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頁
張信追問道:「為什麼?我讓你何叔打聽過,這人的人品還是挺不錯的。」
三丫大咧咧道:「我不知道,就是看他不順眼。」
劉氏立馬給了她一腦瓜子,沒好氣道:「態度給我端正點,還看人家不順眼,我看你才不順眼,沒點女兒家的樣子。」
三丫撒嬌道:「我這不是只有在家這樣嘛。」
張信無奈翻了個白眼,自打大丫和二丫出嫁後,三丫在家更受寵,這些年來,比之二丫更為調皮搗蛋,好在雖有些刁蠻任性,但遇事也能想得通透,識得好歹。
插科打諢間,這次的事就這麼過了,張信也不好逼著她跟她看不上的人約會,繼續和劉氏替她操心,沒辦法,自己寵出來的女兒,哭著也要寵下去。但也沒太慣著,劉氏吩咐關了三丫三天的禁閉。
解禁後,三丫撒丫子就跑了,打著去看望大丫的旗號到縣城裡逛。正玩得盡興,忽然撞到一人,是個外地來的英俊少年郎,眉星劍目,面容硬朗。三丫道過歉就拉著丫鬟跑了。
與英俊少年郎同行的公子哥兒笑道:「修和倒是好運氣。」
修和笑了笑,眼中略帶疑惑道:「那位姑娘,我好似在哪裡見過?」
半年後,三丫出嫁了,迎娶之人正是那英俊少年郎,名祁峰,字修和,乃醫世傳家,祖上輝煌時曾出過太醫院院判,只不過如今沒落了,到他爺爺那代才漸漸有了起色。
三丫三朝回門,見她滿是喜悅之情,張信放心的同時,不由取笑她是個好顏色的,之前介紹相看過的那麼多人,她都不滿意,而對修和這樣的美男子卻是一見傾心。
三丫卻是辯駁道:「爹你怎麼能這麼說我,我可不是那般膚淺的人。」繼而驕傲道:「而且要說一見傾心,是他對我,而非我對他。」
劉氏見還有故事,追問道:「怎麼一回事?」
三丫臉紅道:「小時候我們就見過了,那會他和他爺爺來咱們這邊採藥,正巧看見我在水潭的大樹底下盪鞦韆。」
對此,張信感嘆道:緣之一字,當真是妙不可言。
……
一日,顧伯明找上門來,初見張信還有些疑惑,待他解釋過後,張信才恍然,眼前高大俊朗的男兒,正是當初向自己求助救自家妹妹的那個瘦弱的少年,轉眼已這般大了,還有功名在身,如今已是一名舉子。
張信欣慰招待道:「見你如今過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顧伯明道:「全賴張伯伯相助,我才能有今天。張伯伯的恩情,伯明沒齒難忘。」
張信無奈道:「你這孩子,怎麼還是那般固執。算了,算了,日後有事,我必定第一個找你幫忙。」
顧伯明這才展顏,而後又跟張信說了說林家父子的近況,林父身子骨不好,已然辭官在家休養,林志學則入朝為官,頗受天子器重。當初提拔他們父子的,正是當時仍名聲不顯的三皇子,也就是當今的聖上。
顧伯明能有如此長進,自是少不了林家父子的幫助,他和妹妹早與林父認了乾親。
離別後種種,不一一贅述。
顧伯明的到來並非刻意,而是他正好遊學至此,所以才來拜訪,他本意是要官袍加身再來尋的。因有同行之人,顧伯明也不好多停留,在張信家歇息了幾日便告辭了,期間還輔導了小寶的功課。
小寶和三丫不同,越長倒是越沉穩了,學習也越發出色,李夫子說明年就可以下場科考了,這讓張信和劉氏滿是欣慰和驕傲。
而後小寶果真不負眾望,過了縣試,還斬獲了院試,離秀才還差一步之遙。見小寶於府試榜上無名,比起失落,張信更大的是鬆了口氣,然後叮囑小寶過兩年再來考,這次就當是攢經驗。
小寶落榜了,三叔家的張淵卻是榜上有名,只是張三叔尚未來得及高興,其妻馮氏就發難了,勒令分家,張三叔自是不同意的,但不知被馮氏拿捏了什麼把柄,張三叔和衛氏最終還是同意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馮氏帶著兒子分走了大半家財,離開了這裡,到府城去。馮氏也沒有徹底撕破臉,只是藉口張淵去府城進學,而她則跟著去照顧。
張三叔當初之所以能發家,還是靠的馮氏母家,只是馮氏父母去得早,她沒了依靠,而張三叔則沒了束縛,及至變成如今除了兒子外便再無掛念的與世無爭之狀,確切的說,是哀莫大於心死吧。
……
轉眼又五年,小寶也成了家,說來有些好笑,小寶娶的是顧伯明的妹妹顧明芝。伯明來訪後的第二年,再一次上門了,與之一起的還有林父和明芝,林志學則抽不出空,也就沒來。
起初小寶和明芝二人相見,為著掙伯明的寵,當時伯明給小寶講課來著,二人沒少看對方不順眼,不曾想懟著懟著,卻懟出了感情,當真是一對。
而劉家那邊,青山把張信的產業緩緩作大,又開了幾家店鋪,與楊氏的小日子過得很是開心自在。大侄子展承於讀書一道沒什麼天分,於是就棄文跟著青山學習打理生意了,小侄子展業學業還可以就接著上學堂,也不求能有多大的前途,能考上秀才就已經很滿足了。還有個妮子早年嫁人了,夫家還不錯,日子過得和樂美滿。
這五年又五年的,老一輩的人都走了,張信自覺自己的心態也開始變老了,趁著還能跑能動的,過夠了平淡日子的張信,在等小寶能但起家裡擔子後,與劉氏離開了臨豐村,走出鄉寧縣,到各地去遊山玩水去了。
三丫大咧咧道:「我不知道,就是看他不順眼。」
劉氏立馬給了她一腦瓜子,沒好氣道:「態度給我端正點,還看人家不順眼,我看你才不順眼,沒點女兒家的樣子。」
三丫撒嬌道:「我這不是只有在家這樣嘛。」
張信無奈翻了個白眼,自打大丫和二丫出嫁後,三丫在家更受寵,這些年來,比之二丫更為調皮搗蛋,好在雖有些刁蠻任性,但遇事也能想得通透,識得好歹。
插科打諢間,這次的事就這麼過了,張信也不好逼著她跟她看不上的人約會,繼續和劉氏替她操心,沒辦法,自己寵出來的女兒,哭著也要寵下去。但也沒太慣著,劉氏吩咐關了三丫三天的禁閉。
解禁後,三丫撒丫子就跑了,打著去看望大丫的旗號到縣城裡逛。正玩得盡興,忽然撞到一人,是個外地來的英俊少年郎,眉星劍目,面容硬朗。三丫道過歉就拉著丫鬟跑了。
與英俊少年郎同行的公子哥兒笑道:「修和倒是好運氣。」
修和笑了笑,眼中略帶疑惑道:「那位姑娘,我好似在哪裡見過?」
半年後,三丫出嫁了,迎娶之人正是那英俊少年郎,名祁峰,字修和,乃醫世傳家,祖上輝煌時曾出過太醫院院判,只不過如今沒落了,到他爺爺那代才漸漸有了起色。
三丫三朝回門,見她滿是喜悅之情,張信放心的同時,不由取笑她是個好顏色的,之前介紹相看過的那麼多人,她都不滿意,而對修和這樣的美男子卻是一見傾心。
三丫卻是辯駁道:「爹你怎麼能這麼說我,我可不是那般膚淺的人。」繼而驕傲道:「而且要說一見傾心,是他對我,而非我對他。」
劉氏見還有故事,追問道:「怎麼一回事?」
三丫臉紅道:「小時候我們就見過了,那會他和他爺爺來咱們這邊採藥,正巧看見我在水潭的大樹底下盪鞦韆。」
對此,張信感嘆道:緣之一字,當真是妙不可言。
……
一日,顧伯明找上門來,初見張信還有些疑惑,待他解釋過後,張信才恍然,眼前高大俊朗的男兒,正是當初向自己求助救自家妹妹的那個瘦弱的少年,轉眼已這般大了,還有功名在身,如今已是一名舉子。
張信欣慰招待道:「見你如今過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顧伯明道:「全賴張伯伯相助,我才能有今天。張伯伯的恩情,伯明沒齒難忘。」
張信無奈道:「你這孩子,怎麼還是那般固執。算了,算了,日後有事,我必定第一個找你幫忙。」
顧伯明這才展顏,而後又跟張信說了說林家父子的近況,林父身子骨不好,已然辭官在家休養,林志學則入朝為官,頗受天子器重。當初提拔他們父子的,正是當時仍名聲不顯的三皇子,也就是當今的聖上。
顧伯明能有如此長進,自是少不了林家父子的幫助,他和妹妹早與林父認了乾親。
離別後種種,不一一贅述。
顧伯明的到來並非刻意,而是他正好遊學至此,所以才來拜訪,他本意是要官袍加身再來尋的。因有同行之人,顧伯明也不好多停留,在張信家歇息了幾日便告辭了,期間還輔導了小寶的功課。
小寶和三丫不同,越長倒是越沉穩了,學習也越發出色,李夫子說明年就可以下場科考了,這讓張信和劉氏滿是欣慰和驕傲。
而後小寶果真不負眾望,過了縣試,還斬獲了院試,離秀才還差一步之遙。見小寶於府試榜上無名,比起失落,張信更大的是鬆了口氣,然後叮囑小寶過兩年再來考,這次就當是攢經驗。
小寶落榜了,三叔家的張淵卻是榜上有名,只是張三叔尚未來得及高興,其妻馮氏就發難了,勒令分家,張三叔自是不同意的,但不知被馮氏拿捏了什麼把柄,張三叔和衛氏最終還是同意了,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馮氏帶著兒子分走了大半家財,離開了這裡,到府城去。馮氏也沒有徹底撕破臉,只是藉口張淵去府城進學,而她則跟著去照顧。
張三叔當初之所以能發家,還是靠的馮氏母家,只是馮氏父母去得早,她沒了依靠,而張三叔則沒了束縛,及至變成如今除了兒子外便再無掛念的與世無爭之狀,確切的說,是哀莫大於心死吧。
……
轉眼又五年,小寶也成了家,說來有些好笑,小寶娶的是顧伯明的妹妹顧明芝。伯明來訪後的第二年,再一次上門了,與之一起的還有林父和明芝,林志學則抽不出空,也就沒來。
起初小寶和明芝二人相見,為著掙伯明的寵,當時伯明給小寶講課來著,二人沒少看對方不順眼,不曾想懟著懟著,卻懟出了感情,當真是一對。
而劉家那邊,青山把張信的產業緩緩作大,又開了幾家店鋪,與楊氏的小日子過得很是開心自在。大侄子展承於讀書一道沒什麼天分,於是就棄文跟著青山學習打理生意了,小侄子展業學業還可以就接著上學堂,也不求能有多大的前途,能考上秀才就已經很滿足了。還有個妮子早年嫁人了,夫家還不錯,日子過得和樂美滿。
這五年又五年的,老一輩的人都走了,張信自覺自己的心態也開始變老了,趁著還能跑能動的,過夠了平淡日子的張信,在等小寶能但起家裡擔子後,與劉氏離開了臨豐村,走出鄉寧縣,到各地去遊山玩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