小陶家時,他家院門口還杵著個扛著鋤頭、五大三粗的莊稼漢,瞧他們又是騎馬披甲、又是駕車的也沒露怯:
「來找小陶大夫看診的?排隊排隊,我們先來的。」
蕭副將張口想說什麼,但被顧雲秋攔下,他一躍下車、擺擺手表示不著急,他先在院門口轉轉——
小院是夯土圍的,中間兩間平房也是土坯。
院內確有栽植好幾株杏樹,樹下是半畝藥田,種滿了各種各樣顧雲秋叫不出名的藥草。
屋內隱約飄出一陣陣曬乾的藥草香,看來小陶家既幫人看病,也販賣成藥。
他圍著小院繞了一圈,沒等多久,小陶就送了一位老太太出來。
那莊稼漢見老人出來,慌忙迎上去:「娘,怎麼樣?」
「好了,」老人笑得牙不見眼,「小陶大夫就拿著燈那麼一照!嗡地一聲,小蟲就出來了,一點兒不疼、可快了!」
漢子很高興,湊在老人耳邊仔細看了看,又轉頭問診金。
小陶擺擺手,「就點根蠟的工夫,七叔不用。」
「怎麼不用?!」莊稼漢不樂意,「從鄉上請個大夫過來,都要一百文的出診費,弄不好,還要哄騙我們買些草藥,要給、要給!」
小陶推拒再三,最後實在是人小、攮不過對面兩個人。
沒拿銀子,只接了漢子一條他們自家醃的臘肉。
等小陶送了這兩人離開,顧雲秋才上前與他拱手:
「陶大夫。」
小陶剛才就用眼角餘光瞥著他了,村里人粗布麻服、騎驢拉牛趕豬,很少有這樣身穿錦緞坐馬車的,一看就知道是前日在南倉別院的小公子。
他撇撇嘴,「幹嘛?那人的傷又不好了?」
蕭副將皺眉,嫌他口氣沖,上前想說兩句卻又被顧雲秋攔住。
顧雲秋搖搖頭表示不必,並讓其他銀甲衛帶著他們的馬車走遠些。
「叔,我同陶大夫說兩句,勞您在外頭守著。自然了,若有人來看診,您也不要攔著,讓他只管進來就是。」
蕭副將猶豫片刻,最終點點頭應了。
倒是這番話讓小陶高看顧雲秋一眼,一進房間坐下來,就直言道:
「你和我見過那些貴公子還真不一樣。」
沒有仗勢欺人,還挺懂禮。
顧雲秋客氣笑笑,與他說明來意。
小陶聽著,倒是對病患這麼快就醒過來表示了驚訝,不過聽到顧雲秋說傷疤,他又深深嘆了一口氣:
「這便是你們來的不湊巧了……」
「不湊巧?」
小陶點點頭,「若是在一兩個月前,我家裡是有傳下來一個祖方,能夠去腐生肌、重塑血肉,祛疤效果極好,調好送到鎮上,每盒能賺一二兩。」
去腐生肌、重塑血肉?
這不就是正是李從舟需要的。
「那現在是……」顧雲秋追問。
「此方喚名『生肌膏\',是父親從他師父那兒繼承來的,其他幾味藥都好說,但唯那紫連草,是獨生在四方山中。」
紫連草以全株入藥,能清熱解毒,對治療癰腫、濕疹有奇效。
野外采著新鮮的搗碎,敷在燒傷、燙傷處,就能很快消腫、祛水泡。
「喏——」小陶站起來,挑簾指了指雲霧後一座若隱若現的小山包:
「那座就是四方山,兩個月前,叫慶順堂的人包了。」
慶順堂?
顧雲秋歪歪腦袋,前日湊巧,他在杭城的分茶酒店裡聽茶博士侃過這個慶順堂——
他們是杭城的一個藥局行會,會員遍布各縣。
建立之初就打著穩定藥價、養生利民的旗號,維持著商道安全。
李從舟垂眸,最終只是攥了攥手中的巾帕,將它緩緩藏到枕頭下。
○○○
順山經往東北,繞過白沙塢,沿著汀溪逆流而上,就能在一片沼澤沙洲後,看見一片連綿起伏的低矮青山。
山中遍植青松,風吹林動,遠觀能見澎湃松濤。
點心請大夫來時就打聽過,小陶家住青松鄉,他爹和他都是青松鄉轄白羊塢里的掛名村醫。
按大錦律,做大夫、開醫館都要到官府記名、造冊,且行醫賣藥干係人命,往往還要由三老或已記名的大夫保舉、引薦。
小陶家裡世代行醫,不僅是他,他們青松鄉這一片,在前朝不叫這個名,也沒有分出白羊、蒹葭、珍珠、梅家等五個塢。
青松鄉一片都統一歸於一個姓陸的大氏族,和蘭陵蕭氏、太原王氏、河東宋氏這些以地名區域文名的氏族不同——
陸家因其高明的醫術,被世人稱為「杏林陸家」。
只是累經世事變遷,陸家人丁漸漸凋零,隨著錦朝建立,曾經的「杏林」也被如今的松柏代替,杏林陸家所在也更名為如今的青松鄉。
到青松鄉後稍作打聽,就有人給他們指路:
「小陶家啊?在白羊塢的玉田村,您往上走,看見一棵酸棗樹後往西南邊拐,順小道走到盡頭就是。」
「他家院裡栽了很多杏樹,很好辨認的,您一瞧就知道了!」
順著村民指引,到小陶家時,他家院門口還杵著個扛著鋤頭、五大三粗的莊稼漢,瞧他們又是騎馬披甲、又是駕車的也沒露怯:
「來找小陶大夫看診的?排隊排隊,我們先來的。」
蕭副將張口想說什麼,但被顧雲秋攔下,他一躍下車、擺擺手表示不著急,他先在院門口轉轉——
小院是夯土圍的,中間兩間平房也是土坯。
院內確有栽植好幾株杏樹,樹下是半畝藥田,種滿了各種各樣顧雲秋叫不出名的藥草。
屋內隱約飄出一陣陣曬乾的藥草香,看來小陶家既幫人看病,也販賣成藥。
他圍著小院繞了一圈,沒等多久,小陶就送了一位老太太出來。
那莊稼漢見老人出來,慌忙迎上去:「娘,怎麼樣?」
「好了,」老人笑得牙不見眼,「小陶大夫就拿著燈那麼一照!嗡地一聲,小蟲就出來了,一點兒不疼、可快了!」
漢子很高興,湊在老人耳邊仔細看了看,又轉頭問診金。
小陶擺擺手,「就點根蠟的工夫,七叔不用。」
「怎麼不用?!」莊稼漢不樂意,「從鄉上請個大夫過來,都要一百文的出診費,弄不好,還要哄騙我們買些草藥,要給、要給!」
小陶推拒再三,最後實在是人小、攮不過對面兩個人。
沒拿銀子,只接了漢子一條他們自家醃的臘肉。
等小陶送了這兩人離開,顧雲秋才上前與他拱手:
「陶大夫。」
小陶剛才就用眼角餘光瞥著他了,村里人粗布麻服、騎驢拉牛趕豬,很少有這樣身穿錦緞坐馬車的,一看就知道是前日在南倉別院的小公子。
他撇撇嘴,「幹嘛?那人的傷又不好了?」
蕭副將皺眉,嫌他口氣沖,上前想說兩句卻又被顧雲秋攔住。
顧雲秋搖搖頭表示不必,並讓其他銀甲衛帶著他們的馬車走遠些。
「叔,我同陶大夫說兩句,勞您在外頭守著。自然了,若有人來看診,您也不要攔著,讓他只管進來就是。」
蕭副將猶豫片刻,最終點點頭應了。
倒是這番話讓小陶高看顧雲秋一眼,一進房間坐下來,就直言道:
「你和我見過那些貴公子還真不一樣。」
沒有仗勢欺人,還挺懂禮。
顧雲秋客氣笑笑,與他說明來意。
小陶聽著,倒是對病患這麼快就醒過來表示了驚訝,不過聽到顧雲秋說傷疤,他又深深嘆了一口氣:
「這便是你們來的不湊巧了……」
「不湊巧?」
小陶點點頭,「若是在一兩個月前,我家裡是有傳下來一個祖方,能夠去腐生肌、重塑血肉,祛疤效果極好,調好送到鎮上,每盒能賺一二兩。」
去腐生肌、重塑血肉?
這不就是正是李從舟需要的。
「那現在是……」顧雲秋追問。
「此方喚名『生肌膏\',是父親從他師父那兒繼承來的,其他幾味藥都好說,但唯那紫連草,是獨生在四方山中。」
紫連草以全株入藥,能清熱解毒,對治療癰腫、濕疹有奇效。
野外采著新鮮的搗碎,敷在燒傷、燙傷處,就能很快消腫、祛水泡。
「喏——」小陶站起來,挑簾指了指雲霧後一座若隱若現的小山包:
「那座就是四方山,兩個月前,叫慶順堂的人包了。」
慶順堂?
顧雲秋歪歪腦袋,前日湊巧,他在杭城的分茶酒店裡聽茶博士侃過這個慶順堂——
他們是杭城的一個藥局行會,會員遍布各縣。
建立之初就打著穩定藥價、養生利民的旗號,維持著商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