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有人說,這個電影播出之後,funk音樂估計會火一陣子。

  電影播放完,全球各界說法各異,影視圈好像反而是最慢的。

  克拉米思考了很久,說:「這個故事讓我心慌,算得上一種警世寓言吧。」

  蒂雅微笑道:「一隻鬼魂穿越未來掀翻了財閥的大局嗎,生存與死亡、活人與鬼魂……舟導看樣子很喜歡玩戲劇。」

  朱莉則是感慨電影工業的恐怖生產力,舟導的劇組居然在短時間內製作出了這個等級的作品?這也未免太誇張了,比起電影本身,朱莉更想知道他們的電影是如何拍攝的,光是流程的安排就相當複雜了吧?

  另一邊。

  《導演卡特》節目組的成員想起了周疑的《拜欲教》,上一期的時候很多用藝術性拉踩《百年教育》,說舟導電影的藝術性成分不高,平淡無奇,不知道看完這部,那些人會作何感想。

  《赫爾格的崩潰》的藝術性只要是看過的人都懂。

  故事方面,電影的主要角色三個人分別代表了不同態度,李海來自過去,腦里還是過去的價值觀,有他保守、不敢跨線的心理成分,任醫生立足當下,只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笛福放眼未來,拼命只為未來。

  他們的觀念真實而且鮮活,碰撞起來更加有戲。

  舊都市中刻畫的不只他們三人,還有通過他們三人展現出來的未來社會百態。酒館的老闆娘、熱衷於街頭塗鴉的小女孩……三教九流,呈現出混沌的生命力。

  不同人看到的東西不一樣。

  這部電影時長3個小時,信息量要訂得過一部三十多集的電視劇了。

  莫斯利奇看著不解,問了身邊的下屬:「所以ai法是存在的嗎?李海到底在蓮座上寫了什麼?」

  下屬搖頭:「我感覺應該沒有吧?李海後面的表現其實或多或少帶點緊張?他也擔心被揭穿吧?」

  莫斯利奇感覺不好說,思考道:「既然這個世界裡,神經晶片能夠實現意識與機械交互,那就說明,人的意念也是一種物質,又或者說本來就不存在意識或物質的區別,本質上都是一種能量或信息,從這個意義上說,ai也是能量或信息,電影的人探尋的是一種能量的運行法則,它是存在的,證據就是我們人類的智慧是存在的,那既然存在,會被發現也不奇怪吧?」

  本質都是同一物,只是狀態不同,影響它們狀態的正是它們的算法。

  曾有人說,世界的本質是數,其暗藏的真理就是,沒有事物沒有量。換言之,若說世界的本質是算法,同理也即,沒有事物不在算法之中。

  下屬思考道:「話說李海是靈魂狀態,所以電影從頭到尾是拍一隻鬼魂思考ai法?」

  「什麼?」

  莫斯利奇忽地雞皮疙瘩,說:「不止,這隻鬼魂還跑到寺廟裡禪坐了幾個月,這個時間裡,他都在思考什麼?」

  還有肉體教、拜肉體組織等等,這個未來世界的構思未免太令人細思極恐了。

  莫斯利奇想來想去,心中多少有點猶豫。

  之前他推了兩次舟黎的電影,而這一次畢竟是《赫爾格的崩塌》這種名頭,作為周禮的朋友,他怎麼也不能唱衰周禮的企業。

  不過,他真沒想到,桑托斯真的允許其他人拍出了這部電影。

  桑托斯明明看重赫爾格更重過海森堡的,他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想法竟產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部電影不能說桑托斯翻車,只是……他也不知道周禮看了會是什麼感覺。

  「當然,更有可能周禮看都不看電影。」

  莫斯利奇想了想,選擇先靜觀其變。

  他也好奇,對於這部電影,世界會如何反應。

  -

  A區廣場的一處長椅上,朴道基緩緩吐著煙。

  他說著不看,最後還是忍不住去看了。

  「《赫爾格的崩塌》……崩塌的又何止赫爾格呢。」

  朴道基不禁一笑。

  關於「為自己而活」的問題,朴道基可能感觸比較深,他覺得李海到最後都不是為自己而活,他關心太多,對很多不義之事奮不顧身,利他心比較強,這類主角其實不是電影的流行主角了,也不是主流文藝創作喜歡拍的主角,倒像是少年漫的主角,雖然現在的少年漫也不怎麼流行這種類型了。

  大家就覺得,這種優秀品質現實不存在,比較懸浮,但是「不存在」這種斷言其實是過了,存在當然是存在的,只是不怎麼被看見而已。

  「為自己而活」看起來是比較正的價值觀,可是當真如此?

  電影裡面為自己而活的人少了嗎,街頭巷尾沉浸在各種麻醉物上的人,不正是為自己而活的人嗎。反正活著也是被算計、被愚弄、被操縱,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放縱、犯罪、傷害他人。

  可是這樣的生存好嗎?

  朴道基既沒有肯定也沒有否定,因為他知道,他身上兩種成分都存在,大部分程度上的利己還有小部分的利他組合成了他這個人。

  電影構建了一個高科技、高文化、高娛樂的社會形態。比起故事本身,它對於現實的刺激性更大。三十多年過去,時間留下了什麼,淘汰了什麼,看似做這個選擇的是導演或編劇,但他們又是基於誰做的選擇?難道不是大眾的人性嗎。

  毫不誇張地說,這是完全有可能出現的未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