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合上信,林溫溫眼淚已是不知何時落下的。
她抬眼看向窗外,春末的日光已經開始刺眼,她眉眼微眯,望著那朵漂浮而去的白雲,唇角露出一抹笑意。
原來,她們都曾羨艷過彼此,但不管從前,今後的她們皆會盛開,開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芒種這日,天還未亮,林信便已經洗漱完畢,他一身官服,穿戴整齊,臨出門前,馮氏忽地將他叫住,快步上前,再次幫他理了理衣衫,卻在最後,她手指微顫著提起他的衣領,許久都沒有鬆手。
「安心。」
林信淡道。
馮氏朝他笑了笑,與他凝望片刻,終是將手鬆開。
林信走出林府,看到那個緋紅的身影,驀地又是一愣,林溫溫走上前,朝她恭敬地福了福身,「爹爹。」
這是自她回林府以來,頭一次外出。
林信抬手落在她肩頭,不重不輕地捏了一下,隨後提步走上馬車。
「有事稟奏,無本退朝。」
大殿之上,洪亮的話音剛落,一個身影斜跨而出,他將笏板高舉過頂,躬身上前。
「臣有本要奏!」
在場眾臣,心中皆是一驚,沒有人能想到,那個在御史台默默做了二十餘載的從六品侍御史,竟會忽然出列,更沒想到,他一開口便要彈劾。
「臣要彈劾太子,彈劾寧國公府!」
眾人譁然,皇上抬手噤聲,「所謂何事?」
林信撩開衣袍,膝落於地,「寶河塘貪餉一事,及暗殺朝臣一事!」
「大膽林信!你怎敢含血噴人?」一旁的太子揚聲便斥。
林信堅毅的神情絲毫未變,他抬起衣袖,將帳簿與血書,擲地有聲,「證據確鑿,是真是假,還望陛下明鑑!」
林信此生,從未參過任何人,他是所有人眼中,那個沒有大出息,只會混吃等死的林氏二子,可只有他自己清楚,他的為官之道,只求的是一個安穩,如今,他既是敢於打破這份安穩,便絕對不允自己有任何遺漏,落下話柄。
太監傳遞於聖上面前的,不僅又寶河塘那本至關重要的帳簿,還有寧和的血書,以及寧和曾經考取進士時的那張試卷,那捲中印有吏部官印,做不得任何虛假。
皇上心思如此縝密,只要一核對筆跡,便可得知那封血書是真是偽,即便尋不到寧和,也根本容不得太子與寧氏族人狡辯。
「顧游乃朝廷委派去長山縣擔任縣令一職,卻在途中被太子與寧氏私養的兵士滅口,只留得顧誠因一人生還,年幼的顧誠因認出族徽,此乃寧氏榮陽地界暗支的徽章,還請陛下明鑑。」
林信再次呈上一張圖紙。
太子還欲狡辯,卻被怒氣沖沖離開龍椅的皇上,一腳踹翻在地。
林信聲音波瀾不驚,繼續揚聲道:「顧誠因回京途中,屢遭這批人刺殺,幾經生死方才晚歸,太子欲藉此事,怪責顧誠因,想要趁監國之時,將人滅口。」
「若非吾皇聖明,得蒼天庇佑,及時醒來,恐陛下親自提拔的賢臣,早已命喪黃土,而此事也會被太子等人瞞天過海,讓枉死之人含冤不明,而那寶河塘有朝一日若被洪水決堤,後世又該如何書記這一筆?」
皇上盛怒之下,又是一腳狠狠踢在太子身上,「自然是寫朕的不是,寫朕昏庸,寫朕無能!」
皇上本就對太子生了疑心,卻找不到任何證據,也尋不到太子忽然想要謀害他的緣由,如今此事一出,一切便有跡可循。
幾乎沒有過多猶豫,皇上直接下令將太子貶為庶人,永世不得回京,寧家曾參與過此案者,全部處死,剩下族人,皆流放嶺南,寧軒也在其中。
然只過了三日,身處城外驛站的先太子,不知被何人刺殺,最後一把大火燒得只剩骸骨。
皇上聽聞,只冷嗤一聲,什麼也沒有說。
坊間暗傳,有人懷疑當初皇上墜馬,便是太子所為,刺傷太子之事,便是皇上親自下令,也有人說,是太子作惡多端,被仇家所殺。但不論是哪一樣,他的死沒有人會惋惜,這樣一個職位謀權而魚肉百姓之人,死有餘辜。
朝堂上,林信將功勞還給了顧誠因,說手中血書與帳簿皆是由他所尋,在得知自己會被太子刺殺,怕證據被毀,便提前交到了林信手中,一直以來,顧誠因選擇隱忍不說,便是在等身為侍御史的林信,來辨認此事真偽,在他幾經辨認過後,這才敢呈於殿前。
在此案結束後,林信便遞了辭呈,於他而言,娘子有錢,後半生不愁吃喝,攜妻子安安穩穩共度一生便是人家最大幸事。
至於林郁,因那血書中所提,自然也被牽扯其中。
經過大理寺一番審問,最終他也沒能承認,當初曾與寧和見過面,不論如何審問,他皆是一口咬定,自寧和離京之後,便從未與他見過面。
證據不足,再加上最初是林信大義滅親,寧可讓生父林郁牽扯其中,也要將證據呈上,到底還是讓皇上留了幾分情面,更何況,確實沒有證據表明,寧和當真在後來見過林郁,此事才告一段落。
不過,林家心知肚明,氏族大勢已去,留在上京,早晚也要出事,林修也一併辭去官職,準備年底舉家搬回太原。
從大理寺回府的林郁,自然將林信罵得狗血噴頭,他罵他忤逆不孝,還要對他實施家法。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她抬眼看向窗外,春末的日光已經開始刺眼,她眉眼微眯,望著那朵漂浮而去的白雲,唇角露出一抹笑意。
原來,她們都曾羨艷過彼此,但不管從前,今後的她們皆會盛開,開出自己想要的模樣。
芒種這日,天還未亮,林信便已經洗漱完畢,他一身官服,穿戴整齊,臨出門前,馮氏忽地將他叫住,快步上前,再次幫他理了理衣衫,卻在最後,她手指微顫著提起他的衣領,許久都沒有鬆手。
「安心。」
林信淡道。
馮氏朝他笑了笑,與他凝望片刻,終是將手鬆開。
林信走出林府,看到那個緋紅的身影,驀地又是一愣,林溫溫走上前,朝她恭敬地福了福身,「爹爹。」
這是自她回林府以來,頭一次外出。
林信抬手落在她肩頭,不重不輕地捏了一下,隨後提步走上馬車。
「有事稟奏,無本退朝。」
大殿之上,洪亮的話音剛落,一個身影斜跨而出,他將笏板高舉過頂,躬身上前。
「臣有本要奏!」
在場眾臣,心中皆是一驚,沒有人能想到,那個在御史台默默做了二十餘載的從六品侍御史,竟會忽然出列,更沒想到,他一開口便要彈劾。
「臣要彈劾太子,彈劾寧國公府!」
眾人譁然,皇上抬手噤聲,「所謂何事?」
林信撩開衣袍,膝落於地,「寶河塘貪餉一事,及暗殺朝臣一事!」
「大膽林信!你怎敢含血噴人?」一旁的太子揚聲便斥。
林信堅毅的神情絲毫未變,他抬起衣袖,將帳簿與血書,擲地有聲,「證據確鑿,是真是假,還望陛下明鑑!」
林信此生,從未參過任何人,他是所有人眼中,那個沒有大出息,只會混吃等死的林氏二子,可只有他自己清楚,他的為官之道,只求的是一個安穩,如今,他既是敢於打破這份安穩,便絕對不允自己有任何遺漏,落下話柄。
太監傳遞於聖上面前的,不僅又寶河塘那本至關重要的帳簿,還有寧和的血書,以及寧和曾經考取進士時的那張試卷,那捲中印有吏部官印,做不得任何虛假。
皇上心思如此縝密,只要一核對筆跡,便可得知那封血書是真是偽,即便尋不到寧和,也根本容不得太子與寧氏族人狡辯。
「顧游乃朝廷委派去長山縣擔任縣令一職,卻在途中被太子與寧氏私養的兵士滅口,只留得顧誠因一人生還,年幼的顧誠因認出族徽,此乃寧氏榮陽地界暗支的徽章,還請陛下明鑑。」
林信再次呈上一張圖紙。
太子還欲狡辯,卻被怒氣沖沖離開龍椅的皇上,一腳踹翻在地。
林信聲音波瀾不驚,繼續揚聲道:「顧誠因回京途中,屢遭這批人刺殺,幾經生死方才晚歸,太子欲藉此事,怪責顧誠因,想要趁監國之時,將人滅口。」
「若非吾皇聖明,得蒼天庇佑,及時醒來,恐陛下親自提拔的賢臣,早已命喪黃土,而此事也會被太子等人瞞天過海,讓枉死之人含冤不明,而那寶河塘有朝一日若被洪水決堤,後世又該如何書記這一筆?」
皇上盛怒之下,又是一腳狠狠踢在太子身上,「自然是寫朕的不是,寫朕昏庸,寫朕無能!」
皇上本就對太子生了疑心,卻找不到任何證據,也尋不到太子忽然想要謀害他的緣由,如今此事一出,一切便有跡可循。
幾乎沒有過多猶豫,皇上直接下令將太子貶為庶人,永世不得回京,寧家曾參與過此案者,全部處死,剩下族人,皆流放嶺南,寧軒也在其中。
然只過了三日,身處城外驛站的先太子,不知被何人刺殺,最後一把大火燒得只剩骸骨。
皇上聽聞,只冷嗤一聲,什麼也沒有說。
坊間暗傳,有人懷疑當初皇上墜馬,便是太子所為,刺傷太子之事,便是皇上親自下令,也有人說,是太子作惡多端,被仇家所殺。但不論是哪一樣,他的死沒有人會惋惜,這樣一個職位謀權而魚肉百姓之人,死有餘辜。
朝堂上,林信將功勞還給了顧誠因,說手中血書與帳簿皆是由他所尋,在得知自己會被太子刺殺,怕證據被毀,便提前交到了林信手中,一直以來,顧誠因選擇隱忍不說,便是在等身為侍御史的林信,來辨認此事真偽,在他幾經辨認過後,這才敢呈於殿前。
在此案結束後,林信便遞了辭呈,於他而言,娘子有錢,後半生不愁吃喝,攜妻子安安穩穩共度一生便是人家最大幸事。
至於林郁,因那血書中所提,自然也被牽扯其中。
經過大理寺一番審問,最終他也沒能承認,當初曾與寧和見過面,不論如何審問,他皆是一口咬定,自寧和離京之後,便從未與他見過面。
證據不足,再加上最初是林信大義滅親,寧可讓生父林郁牽扯其中,也要將證據呈上,到底還是讓皇上留了幾分情面,更何況,確實沒有證據表明,寧和當真在後來見過林郁,此事才告一段落。
不過,林家心知肚明,氏族大勢已去,留在上京,早晚也要出事,林修也一併辭去官職,準備年底舉家搬回太原。
從大理寺回府的林郁,自然將林信罵得狗血噴頭,他罵他忤逆不孝,還要對他實施家法。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