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3頁
他從一出生,便是生活在這個明爭暗鬥的宮廷之中,雖然還是和宋煜差不多的歲數,可他對這宮中的彎彎繞繞早就已經習以為常。稍有風吹草動,他自己心中也會有所判斷。
李隆基想,我的母親大概是被祖母殺了罷?否則,這麼的皇宮裡,丟了兩個王妃這樣的事情,怎麼會一點聲息都沒有呢?
他想將自己心中的猜想告訴宋煜,可是回頭一看宋煜一臉懵懂的模樣,又輕嘆了一聲。
算了,這種事情,還是等小煜該懂的時候再懂吧。
宋煜當時不知道李隆基心中的糾結,等到後來他真正懂事的時候,他想起這件事情,才覺得李隆基這樣的人,或許天生就是帝王的命。
宋煜坐在書閣前,跟母親說道:「唔,年幼之時並不知道阿瞞原來心中有著那麼多的難過,他明明看著並沒什麼不高興的,可總會將難過放在心裡。他母親被外祖母所殺之時,阿瞞不過才七歲多一些,卻能那樣不動聲色。也難怪聖人舅父要將他立為太子,並且每年都讓太子監國一段時期。」
一晃,便是十幾年過去了,昔日還是一團孩子氣的小正太如今已經是個頭都要趕上李宸的少年了。
李宸看著她的兒子,又看了看散了一案桌的書籍,微微一笑,真的不愧是宋璟的兒子,看書的習慣都跟他父親一模一樣。
李宸沒有理會宋煜說太子李隆基監國的事情,只是在旁邊的躺椅上坐下,「唔,你這趟跟悟雲大師去神農大山遊歷,可有什麼想法?」
公主早些年便說要將宋煜扔給悟雲大師,讓悟雲大師帶著他一起去遊歷,這個念頭在一年前終於付諸行動,公主將小郡王扔給悟雲大師,然後又將身邊最得力的舒曄也撥給了小郡王,帶了幾個拔尖的暗衛,便去遊歷了。
悟雲大師是出家人,行蹤十分飄忽,並不是什麼地方都會有驛站,但所幸沒有驛站還有墨家的機關鳥可以傳達書信,否則小郡王說不定要杳無音信一整年。
駙馬對公主的做法沒說什麼,因為駙馬早些年的時候也跟著叔父遊歷,在駙馬看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有所得,小郡王從小讀書功課不用父母操心都十分出色,出去走走,看看天地遼闊,於他而言也是好事。
反倒是當今帝王李賢對他的阿妹和首席宰相的做法十分無奈,帝王說煜兒乃我皇家骨肉,又怎能讓他流落在外頭?
公主聽到兄長的話,十分理直氣壯,「怎能算是流落在外?悟雲大師是何等的得道高僧,能跟著大師雲遊四海參悟佛法那多好啊,我只恨自個兒不能跟著去!」
帝王聽到阿妹說只恨不能跟著悟雲大師一起雲遊,便緘口不語。
自從則天皇帝去世時永昌公主生了一場大病之後,原本心中全是家國天下的駙馬心中又裝了個公主,不論多忙都得盯著公主。如今新政正在推行,首席宰相宋璟兼管軍機處,忙得不可開交,要是公主在這節骨眼上跑出了長安,新政大概就不用推行了。
因為大概是公主前腳剛走,負責推行新政的宋璟後腳就要撂挑子跑出長安追公主去了。
雖然公主再三聲明她家駙馬先國而後家,她在駙馬心中可是永遠排不了第一,可帝王李賢覺得這時候不能冒險。於是即使李賢覺得公主那般將小郡王宋煜放出去跟著高僧浪跡天涯這種事情十分荒謬,可也沒阻止。
宋煜跟著悟雲那個假和尚到處遊歷,先是到了神農大山里,見到了久聞不曾見面的墨非,也在悟雲大師和墨非那裡得知了母親從前所做的事情。
宋煜望著母親,歲月好似尤其偏愛他的母親,她看著年輕而漂亮。母親在問他,此行去神農大山可有什麼想法。
宋煜笑著說道:「我與大師他們在蜀地一帶停留了數月,有幸看到大唐子民糧食豐收,糧倉存滿。後來還去了嶺南一帶,到廣州看到了當地人為父親立下的石碑,心中十分驕傲。」
宋璟前幾年去了嶺南道廣州,當地百姓居住的房屋是用茅竹蓋的,十分容易引起火災,並且一燒便是整條街。宋璟到了當地之後得知這樣的情況,回到長安之後,便給嶺南道的都督下了牒令,並在長安派了精通少磚的工匠前去嶺南道,將燒磚之術引進當地,當地百姓如今住進了磚房,從前三天兩頭就容易發生火災的現象如今幾乎沒有,廣州的百姓為了感謝宋璟,還為他立了一塊石碑。
宋煜說的這個事情,李宸也曾經聽說過,只是可惜她沒見著。
李宸眨了眨眼,望向宋煜,「除此之外呢?你的聖人舅父問你是否想要進朝廷聽政。」
宋煜聞言,微微一怔,隨即搖頭,笑著說道:「阿娘,煜兒還沒這個打算呢。」
李宸揚眉,「還想出去玩?」
宋煜默了默,然後抬眼看向母親,「阿娘,煜兒想到外頭多看看。」
李宸倒是不反對,反正她的想法是只要兒子高興就好。她不要求他必須要承載著她或者是宋璟對大唐的期望,只希望他能成為自己真正願意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李宸笑了笑,「你父親說近日他要考你功課,若是讓他滿意了,便放你出去跟悟雲大師他們玩。」
宋煜:「……」
李宸看著他一臉無語的模樣,笑了笑,抬手,「過來,給我摸摸頭。」
宋璟聞言,臉黑了,「母親,孩兒已經長大了!」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李隆基想,我的母親大概是被祖母殺了罷?否則,這麼的皇宮裡,丟了兩個王妃這樣的事情,怎麼會一點聲息都沒有呢?
他想將自己心中的猜想告訴宋煜,可是回頭一看宋煜一臉懵懂的模樣,又輕嘆了一聲。
算了,這種事情,還是等小煜該懂的時候再懂吧。
宋煜當時不知道李隆基心中的糾結,等到後來他真正懂事的時候,他想起這件事情,才覺得李隆基這樣的人,或許天生就是帝王的命。
宋煜坐在書閣前,跟母親說道:「唔,年幼之時並不知道阿瞞原來心中有著那麼多的難過,他明明看著並沒什麼不高興的,可總會將難過放在心裡。他母親被外祖母所殺之時,阿瞞不過才七歲多一些,卻能那樣不動聲色。也難怪聖人舅父要將他立為太子,並且每年都讓太子監國一段時期。」
一晃,便是十幾年過去了,昔日還是一團孩子氣的小正太如今已經是個頭都要趕上李宸的少年了。
李宸看著她的兒子,又看了看散了一案桌的書籍,微微一笑,真的不愧是宋璟的兒子,看書的習慣都跟他父親一模一樣。
李宸沒有理會宋煜說太子李隆基監國的事情,只是在旁邊的躺椅上坐下,「唔,你這趟跟悟雲大師去神農大山遊歷,可有什麼想法?」
公主早些年便說要將宋煜扔給悟雲大師,讓悟雲大師帶著他一起去遊歷,這個念頭在一年前終於付諸行動,公主將小郡王扔給悟雲大師,然後又將身邊最得力的舒曄也撥給了小郡王,帶了幾個拔尖的暗衛,便去遊歷了。
悟雲大師是出家人,行蹤十分飄忽,並不是什麼地方都會有驛站,但所幸沒有驛站還有墨家的機關鳥可以傳達書信,否則小郡王說不定要杳無音信一整年。
駙馬對公主的做法沒說什麼,因為駙馬早些年的時候也跟著叔父遊歷,在駙馬看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各有所得,小郡王從小讀書功課不用父母操心都十分出色,出去走走,看看天地遼闊,於他而言也是好事。
反倒是當今帝王李賢對他的阿妹和首席宰相的做法十分無奈,帝王說煜兒乃我皇家骨肉,又怎能讓他流落在外頭?
公主聽到兄長的話,十分理直氣壯,「怎能算是流落在外?悟雲大師是何等的得道高僧,能跟著大師雲遊四海參悟佛法那多好啊,我只恨自個兒不能跟著去!」
帝王聽到阿妹說只恨不能跟著悟雲大師一起雲遊,便緘口不語。
自從則天皇帝去世時永昌公主生了一場大病之後,原本心中全是家國天下的駙馬心中又裝了個公主,不論多忙都得盯著公主。如今新政正在推行,首席宰相宋璟兼管軍機處,忙得不可開交,要是公主在這節骨眼上跑出了長安,新政大概就不用推行了。
因為大概是公主前腳剛走,負責推行新政的宋璟後腳就要撂挑子跑出長安追公主去了。
雖然公主再三聲明她家駙馬先國而後家,她在駙馬心中可是永遠排不了第一,可帝王李賢覺得這時候不能冒險。於是即使李賢覺得公主那般將小郡王宋煜放出去跟著高僧浪跡天涯這種事情十分荒謬,可也沒阻止。
宋煜跟著悟雲那個假和尚到處遊歷,先是到了神農大山里,見到了久聞不曾見面的墨非,也在悟雲大師和墨非那裡得知了母親從前所做的事情。
宋煜望著母親,歲月好似尤其偏愛他的母親,她看著年輕而漂亮。母親在問他,此行去神農大山可有什麼想法。
宋煜笑著說道:「我與大師他們在蜀地一帶停留了數月,有幸看到大唐子民糧食豐收,糧倉存滿。後來還去了嶺南一帶,到廣州看到了當地人為父親立下的石碑,心中十分驕傲。」
宋璟前幾年去了嶺南道廣州,當地百姓居住的房屋是用茅竹蓋的,十分容易引起火災,並且一燒便是整條街。宋璟到了當地之後得知這樣的情況,回到長安之後,便給嶺南道的都督下了牒令,並在長安派了精通少磚的工匠前去嶺南道,將燒磚之術引進當地,當地百姓如今住進了磚房,從前三天兩頭就容易發生火災的現象如今幾乎沒有,廣州的百姓為了感謝宋璟,還為他立了一塊石碑。
宋煜說的這個事情,李宸也曾經聽說過,只是可惜她沒見著。
李宸眨了眨眼,望向宋煜,「除此之外呢?你的聖人舅父問你是否想要進朝廷聽政。」
宋煜聞言,微微一怔,隨即搖頭,笑著說道:「阿娘,煜兒還沒這個打算呢。」
李宸揚眉,「還想出去玩?」
宋煜默了默,然後抬眼看向母親,「阿娘,煜兒想到外頭多看看。」
李宸倒是不反對,反正她的想法是只要兒子高興就好。她不要求他必須要承載著她或者是宋璟對大唐的期望,只希望他能成為自己真正願意想要成為的那種人。
李宸笑了笑,「你父親說近日他要考你功課,若是讓他滿意了,便放你出去跟悟雲大師他們玩。」
宋煜:「……」
李宸看著他一臉無語的模樣,笑了笑,抬手,「過來,給我摸摸頭。」
宋璟聞言,臉黑了,「母親,孩兒已經長大了!」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