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頁
胡平安們一路走來,何嘗不是良知者們的提攜和守護。
這或許就是屬於他們的傳承。
同時,高層之中的改良勢力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攻擊對手。
戲劇像打翻了一副多米諾骨牌一樣砰砰砰地推到了極致。前面的鋪墊,各個出場的人物組成了戲劇高潮的每個環節,步步壓倒了蝗蟲。
胡平安等人的團隊最終享譽全球。經歷重重黑暗而獲得光明。
胡平安孤注一擲,自己也沒料到這連續不斷的迴響。
恍然間他老淚縱橫。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跟胡加成的約定,是否履行了他對人民的責任。
胡平安孤獨終身,未婚,沒有組建家庭,親朋好友都走在了他前面。其百歲壽誕,來了一眾晚輩學子。
幾條新聞為他賀壽。
電影結尾,真實的人名逐個浮現,喚醒了塵封的舊時代的記憶。
這是一個致良知者們的故事。
時至今日,他們還在嗎?
還有人胸懷跟他們一樣的理想嗎?
是否連這份精神也一併被塵封,成為了追憶的對象。
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者的理想主義故事。
吳歌看完,只道:「該說不愧是舟導的告別之作嗎,從頭到尾都是舟導的風格啊。」
作者有話說:
第85章
飢餓、糧食、農業、買賣、技術, 又是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議題。
上個世紀的歷史光景有如昨日。
回想起來記憶猶新。
不是所有區的人都對人物的境況感同身受。
但飢餓至今仍是世界的主題。
有些區的人對電影人物的經歷深有共感,哪怕他們跟電影人物的經歷並不一樣。
有人說:「《百歲壽誕》讓我想到了很多往事,特別是我的父母、長輩, 我們總是不理解他們, 可是看完這部電影, 我感覺我走進了那個時代,好像看到了我的父母。」
今日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全是良知者們一步步鋪墊出來的。
「我們總說世界哪裡不好, 可即使如此,也是很多人盡力在維護的。」
同時,還有人想起了胡平安們發現的良種序號名。
這顆良種栽培反覆實驗後,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推廣全區, 後來又推廣向了全球。不只是這顆良種, 還有後來出現的78號、79號,正式這些農業技術的研發在後來拯救無數人於飢餓之中。
那些區的人到現在還記得這份恩澤。所以看到一半的時候就知道了這是什麼人的故事。
這麼多年過去,電影拍過那麼多的題材,切入點千千萬萬, 卻沒有人聚焦在他們身上, 這還是第一部講述他們的電影。
為什麼呢,因為科研太無聊太枯燥, 沒有什麼戲劇性可以講嗎?
好像確實是一個理由。
但是《百歲壽誕》卻硬要拍這個類型的電影。
而且非要在賀歲檔這麼特殊的檔期,在《導演卡特》全球上映的這麼特殊的平台。
舟導以及劇組人員的想法真的叫人意想不到。
事到如今你都不能說佩服了, 只能說舟導就是舟導, 大家都快習慣了他的超乎尋常。
藍從心對黃慧說:「你看吧,我就說他不會拍商業片。」
黃慧:「我也想到了, 只不過, 真沒想到他貫徹地這麼徹底, 連點喜劇成分都不加,劇情一路走到底。」
她轉頭就見常紅歸在抹眼淚。
常紅歸:「這電影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我母親父親還活著的那時候……」
常紅歸的年紀比他們大,可能對電影的劇情更有感觸,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追憶,對常紅歸等人來說可能是切膚之痛。
是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傷疤。
一個時代的疼痛回憶。
白吉安心裡感慨:「這個電影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單就電影本身的內容,稍有點想法都會想到一個黑暗的悖論。
明明人類技術的發展已經完全可能提供足夠的糧食讓全體人類溫飽,為什麼時到今日,還是有地區深陷於飢餓與苦難。
電影裡面涉及了很多問題的碰撞。技術帶來了話語權,但同時他們也很清楚,技術說到底就是應用的知識。技術掌握在人的手中,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災難。
博弈之雙方,一方低技術,一方高技術,高技術方對低技術就享有相對優勢,如果低技術方又迫切存在需求,那麼高技術方更享有權力。
其間如果只有利益為導向,那麼高技術方自然會極盡壓迫低技術方,有權力為何不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就是貪慾的邏輯。
利益必然伴隨著貪慾。
因而,這部電影揭示出來的表層矛盾,既讚頌技術的優越性,又警惕技術的風險性。
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欲望與良知。
人性的雙相性。
人類發展至今,發明各種各樣複雜的觀念和學問,把問題歸咎這個概念這個觀念,其實撥開這些表層的東西,看到最裡面,問題的根源或許幾句話就能概括。
那些障眼法反而是轉移矛盾,用以分散人們注意力的虛無概念。
這種做法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壞是看不清真相,好是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對著空氣打拳,不至於意識到真實的矛盾本身,因此感到無可奈何甚至是絕望。
這或許就是屬於他們的傳承。
同時,高層之中的改良勢力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攻擊對手。
戲劇像打翻了一副多米諾骨牌一樣砰砰砰地推到了極致。前面的鋪墊,各個出場的人物組成了戲劇高潮的每個環節,步步壓倒了蝗蟲。
胡平安等人的團隊最終享譽全球。經歷重重黑暗而獲得光明。
胡平安孤注一擲,自己也沒料到這連續不斷的迴響。
恍然間他老淚縱橫。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完成了跟胡加成的約定,是否履行了他對人民的責任。
胡平安孤獨終身,未婚,沒有組建家庭,親朋好友都走在了他前面。其百歲壽誕,來了一眾晚輩學子。
幾條新聞為他賀壽。
電影結尾,真實的人名逐個浮現,喚醒了塵封的舊時代的記憶。
這是一個致良知者們的故事。
時至今日,他們還在嗎?
還有人胸懷跟他們一樣的理想嗎?
是否連這份精神也一併被塵封,成為了追憶的對象。
甚至於被認為是不切實際者的理想主義故事。
吳歌看完,只道:「該說不愧是舟導的告別之作嗎,從頭到尾都是舟導的風格啊。」
作者有話說:
第85章
飢餓、糧食、農業、買賣、技術, 又是一些令人觸目驚心的議題。
上個世紀的歷史光景有如昨日。
回想起來記憶猶新。
不是所有區的人都對人物的境況感同身受。
但飢餓至今仍是世界的主題。
有些區的人對電影人物的經歷深有共感,哪怕他們跟電影人物的經歷並不一樣。
有人說:「《百歲壽誕》讓我想到了很多往事,特別是我的父母、長輩, 我們總是不理解他們, 可是看完這部電影, 我感覺我走進了那個時代,好像看到了我的父母。」
今日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 全是良知者們一步步鋪墊出來的。
「我們總說世界哪裡不好, 可即使如此,也是很多人盡力在維護的。」
同時,還有人想起了胡平安們發現的良種序號名。
這顆良種栽培反覆實驗後,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推廣全區, 後來又推廣向了全球。不只是這顆良種, 還有後來出現的78號、79號,正式這些農業技術的研發在後來拯救無數人於飢餓之中。
那些區的人到現在還記得這份恩澤。所以看到一半的時候就知道了這是什麼人的故事。
這麼多年過去,電影拍過那麼多的題材,切入點千千萬萬, 卻沒有人聚焦在他們身上, 這還是第一部講述他們的電影。
為什麼呢,因為科研太無聊太枯燥, 沒有什麼戲劇性可以講嗎?
好像確實是一個理由。
但是《百歲壽誕》卻硬要拍這個類型的電影。
而且非要在賀歲檔這麼特殊的檔期,在《導演卡特》全球上映的這麼特殊的平台。
舟導以及劇組人員的想法真的叫人意想不到。
事到如今你都不能說佩服了, 只能說舟導就是舟導, 大家都快習慣了他的超乎尋常。
藍從心對黃慧說:「你看吧,我就說他不會拍商業片。」
黃慧:「我也想到了, 只不過, 真沒想到他貫徹地這麼徹底, 連點喜劇成分都不加,劇情一路走到底。」
她轉頭就見常紅歸在抹眼淚。
常紅歸:「這電影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我母親父親還活著的那時候……」
常紅歸的年紀比他們大,可能對電影的劇情更有感觸,對他們來說可能是追憶,對常紅歸等人來說可能是切膚之痛。
是埋藏在記憶深處的傷疤。
一個時代的疼痛回憶。
白吉安心裡感慨:「這個電影也讓我想到了很多。」
單就電影本身的內容,稍有點想法都會想到一個黑暗的悖論。
明明人類技術的發展已經完全可能提供足夠的糧食讓全體人類溫飽,為什麼時到今日,還是有地區深陷於飢餓與苦難。
電影裡面涉及了很多問題的碰撞。技術帶來了話語權,但同時他們也很清楚,技術說到底就是應用的知識。技術掌握在人的手中,可以帶來幸福,也可以帶來災難。
博弈之雙方,一方低技術,一方高技術,高技術方對低技術就享有相對優勢,如果低技術方又迫切存在需求,那麼高技術方更享有權力。
其間如果只有利益為導向,那麼高技術方自然會極盡壓迫低技術方,有權力為何不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就是貪慾的邏輯。
利益必然伴隨著貪慾。
因而,這部電影揭示出來的表層矛盾,既讚頌技術的優越性,又警惕技術的風險性。
而歸根結底,還是人的欲望與良知。
人性的雙相性。
人類發展至今,發明各種各樣複雜的觀念和學問,把問題歸咎這個概念這個觀念,其實撥開這些表層的東西,看到最裡面,問題的根源或許幾句話就能概括。
那些障眼法反而是轉移矛盾,用以分散人們注意力的虛無概念。
這種做法既是壞事,也是好事,壞是看不清真相,好是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對著空氣打拳,不至於意識到真實的矛盾本身,因此感到無可奈何甚至是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