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頁
陳婆婆也起身,不過她還是有些可憐吳家那孩子——
吳正橫行鄉里,他自家的親戚都不願收養他的傻兒子。
府衙無奈,只能送到京城的慈幼局。
「不過,公子你怎麼想到用刺字這麼刁鑽的辦法啊?」陳石頭喝著顧雲秋他們帶來的桂花露,笑盈盈的,「那禩字可真難寫!得虧有我大哥!」
陳家大哥十七歲,聽見幼弟這麼說,只是靦腆一笑。
顧雲秋眨眨眼:「都是巧合啦。」
原來——
顧雲秋聽得寧王講那個審絲案後,就得著啟發:
要坐實吳村長的偷盜之罪,就得在贓物——也就是那些菜上做文章。
想這些的時候,他坐在寧王妃身邊,陪王妃一起理九九重陽日要用的茱萸。
王妃身邊的嬤嬤在繡荷包,桌上擺了她一個籮筐,筐中放著她做的女紅:繡帕、絡子、香囊一類。
顧雲秋一瞥眼,就看見那團布料上放著個針包。
細細的花針扎在個紅布軟包上,遠看過去像只小刺蝟。
這針包是用削好的軟木塞,外面包上棉花和布做的,針紮上去拔起來會留下個圓圓的小孔。
顧雲秋盯著那些小孔,忽然眼前一亮:
若是用細細的繡花針在菜上刺字,是不是也能做成記號?
而且花針留下的小孔微小,刺在黃芽菜和蕪菁上根本不顯,只有窖藏一段時間後,針孔才會發黃、發黑顯現出來。
一開始,他只是想到刺字。
但又想到吳村長一家難纏,得刺點兒——被發現後還能被褒獎的東西。
不然,說不定還會被倒打一耙,說是他們行巫蠱之事。
於是,顧雲秋的目光就移到了他討來的《御詩札》上。
定下那首「女德千禩」的詞後,顧雲秋就找來陳石頭幾個,要他幫忙找幾個能識文斷字、踏實穩重的小孩。
而且,要口風緊、對之後事能守口如瓶的。
刺字這事兒不能擺在明面上做,得找個由頭。
所以,讓楊家夫妻佯做地里生蟲是第一步,請六個小孩過來是第二步。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八個字不多,但要用繡花針刺到菜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陳家兩個年長的哥哥承擔了其中最複雜的「禩」字和「德」字,陳石頭和陳槿各刺兩個字,而那兩個小男孩分別認了簡單的「千」字和「九」字。
顧雲秋對他們沒別的嚴格要求,只一樣:字不許錯。
就這樣從九月初七日上折騰到了十一日,吳家村長在徘徊觀望幾天後,終於上套、派人來偷走了他們刺了字的黃芽菜。
往後的一切也就順利成章——
其中楊氏夫妻在田邊要求稅官折價也是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顧雲秋還專門叮囑他倆,十五日後就不要再整理田地。
畢竟從前,即便吳正一家人過來偷了菜,楊家叔嬸也會在第二日上勤勤懇懇地將土地復原。
——只有讓稅官看見那六畝地的「慘況」,才能真正拖延時間,讓稅官到吳家村的時間恰好是在正午。
顧雲秋問過陳村長,說那吳正年年都要藉機宴請來往官吏。
所以這一回,肯定會再次請稅官到家中吃飯。
適時,雜買務的提轄官會去他府上提貨,也就會當場發現——那些菜上的刺字。
由於是當場發現,吳正也無從抵賴、說是中途經手了旁人。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數罪齊發:
為了不擔巫蠱的禍名,吳村長一家必定會親口承認偷竊。
只要承認了盜竊事,往後的每一步,就都在顧雲秋的計劃內。
也恰若陳婆婆在吳村長家說的那句——
若吳正不偷,他們算計再多,也奈何他不得。
「不過楊嬸嬸也說得好,」陳石頭算是較早知道事情經過、還偷偷聽了全程的,「還有小寶兒聰明!」
聞言,楊孫氏只是抱著孩子,微微笑了笑。
她那一席話,雖是為了做局,但也真心感謝昭敬皇后。
若沒皇后娘娘當年的懿旨,她們村上多少女嬰溺亡、多少女孩念不上書。
「這是公子給我們的五兩銀子,」楊叔拿出一個荷包,笑著雙手奉與顧雲秋,「朝廷如今嘉賞我們三年免稅,今年上的,稅官大人退我們了。」
顧雲秋擺擺手不想拿,推拒幾回合後還是拗不過,最終接了下來。
一群人中,還是陳村長的妻子正經上心。
她再次提起了要顧雲秋幫忙看城裡差事一事,見識過小公子這一回的本事,她更加堅信跟這小公子討差事——准沒錯。
村長夫人姓李,顧雲秋一口答應下來後,卻還笑道:
「李大娘別急著托我,說不定誠哥和勤哥今年考上呢?」
他眼睛彎彎地看著村長一家,「我們村可說不準出個狀元郎哦!」
這話好聽。
陳李氏愛聽,她嘴上說著「那兩小子哪可能」,心裡卻忍不住想那些穿著紅袍、頭戴花翎雙翅帽遊街的狀元樣子。
吳正橫行鄉里,他自家的親戚都不願收養他的傻兒子。
府衙無奈,只能送到京城的慈幼局。
「不過,公子你怎麼想到用刺字這麼刁鑽的辦法啊?」陳石頭喝著顧雲秋他們帶來的桂花露,笑盈盈的,「那禩字可真難寫!得虧有我大哥!」
陳家大哥十七歲,聽見幼弟這麼說,只是靦腆一笑。
顧雲秋眨眨眼:「都是巧合啦。」
原來——
顧雲秋聽得寧王講那個審絲案後,就得著啟發:
要坐實吳村長的偷盜之罪,就得在贓物——也就是那些菜上做文章。
想這些的時候,他坐在寧王妃身邊,陪王妃一起理九九重陽日要用的茱萸。
王妃身邊的嬤嬤在繡荷包,桌上擺了她一個籮筐,筐中放著她做的女紅:繡帕、絡子、香囊一類。
顧雲秋一瞥眼,就看見那團布料上放著個針包。
細細的花針扎在個紅布軟包上,遠看過去像只小刺蝟。
這針包是用削好的軟木塞,外面包上棉花和布做的,針紮上去拔起來會留下個圓圓的小孔。
顧雲秋盯著那些小孔,忽然眼前一亮:
若是用細細的繡花針在菜上刺字,是不是也能做成記號?
而且花針留下的小孔微小,刺在黃芽菜和蕪菁上根本不顯,只有窖藏一段時間後,針孔才會發黃、發黑顯現出來。
一開始,他只是想到刺字。
但又想到吳村長一家難纏,得刺點兒——被發現後還能被褒獎的東西。
不然,說不定還會被倒打一耙,說是他們行巫蠱之事。
於是,顧雲秋的目光就移到了他討來的《御詩札》上。
定下那首「女德千禩」的詞後,顧雲秋就找來陳石頭幾個,要他幫忙找幾個能識文斷字、踏實穩重的小孩。
而且,要口風緊、對之後事能守口如瓶的。
刺字這事兒不能擺在明面上做,得找個由頭。
所以,讓楊家夫妻佯做地里生蟲是第一步,請六個小孩過來是第二步。
「女德千禩、坤貞九州」八個字不多,但要用繡花針刺到菜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陳家兩個年長的哥哥承擔了其中最複雜的「禩」字和「德」字,陳石頭和陳槿各刺兩個字,而那兩個小男孩分別認了簡單的「千」字和「九」字。
顧雲秋對他們沒別的嚴格要求,只一樣:字不許錯。
就這樣從九月初七日上折騰到了十一日,吳家村長在徘徊觀望幾天後,終於上套、派人來偷走了他們刺了字的黃芽菜。
往後的一切也就順利成章——
其中楊氏夫妻在田邊要求稅官折價也是極重要的一環。
因此,顧雲秋還專門叮囑他倆,十五日後就不要再整理田地。
畢竟從前,即便吳正一家人過來偷了菜,楊家叔嬸也會在第二日上勤勤懇懇地將土地復原。
——只有讓稅官看見那六畝地的「慘況」,才能真正拖延時間,讓稅官到吳家村的時間恰好是在正午。
顧雲秋問過陳村長,說那吳正年年都要藉機宴請來往官吏。
所以這一回,肯定會再次請稅官到家中吃飯。
適時,雜買務的提轄官會去他府上提貨,也就會當場發現——那些菜上的刺字。
由於是當場發現,吳正也無從抵賴、說是中途經手了旁人。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數罪齊發:
為了不擔巫蠱的禍名,吳村長一家必定會親口承認偷竊。
只要承認了盜竊事,往後的每一步,就都在顧雲秋的計劃內。
也恰若陳婆婆在吳村長家說的那句——
若吳正不偷,他們算計再多,也奈何他不得。
「不過楊嬸嬸也說得好,」陳石頭算是較早知道事情經過、還偷偷聽了全程的,「還有小寶兒聰明!」
聞言,楊孫氏只是抱著孩子,微微笑了笑。
她那一席話,雖是為了做局,但也真心感謝昭敬皇后。
若沒皇后娘娘當年的懿旨,她們村上多少女嬰溺亡、多少女孩念不上書。
「這是公子給我們的五兩銀子,」楊叔拿出一個荷包,笑著雙手奉與顧雲秋,「朝廷如今嘉賞我們三年免稅,今年上的,稅官大人退我們了。」
顧雲秋擺擺手不想拿,推拒幾回合後還是拗不過,最終接了下來。
一群人中,還是陳村長的妻子正經上心。
她再次提起了要顧雲秋幫忙看城裡差事一事,見識過小公子這一回的本事,她更加堅信跟這小公子討差事——准沒錯。
村長夫人姓李,顧雲秋一口答應下來後,卻還笑道:
「李大娘別急著托我,說不定誠哥和勤哥今年考上呢?」
他眼睛彎彎地看著村長一家,「我們村可說不準出個狀元郎哦!」
這話好聽。
陳李氏愛聽,她嘴上說著「那兩小子哪可能」,心裡卻忍不住想那些穿著紅袍、頭戴花翎雙翅帽遊街的狀元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