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們是一樣的狡猾。

  太狡猾了。

  成吉思汗聽了都覺得後怕,「南方人都是這麼狡猾的,還好我們出來了。」

  真是一個新奇的角度,但是成功說服了他的下屬們。

  而原本歷史上,這個時候國內在經歷著一些權力更迭的動盪,畢竟成吉思汗在外面久了,總有人開始動心思。

  現在嘛,成吉思汗已經下定決心,死也要死在征戰沙場的路上了,現在的蒙古帝國,未來的大元在和平更迭下一任。

  對自己那些子子孫孫,成吉思汗只有一個要求,那便是能及時派人跟在前線提供糧草就行。

  無所謂這個糧草是在路上準備的,還是搜刮被打下來的國家

  的。

  被帝國一致同意了,人和人之間,如果有相似點的話,那就是乘勝追擊的好勝心。

  很難有人在自己贏面不小的情況下選擇放棄大好局勢,更沒有人在知道只要接著往下做就能當古往今來第一人的時候,還克制自己。

  又不是傻子。

  該爭取的利益還是要爭取的。

  【話說遠了,印度和草原的環境是有很大不同的,印度比內蒙要熱的多,很多人不太能適應這樣的熱度的,所以大元會失敗也是情有可原,畢竟人是血肉之軀,又不是鋼鐵鑄就的機器人。】

  鋼鐵還有熔點呢,江思瑤心想。

  但是她這個話,在大元的士兵心裡更像是,覺得他們沒這個本事一樣。

  怎麼可能!我們就是鋼鐵之軀,看到我們身上的鎧甲了嗎?那些不知道在嘰哩哇啦些什麼鳥語的人,他們有這麼厲害嗎?

  顯然是沒有的,不然也不會一碰就贏了,切豆腐也不會更簡單了。

  蒙古能一路到印度也不是沒有原因的,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宋朝對各地的管控能力一般,所以不少地方都在踏踏實實地說著方言,這南北方的方言跟天書也沒什麼區別了。

  蒙古人們被蒙在了鼓裡,根本不懂,打著打著就出國了,這誰能理解。

  所以啊,如果是嬴政時期,大家「車同軌,書同文」,說話儘量一個聲兒,不就沒有這種煩惱了。

  嗯,說著玩的,可別真信。

  士兵們的士氣被江思瑤徹底激發出來,一時間竟然也不覺得有多熱了,加上這裡和天書展示的相似度極高,真的有河。

  一時間天書在他們心中的形象和可汗也差不多了,總之就是一個,信任度大大提高。

  就是這河水有些髒,如果在以前,可能就直接喝了。

  畢竟都是窮苦中過來的人,沒有什麼潔癖,正所謂不乾不淨,吃了沒病。

  但是現在不一樣,他們都是受到了高中階段的生物課感染的人。

  「一看這個河水,細菌就會很多。」長相稚嫩的小兵皺著眉頭,十分嚴肅。

  「我覺得也是,那什麼我們看不見的病毒,肯定在這河裡游泳呢。」身邊站著的男人憨憨的,也皺著眉,他們

  倆是兄弟來著,家裡還留了一位小弟,照顧父母,這就是他們家的全部配置。

  不知道家中的小弟如何,但是這兩位是一直都還沒成親的,根本沒錢成親,而這些年一直跟在可汗東奔西走,努力征戰四方,也根本沒有時間,像是他們這樣的人,在軍營裡面還有很多。

  大元和秦朝也是有些相似之處的,嬴政的基業奠基人離不開老秦人,大元的沙場征戰也離不開蒙古騎兵。

  在建國初期被當做縫縫補補的磚塊,哪裡需要往哪裡搬,到了末期,這些人就像是「蒸發」了一樣,找不到去處。

  是蒸發了嗎?是也不是。

  一方面來說,不是他們自己想要蒸發的,秦朝不過三世,元朝更是百年間十多個皇帝,這麼些時日,更不就來不及培養優秀的接班人。

  在「需要」的時候,發現青黃不接,何其難受。

  不過現在還沒有這個擔憂,家裡有人,在戰場上的就會有戰鬥的底氣。

  甚至和歷史上不同,他們不再是沒有個人思想的戰鬥兵器,在鎧甲下面是有著智慧,也會為了國家,為了可汗英勇赴死的人。

  他們聽懂了天書講的課,也會在平時用上。

  就比如會把水煮開了在喝,煮之前還會小心翼翼沉澱,過濾雜質在煮。

  「嗯,還好過濾了……」看到被沉澱下來的,被過濾出來的,在水裡遊動的「蟲子」,大家都毛骨悚然,難以想像要是真的無知無覺喝了沒有煮過的水,這些東西會在他們的肚子裡怎麼運動。

  「嘔……」一旦有人開始吐,就會有其他人接二連三跟著吐,像是多米諾骨牌一樣。

  不少人甚至懷疑,是有人故意在這個河裡「投毒」,畢竟實在是髒的難以想像了。

  當然,這是有些錯怪印度了,根本沒有這個機會,也沒想著會有這麼一些來自遙遠的東方神秘古國的人來打他們。

  都不知道,自然也不會提前下毒了,無稽之談。

  【印度在赤道以北,這和我們華夏是幾乎完全不同的生態環境了,我們就沒有赤道這個範圍。

  當然,如果成吉思汗努努力,說不定就有了,收集所有的氣候,也挺好的嘛,收集癖狂喜。】

  江思瑤這個話倒

  是戳中了不少皇帝的心思,講道理,都當上皇帝了,什麼人什麼事情沒見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