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點心無法,只得依言行事,剛準備蹲下身,就聽見身後傳來踩水聲。他轉身,結結巴巴一句「明、明、明」還沒說完,來人就將他丟掉的傘塞回他手裡。
同時,聞聲回頭的顧雲秋眼前一暗,頭上被罩了件蓑衣。
他咦了一聲,扒拉兩下探出腦袋,抬眼就對上一張冷臉:
「閃邊兒去。」
李從舟披著蓑衣、赤足卷褲腿,他將自己的傘塞顧雲秋手裡,騰出手拎起鋤頭等工具。
「明濟?!你怎麼來了?」顧雲秋眼前一亮,而後又小小聲,「是不是、是不是我吵醒你了……」
李從舟橫他一眼沒說話,掄起鋤頭三兩下就將被大雨衝垮的田壟給重新壘砌好。
他拾撿起浮在水中的樹苗遞給點心,而後用那些挖出來的爛泥在田地四周做了個簡易的壩子,又挖了兩條渠引水——
用不上一炷香的工夫,天上雨勢未減,田裡的積水卻有下降之趨勢。
顧雲秋看呆了。
李從舟丟了鋤頭,看他一眼,又轉身叮囑點心:浮起來的這些樹苗還能再栽植,但要等雨停,還要用水洗去葉片上的泥,否則不易成活。
而後,他再不管這煩人精,回屋、換衣裳,重新撐傘下山——今日是報國寺下山布施的日子,不能叫師兄們等著。
而顧雲秋立在雨里,看看整齊的田壟又看看雨幕中遠去的那抹灰,頭一次覺著——
小和尚的背影,好偉岸。
今日有雨,報國寺到濟民、和寧兩坊的時間就長些。
午後用過素齋,雨停了會兒,閒不住的明義便找了藉口拉李從舟溜出來,到附近逛了逛:
和寧坊內有京中最大的書局,也不知是否是當初那本荒唐書種下的因果,李從舟見師兄一進書鋪就直奔那些封面鮮艷的閒書而去。
他在心底嘆了一口氣,搖搖頭,轉身往旁邊放古籍的櫃去。
明義那邊不知看什麼看得入迷,李從舟翻了兩本經文都不見他過來,眼看時間不早,無奈之下,他只能過去叫人。
結果才走了一步,目光就被柜上一本名為《苗夷三字經》的書吸引,在那本書下,還壓著一冊《苗漢通譯經》。
他頓了腳步,伸手取下來細瞧:
這兩本書是永熙朝某位禮官編的,從前錦朝式微,曾讓出身皇族的北寧王凌冽遠嫁到蠻國和親,禮官為了方便兩國使節交談,便寫了這幾冊書。
三字經是本苗話常用語,都用漢字注了讀音。
通譯經則多輯錄苗文的常用表達、字形,雖沒讀音,卻能方便人拿著去和苗人對照著交流。
李從舟如獲至寶,當即找來夥計買下這兩本書。
如此耽擱了一會兒,再抬頭時,那邊明義就不見了身影,倒是書鋪老板過來給他帶話——讓他不必等。
李從舟心下瞭然:師兄素性貪玩,好容易出來了,自然不會再回去。他謝過老板,將書藏到前襟,按原路返回濟民坊和其他人匯合。
領頭的圓澄師伯對此見怪不怪,不痛不癢申斥兩句後,就不再管明義的去向,還是帶著他們到慈幼局、安生館施粥講經。
等一切結束後,李從舟才找了由頭離開眾僧,賃了驛站一匹快馬,買了些吃穿度用的東西送到羅池山,借著兩本書與烏影簡單聊了幾句。
如此一來,回去得就有些晚。
李從舟熟練地翻過院牆,本想就近回僧舍,卻發現值守的僧人因下雨畏寒的緣故,還未過亥時,就早早將院門下鑰。
他便想著到後山舊禪院的經閣中對付一晚,沒想才穿過雲橋,就看見小院的前的燈籠竟然還亮著——
淅瀝雨幕中,院門未合,正堂窗扇上透出一片暖橘色的光。
李從舟脫掉蓑衣,慢慢上前、推開堂屋的門。
正對房門的圓桌上,明燭將盡,搖曳燭火下,顧雲秋披一席薄毯趴在桌上,昏黃的光影勾勒在他挺翹的鼻尖上,微動的睫羽很像振翅的蝶。
李從舟皺了皺眉,還未靠近,就聽得身後咚地一聲響。
他回頭,才發現顧雲秋的小廝懷抱一把大傘靠坐門口打盹,剛才的聲音就是他睡著、手中傘柄磕在門上發出來的。
聽見異響,趴在桌上的小紈絝動了動,他睡得迷迷糊糊,眼睛還沒睜開,就朝門口的方向嘟噥:
「點心唔……你再去看看,都這麼晚了,明濟怎麼還沒回來呀……」
靠坐在門口的小廝睡得沉,沒應聲。
顧雲秋等了半晌沒得到回應,兩條秀眉擰在一起,支起腦袋就拔高了聲音,「點心——我叫你呢你怎麼沒——啊!!!」
他驚呼一聲,狹長的柳葉眼瞬間瞪大變成杏核。
顧雲秋彈起來,身上的毯子應聲落地。
「你回來啦!」
李從舟還沒說話,手就被從圓桌後繞過來的小紈絝牽起,他蹬蹬拉著他跑到炕邊,從燒暖的炕上摸出一個還溫著的手爐。
手爐外層裹了兔絨、毛茸茸的,裡面的炭已熄,但被焐在炕上,里里外外的餘溫都還很足。
顧雲秋不由分說將他雙手塞進去、大聲叫點心備熱水後,又嘿嘿傻樂著跑到桌邊,變戲法般拎出一個燒紅的大銅壺。
同時,聞聲回頭的顧雲秋眼前一暗,頭上被罩了件蓑衣。
他咦了一聲,扒拉兩下探出腦袋,抬眼就對上一張冷臉:
「閃邊兒去。」
李從舟披著蓑衣、赤足卷褲腿,他將自己的傘塞顧雲秋手裡,騰出手拎起鋤頭等工具。
「明濟?!你怎麼來了?」顧雲秋眼前一亮,而後又小小聲,「是不是、是不是我吵醒你了……」
李從舟橫他一眼沒說話,掄起鋤頭三兩下就將被大雨衝垮的田壟給重新壘砌好。
他拾撿起浮在水中的樹苗遞給點心,而後用那些挖出來的爛泥在田地四周做了個簡易的壩子,又挖了兩條渠引水——
用不上一炷香的工夫,天上雨勢未減,田裡的積水卻有下降之趨勢。
顧雲秋看呆了。
李從舟丟了鋤頭,看他一眼,又轉身叮囑點心:浮起來的這些樹苗還能再栽植,但要等雨停,還要用水洗去葉片上的泥,否則不易成活。
而後,他再不管這煩人精,回屋、換衣裳,重新撐傘下山——今日是報國寺下山布施的日子,不能叫師兄們等著。
而顧雲秋立在雨里,看看整齊的田壟又看看雨幕中遠去的那抹灰,頭一次覺著——
小和尚的背影,好偉岸。
今日有雨,報國寺到濟民、和寧兩坊的時間就長些。
午後用過素齋,雨停了會兒,閒不住的明義便找了藉口拉李從舟溜出來,到附近逛了逛:
和寧坊內有京中最大的書局,也不知是否是當初那本荒唐書種下的因果,李從舟見師兄一進書鋪就直奔那些封面鮮艷的閒書而去。
他在心底嘆了一口氣,搖搖頭,轉身往旁邊放古籍的櫃去。
明義那邊不知看什麼看得入迷,李從舟翻了兩本經文都不見他過來,眼看時間不早,無奈之下,他只能過去叫人。
結果才走了一步,目光就被柜上一本名為《苗夷三字經》的書吸引,在那本書下,還壓著一冊《苗漢通譯經》。
他頓了腳步,伸手取下來細瞧:
這兩本書是永熙朝某位禮官編的,從前錦朝式微,曾讓出身皇族的北寧王凌冽遠嫁到蠻國和親,禮官為了方便兩國使節交談,便寫了這幾冊書。
三字經是本苗話常用語,都用漢字注了讀音。
通譯經則多輯錄苗文的常用表達、字形,雖沒讀音,卻能方便人拿著去和苗人對照著交流。
李從舟如獲至寶,當即找來夥計買下這兩本書。
如此耽擱了一會兒,再抬頭時,那邊明義就不見了身影,倒是書鋪老板過來給他帶話——讓他不必等。
李從舟心下瞭然:師兄素性貪玩,好容易出來了,自然不會再回去。他謝過老板,將書藏到前襟,按原路返回濟民坊和其他人匯合。
領頭的圓澄師伯對此見怪不怪,不痛不癢申斥兩句後,就不再管明義的去向,還是帶著他們到慈幼局、安生館施粥講經。
等一切結束後,李從舟才找了由頭離開眾僧,賃了驛站一匹快馬,買了些吃穿度用的東西送到羅池山,借著兩本書與烏影簡單聊了幾句。
如此一來,回去得就有些晚。
李從舟熟練地翻過院牆,本想就近回僧舍,卻發現值守的僧人因下雨畏寒的緣故,還未過亥時,就早早將院門下鑰。
他便想著到後山舊禪院的經閣中對付一晚,沒想才穿過雲橋,就看見小院的前的燈籠竟然還亮著——
淅瀝雨幕中,院門未合,正堂窗扇上透出一片暖橘色的光。
李從舟脫掉蓑衣,慢慢上前、推開堂屋的門。
正對房門的圓桌上,明燭將盡,搖曳燭火下,顧雲秋披一席薄毯趴在桌上,昏黃的光影勾勒在他挺翹的鼻尖上,微動的睫羽很像振翅的蝶。
李從舟皺了皺眉,還未靠近,就聽得身後咚地一聲響。
他回頭,才發現顧雲秋的小廝懷抱一把大傘靠坐門口打盹,剛才的聲音就是他睡著、手中傘柄磕在門上發出來的。
聽見異響,趴在桌上的小紈絝動了動,他睡得迷迷糊糊,眼睛還沒睜開,就朝門口的方向嘟噥:
「點心唔……你再去看看,都這麼晚了,明濟怎麼還沒回來呀……」
靠坐在門口的小廝睡得沉,沒應聲。
顧雲秋等了半晌沒得到回應,兩條秀眉擰在一起,支起腦袋就拔高了聲音,「點心——我叫你呢你怎麼沒——啊!!!」
他驚呼一聲,狹長的柳葉眼瞬間瞪大變成杏核。
顧雲秋彈起來,身上的毯子應聲落地。
「你回來啦!」
李從舟還沒說話,手就被從圓桌後繞過來的小紈絝牽起,他蹬蹬拉著他跑到炕邊,從燒暖的炕上摸出一個還溫著的手爐。
手爐外層裹了兔絨、毛茸茸的,裡面的炭已熄,但被焐在炕上,里里外外的餘溫都還很足。
顧雲秋不由分說將他雙手塞進去、大聲叫點心備熱水後,又嘿嘿傻樂著跑到桌邊,變戲法般拎出一個燒紅的大銅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