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
李從舟到經閣,經文謄抄了一半才想起,接下來要用的一部《達摩破相論》被他帶到了僧舍。
昨夜光顧著收拾行李,今日就忘帶上山。
無奈,他只能返回去取。
路過小院門口時,卻正巧看見這樣一幕:
顧雲秋主僕倆,正鬼鬼祟祟抱著他的行李從東廂房走出。
李從舟挑眉,瞥眼見旁邊有一株高樹,便三兩下施展輕功跳上去,位置正對堂屋窗戶——
顧雲秋將包袱放到霞錦被面上、小心翼翼解開上面的結,發現裡面就只一套僧袍、一雙鞋襪和一個舊棉枕,沒有專門的寢衣,也沒有沐衣。
他眨眨眼,轉身打開立在炕西側的柜子。
柜子一人來高,左邊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錦袍、緞褲,有清涼衫、對襟小褂,還有寢衣、沐服,最下一層還放了他的睡鞋。
右邊的一半隔板空著,是顧雲秋昨天就收拾好的,上面放著驅蟲的香囊,還熏過寺中常用的檀香。
他小心翼翼將李從舟的衣物放進去,合上櫃門後,轉身看向那舊枕:外層的棉布已洗得泛白,有一面還打了兩個補丁。
就在樹梢上的李從舟以為顧雲秋會丟掉這枕頭時,顧雲秋卻忽然偏過腦袋,試著在那枕頭上靠了靠。
李從舟:「……」
然後,他看見小紈絝笑了。
顧雲秋彎著眼睛,拍拍枕頭和他的小廝說了句什麼,而後就將那枕頭和他黃緞面的百子枕並排放在了一起。
李從舟眸色微沉,扶著樹幹的手卷了一下。
收拾好床鋪,見李從舟沒帶被子,顧雲秋又吩咐點心拿了床一樣的出來,將兩個小枕頭用被蓋蓋好。
「王大哥——」顧雲秋叫來一個護衛,「聽說大哥幼時在少林學過藝?」
「公子有興趣習武?」姓王的護衛有點驚訝。
「不是呀,」顧雲秋擺手,「明濟小師傅……要用的嘛。」
他記著小和尚是很勤勉的:
晨起讀書習字的他們可以共用一張書案,午後扎馬步、練箭什麼的就需要幾個木人、草靶。
其實顧雲秋本來想跟寺里借,但又想到前世——人人都夸僧明濟是端方君子,那君子……肯定不願別人為他開特例。
所以,顧雲秋就想到了這位護衛大哥。請他幫忙弄些木頭人、草靶什麼的,就放到涼棚對面的空地上,方便小和尚使用。
護衛明白了,領命而去。
安排完這些,顧雲秋心滿意足,喊了點心、拉上幾筐榆錢子,就到後院種地。
祭龍山頂寒風又起,吹得林中樹葉簌簌。
李從舟從樹上跳下來,一路沉默著走到雲橋上。
日出金光、紅霞萬丈,漆黑一片的無底深淵中,似乎也隱約得了一絲光明。
雲海浮沉,山風獵獵。
一席灰色僧袍的小和尚獨自在雲橋中,站了很久很久。
……
後山小院的三分地說大不算大,說小也不小。
雖然顧雲秋早準備好了工具,但他和點心兩個小孩,再努力、這半日也只翻弄好東南角的一小塊。
後來是雜役大叔閒著沒事,看他們倆翻地實在著急,便接過鋤頭幫忙弄了剩下的兩分。
之前賣掉湖絲履換的錢還剩三千文,顧雲秋見此情景,便直接分大叔一吊,雇他幫忙整土地。
榆錢用的是條播法,將從種翅中播出來的種子均勻灑成長條狀,每條相隔一尺,上覆半寸土踩實,再以一寸厚的濕土蓋於其上。
最後在每行兩邊堆出隆起,方便人辨別和行走,就算是大功告成。
雜役大叔得了賞銀,幹活很快,還給顧雲秋講了許多他們田間的趣事,點心也沒閒著,他一直站在旁邊跟大叔學。
而顧雲秋不是不想學,而是他試過兩次後:不是把別人壘好的隆起弄塌,就是不小心踩壞剛灑上種子的土……
總而言之,他乖乖坐在旁邊,就算幫忙。
這些榆錢只是種下,還要澆水等六到十天出芽,等樹芽長大成為樹苗,又要間苗、定苗……反正這一段時間都有得忙。
順利的話,等到今年秋天,長出來的小樹苗就會到一尺多高,這時候就能拿出去賣榆樹苗。
第二年春,剩下的樹苗會長到三四尺,挑選枝幹筆直、枝條茂密的留下,其餘砍去疏苗。而那些砍下來的小樹苗捆起來,就可以下山當柴賣。
到第三年秋天,小樹長大成材,砍掉賣緣材,京中一根要價不下千文,把這三分地的榆木賣了,就能一次賺到三四千兩。
到時,無論是羅池山下的田莊,還是城裡臨街的商鋪,都可手到擒來。
雖然地里的活大多是雜役和點心乾的,顧雲秋只在開始時幫忙翻土、灑了種子,但金尊玉貴的小世子哪幹過這些——
忙碌一日的結果就是:
黃昏時收工,顧雲秋腰酸腿軟,險些站不起來。
用過晚飯後,點心就去給他燒熱水、準備銅盆泡腳。
從前在村里,忙碌一天的農人回到家,都要用熱水燙腳,再上手揉捏兩下,這樣第二天才更有勁兒。
顧雲秋沒在屋裡等,他乾脆坐到了堂屋門前的白玉石階上。
熱水燒好後,點心就端了銅盆過來,調好水溫將顧雲秋的雙腳放進去,一邊撩水幫他洗,一邊上手給他按。
昨夜光顧著收拾行李,今日就忘帶上山。
無奈,他只能返回去取。
路過小院門口時,卻正巧看見這樣一幕:
顧雲秋主僕倆,正鬼鬼祟祟抱著他的行李從東廂房走出。
李從舟挑眉,瞥眼見旁邊有一株高樹,便三兩下施展輕功跳上去,位置正對堂屋窗戶——
顧雲秋將包袱放到霞錦被面上、小心翼翼解開上面的結,發現裡面就只一套僧袍、一雙鞋襪和一個舊棉枕,沒有專門的寢衣,也沒有沐衣。
他眨眨眼,轉身打開立在炕西側的柜子。
柜子一人來高,左邊塞滿了各式各樣的錦袍、緞褲,有清涼衫、對襟小褂,還有寢衣、沐服,最下一層還放了他的睡鞋。
右邊的一半隔板空著,是顧雲秋昨天就收拾好的,上面放著驅蟲的香囊,還熏過寺中常用的檀香。
他小心翼翼將李從舟的衣物放進去,合上櫃門後,轉身看向那舊枕:外層的棉布已洗得泛白,有一面還打了兩個補丁。
就在樹梢上的李從舟以為顧雲秋會丟掉這枕頭時,顧雲秋卻忽然偏過腦袋,試著在那枕頭上靠了靠。
李從舟:「……」
然後,他看見小紈絝笑了。
顧雲秋彎著眼睛,拍拍枕頭和他的小廝說了句什麼,而後就將那枕頭和他黃緞面的百子枕並排放在了一起。
李從舟眸色微沉,扶著樹幹的手卷了一下。
收拾好床鋪,見李從舟沒帶被子,顧雲秋又吩咐點心拿了床一樣的出來,將兩個小枕頭用被蓋蓋好。
「王大哥——」顧雲秋叫來一個護衛,「聽說大哥幼時在少林學過藝?」
「公子有興趣習武?」姓王的護衛有點驚訝。
「不是呀,」顧雲秋擺手,「明濟小師傅……要用的嘛。」
他記著小和尚是很勤勉的:
晨起讀書習字的他們可以共用一張書案,午後扎馬步、練箭什麼的就需要幾個木人、草靶。
其實顧雲秋本來想跟寺里借,但又想到前世——人人都夸僧明濟是端方君子,那君子……肯定不願別人為他開特例。
所以,顧雲秋就想到了這位護衛大哥。請他幫忙弄些木頭人、草靶什麼的,就放到涼棚對面的空地上,方便小和尚使用。
護衛明白了,領命而去。
安排完這些,顧雲秋心滿意足,喊了點心、拉上幾筐榆錢子,就到後院種地。
祭龍山頂寒風又起,吹得林中樹葉簌簌。
李從舟從樹上跳下來,一路沉默著走到雲橋上。
日出金光、紅霞萬丈,漆黑一片的無底深淵中,似乎也隱約得了一絲光明。
雲海浮沉,山風獵獵。
一席灰色僧袍的小和尚獨自在雲橋中,站了很久很久。
……
後山小院的三分地說大不算大,說小也不小。
雖然顧雲秋早準備好了工具,但他和點心兩個小孩,再努力、這半日也只翻弄好東南角的一小塊。
後來是雜役大叔閒著沒事,看他們倆翻地實在著急,便接過鋤頭幫忙弄了剩下的兩分。
之前賣掉湖絲履換的錢還剩三千文,顧雲秋見此情景,便直接分大叔一吊,雇他幫忙整土地。
榆錢用的是條播法,將從種翅中播出來的種子均勻灑成長條狀,每條相隔一尺,上覆半寸土踩實,再以一寸厚的濕土蓋於其上。
最後在每行兩邊堆出隆起,方便人辨別和行走,就算是大功告成。
雜役大叔得了賞銀,幹活很快,還給顧雲秋講了許多他們田間的趣事,點心也沒閒著,他一直站在旁邊跟大叔學。
而顧雲秋不是不想學,而是他試過兩次後:不是把別人壘好的隆起弄塌,就是不小心踩壞剛灑上種子的土……
總而言之,他乖乖坐在旁邊,就算幫忙。
這些榆錢只是種下,還要澆水等六到十天出芽,等樹芽長大成為樹苗,又要間苗、定苗……反正這一段時間都有得忙。
順利的話,等到今年秋天,長出來的小樹苗就會到一尺多高,這時候就能拿出去賣榆樹苗。
第二年春,剩下的樹苗會長到三四尺,挑選枝幹筆直、枝條茂密的留下,其餘砍去疏苗。而那些砍下來的小樹苗捆起來,就可以下山當柴賣。
到第三年秋天,小樹長大成材,砍掉賣緣材,京中一根要價不下千文,把這三分地的榆木賣了,就能一次賺到三四千兩。
到時,無論是羅池山下的田莊,還是城裡臨街的商鋪,都可手到擒來。
雖然地里的活大多是雜役和點心乾的,顧雲秋只在開始時幫忙翻土、灑了種子,但金尊玉貴的小世子哪幹過這些——
忙碌一日的結果就是:
黃昏時收工,顧雲秋腰酸腿軟,險些站不起來。
用過晚飯後,點心就去給他燒熱水、準備銅盆泡腳。
從前在村里,忙碌一天的農人回到家,都要用熱水燙腳,再上手揉捏兩下,這樣第二天才更有勁兒。
顧雲秋沒在屋裡等,他乾脆坐到了堂屋門前的白玉石階上。
熱水燒好後,點心就端了銅盆過來,調好水溫將顧雲秋的雙腳放進去,一邊撩水幫他洗,一邊上手給他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