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頁
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徵發閭左戍邊,結果刑者相半於道,死人堆積於市。胡亥又任趙高為中丞相,專擅朝政。
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劉邦帶領的起義軍攻下武關。趙高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合謀,詐詔發兵包圍望夷宮,胡亥被迫自殺[7]。
公元前206年,秦三世即位,嬴姓,名子嬰或嬰,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8]。】
秦國,咸陽王宮
看到秦二世出現的時仿佛時間都停滯了,全場死一般的寂靜。
嬴政先是瞳孔地震,隨後臉黑了,任誰在看了秦國一片美好的未來後,發現秦傳三世而亡都會吐血。
怎麼可能呢?光幕中秦國的未來堪稱一片光明,可謂要什麼有什麼,疆域都擴張到了海外,怎麼可能三世而亡??
還有,秦二世怎麼會是胡亥?
不應該扶蘇嗎?
嬴政百思不得其解,目光緩緩落在扶蘇身上,莫非扶蘇早逝?
他和曾祖秦昭襄王一樣熬死了出色的兒子,只能另選一個兒子即位?也不對啊,如果是這樣,為什麼要選胡亥,光幕中他那些兒子都在海外混得有聲有色,頗為能幹。
扶蘇若死在他前面,他要另立繼承人,也不該是胡亥啊。
再說了,光幕中提到他立扶蘇的兒子為太孫,若扶蘇早逝,理應是太孫繼位才是,胡亥是怎麼繼位的??
此時的嬴政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還剩下十二年的壽命,光幕里的一切太美好了,短短十餘載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他的注意力壓根就沒在即位時間和病逝時間上。
一聽到秦國亡了,懵逼值和怒氣值蹭蹭漲,完全顧不上其他。
過了一會兒,終於反應過來的嬴政臉色更黑了。
如今已經是他即位的第二十五年,按照光幕倒著算的算法,他只剩下十二年的壽命。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嬴政身體顫了顫,嚇得宮人連忙扶住他。
嬴政推開宮人,面色十分難看地望向光幕,他不相信前途一片光明璀璨的秦國會在他病逝三年後就亡國。
就憑秦國如今擁有的虎狼之師也不可能啊!更何況未來把秦國的旗幟插遍海外的大秦,那是何等的國力強盛,怎麼可能短短三年就敗光了呢。
想到之前在光幕里看到的未來,嬴政緊了緊拳頭,咬牙切齒道:「胡亥!」
不光嬴政覺得不可思議,扶蘇和在場的所有人都這麼覺得。
光幕中的秦國實在太美好了,光是中原就有一百八十八個郡,兩千多個縣,這是何等的國力充沛,而且這還只是中原,還有海外的疆域呢。
怎麼可能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亡國呢?
而且秦國的最後一位君王居然是子嬰,子嬰是王叔成蟜的兒子。父王有二十三個兒子,王位怎麼會落到子嬰頭上呢?
此時的扶蘇還不知道自己的下場,和嬴政一樣,以為是自己早逝,死在嬴政前頭。
因此雖然對子嬰即位感到疑惑,但並未往胡亥殺兄屠弟身上想。
不過他不想,不代表別人不想。
尤其是在胡亥殘暴統治下人人自危的群臣,「大王,秦二世是十八公子已經很奇怪了,為何秦三世是長安君的子嗣?」
大王又不是沒有後代,怎麼會是長安君成蟜的子嗣繼位?
嬴政:這個問題寡人也想知道。
他又不是沒有後代,相反,他最不缺後代了,怎麼可能會讓成蟜的子嗣繼承秦國的王位,這怎麼可能呢?
子嬰想繼位,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他的後代全沒了。
想到這裡,嬴政靈光一閃,莫非胡亥也是這樣繼位的?前面的兄長一個都沒了,所以就輪到他了?
就在這時,扶蘇驚呼:「父王,光幕的畫面變了。」
嬴政顧不上深思,連忙抬頭,畫面沒變,依舊是黑底黃字,不過內容變了:
【大秦三十八帝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千古一帝,亦是帝制的開拓者。
十三歲登基,在位四十九年,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王政三十五年,得天幕指點,迷途知返,嚴懲方士,勵精圖治,改革變法,此後重用蕭何、韓信、劉邦、張良、呂雉等人。
消除了大秦自建國以來與日俱增的矛盾,扭轉大秦的頹勢,對內徹底統一中原,對外擴張海外版圖,推廣南瓜、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糧食……
秦二世,嬴姓,趙氏,名扶蘇,史上難得的寬仁之君,在位十五年,與民修養,貫徹落實始皇生前的政策,平定了東南長久以來的動亂。
政治上通過科舉錄用了一大批有為之士,知人善用,吏治清明;軍事上積極擴展海外版圖,在位期間海外的版圖比秦始皇在時新增三十二郡;經濟上,廣修路,多種樹……
史稱康樂之治。
秦三世,嬴姓,趙氏,名恆,是秦二世和呂后的兒子,繼秦始皇后大秦的又一位千古一帝。
以扶蘇的政績本來也是可以評上千古一帝的,奈何爹和兒子都太耀眼,生生的把他襯托成一個守成之君。
秦三世在位五十四年,政治清明,經濟、文化、軍事迎來了史無前例地進步,人口井噴式增長。
期間重用韓鈺等名將繼續擴張海外版圖,達成了「凡日月所照,皆為秦土」的絕世成就,徹底統一世界,成為世界霸主。史稱建武盛世。
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劉邦帶領的起義軍攻下武關。趙高與其婿咸陽令閻樂合謀,詐詔發兵包圍望夷宮,胡亥被迫自殺[7]。
公元前206年,秦三世即位,嬴姓,名子嬰或嬰,秦朝最後一位統治者,在位46天。初稱皇帝,後改稱秦王,史稱秦王子嬰[8]。】
秦國,咸陽王宮
看到秦二世出現的時仿佛時間都停滯了,全場死一般的寂靜。
嬴政先是瞳孔地震,隨後臉黑了,任誰在看了秦國一片美好的未來後,發現秦傳三世而亡都會吐血。
怎麼可能呢?光幕中秦國的未來堪稱一片光明,可謂要什麼有什麼,疆域都擴張到了海外,怎麼可能三世而亡??
還有,秦二世怎麼會是胡亥?
不應該扶蘇嗎?
嬴政百思不得其解,目光緩緩落在扶蘇身上,莫非扶蘇早逝?
他和曾祖秦昭襄王一樣熬死了出色的兒子,只能另選一個兒子即位?也不對啊,如果是這樣,為什麼要選胡亥,光幕中他那些兒子都在海外混得有聲有色,頗為能幹。
扶蘇若死在他前面,他要另立繼承人,也不該是胡亥啊。
再說了,光幕中提到他立扶蘇的兒子為太孫,若扶蘇早逝,理應是太孫繼位才是,胡亥是怎麼繼位的??
此時的嬴政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還剩下十二年的壽命,光幕里的一切太美好了,短短十餘載是不可能達到的,因為他的注意力壓根就沒在即位時間和病逝時間上。
一聽到秦國亡了,懵逼值和怒氣值蹭蹭漲,完全顧不上其他。
過了一會兒,終於反應過來的嬴政臉色更黑了。
如今已經是他即位的第二十五年,按照光幕倒著算的算法,他只剩下十二年的壽命。
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嬴政身體顫了顫,嚇得宮人連忙扶住他。
嬴政推開宮人,面色十分難看地望向光幕,他不相信前途一片光明璀璨的秦國會在他病逝三年後就亡國。
就憑秦國如今擁有的虎狼之師也不可能啊!更何況未來把秦國的旗幟插遍海外的大秦,那是何等的國力強盛,怎麼可能短短三年就敗光了呢。
想到之前在光幕里看到的未來,嬴政緊了緊拳頭,咬牙切齒道:「胡亥!」
不光嬴政覺得不可思議,扶蘇和在場的所有人都這麼覺得。
光幕中的秦國實在太美好了,光是中原就有一百八十八個郡,兩千多個縣,這是何等的國力充沛,而且這還只是中原,還有海外的疆域呢。
怎麼可能會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亡國呢?
而且秦國的最後一位君王居然是子嬰,子嬰是王叔成蟜的兒子。父王有二十三個兒子,王位怎麼會落到子嬰頭上呢?
此時的扶蘇還不知道自己的下場,和嬴政一樣,以為是自己早逝,死在嬴政前頭。
因此雖然對子嬰即位感到疑惑,但並未往胡亥殺兄屠弟身上想。
不過他不想,不代表別人不想。
尤其是在胡亥殘暴統治下人人自危的群臣,「大王,秦二世是十八公子已經很奇怪了,為何秦三世是長安君的子嗣?」
大王又不是沒有後代,怎麼會是長安君成蟜的子嗣繼位?
嬴政:這個問題寡人也想知道。
他又不是沒有後代,相反,他最不缺後代了,怎麼可能會讓成蟜的子嗣繼承秦國的王位,這怎麼可能呢?
子嬰想繼位,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他的後代全沒了。
想到這裡,嬴政靈光一閃,莫非胡亥也是這樣繼位的?前面的兄長一個都沒了,所以就輪到他了?
就在這時,扶蘇驚呼:「父王,光幕的畫面變了。」
嬴政顧不上深思,連忙抬頭,畫面沒變,依舊是黑底黃字,不過內容變了:
【大秦三十八帝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千古一帝,亦是帝制的開拓者。
十三歲登基,在位四十九年,滅六國一統天下……
秦王政三十五年,得天幕指點,迷途知返,嚴懲方士,勵精圖治,改革變法,此後重用蕭何、韓信、劉邦、張良、呂雉等人。
消除了大秦自建國以來與日俱增的矛盾,扭轉大秦的頹勢,對內徹底統一中原,對外擴張海外版圖,推廣南瓜、玉米、土豆、紅薯等高產糧食……
秦二世,嬴姓,趙氏,名扶蘇,史上難得的寬仁之君,在位十五年,與民修養,貫徹落實始皇生前的政策,平定了東南長久以來的動亂。
政治上通過科舉錄用了一大批有為之士,知人善用,吏治清明;軍事上積極擴展海外版圖,在位期間海外的版圖比秦始皇在時新增三十二郡;經濟上,廣修路,多種樹……
史稱康樂之治。
秦三世,嬴姓,趙氏,名恆,是秦二世和呂后的兒子,繼秦始皇后大秦的又一位千古一帝。
以扶蘇的政績本來也是可以評上千古一帝的,奈何爹和兒子都太耀眼,生生的把他襯托成一個守成之君。
秦三世在位五十四年,政治清明,經濟、文化、軍事迎來了史無前例地進步,人口井噴式增長。
期間重用韓鈺等名將繼續擴張海外版圖,達成了「凡日月所照,皆為秦土」的絕世成就,徹底統一世界,成為世界霸主。史稱建武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