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頁
於是這場酒會,他喝酒喝得很是積極,也沒幾杯就醉了。
醉了之後還在想著自己的新政自己的改革,爬到了桌子上向大家做著演講,關於不改變、墨守成規是沒辦法變強的。
很瘋,但是在歐陽修這夥人裡面,精神狀態反而顯得正常。
因為大家都不太正常,或者說是,有了天書之後,大家發現大家不太正常。
難道是「跪」多了?於是忍耐的閥值會更低,也會更高。
更高是,每年的劫掠,他們原先都能忍下來,十分淡定地撥款救濟邊陲小鎮,也十分忍耐地把錢往敵人那兒L送。
但是被天書點出了「慫」的本質之後,他們又變得不能忍了。
似乎是總算發現,連年被劫掠的邊陲,需要的不僅僅是錢,也需要大宋對他們的承認,對他們的保護。
也似乎發現,送錢是送不到尊嚴的,他們為了自己的尊嚴一下子硬氣了很多。
被天書調動的情緒遠遠不止好戰的情緒,也有愛民的情緒。
北宋時期繁榮昌盛,很富,但是富不在民,富在官員,富在貴族,富在皇室。
百姓很窮,這似乎是理所應當的,連年的歲幣,都是從百姓的稅款里出,這稅款只會多不會少,怎麼能富起來呢?
而天書,也讓所有人看到了百姓,不是貴族,也不是富人豪強,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天書給出了良種的培育,讓低價甚至免費分享給百姓。
天書研究了鹽、糖、油,也要求低價給百姓。
百姓愚昧怕人,一開始是怎麼都不肯要的,和底層官吏的關係也不好。
能好才怪,一直以來都是收款和被收款的關係,現在還能是低價甚至送東西,和被送的關係,這聽起來就不像是正常世界會發生的事情。
一開始百姓們難以置信
,甚至有的會偷偷把東西再送回官府,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
到了現在,已經官民和諧,完完全全的一家親了。
百姓知道,國家在為他們考慮,心裡是有他們的。
甚至在棉花,在毛衣的研製過程中,多了很多女工想要免費幫助國家打棉花、織毛衣,自然沒被同意。
錢是要給的,大宋不缺錢,在不打算把錢往外送之後,就更不缺了。
而范仲淹的愛國講堂、站前鼓勵,是針對富人,針對豪強,針對貴族的,卻有不少百姓積極聽課,他在哪裡講,他們就跟到哪裡去聽,也積極報名,像是打仗不會死人一樣。
也不,范仲淹之所以喝得醉醺醺,也是和一個農人聊過的結果。
農人有三個兒L子,他拍著胸脯說,如果大宋需要,都可以送上戰場,這個家他老頭子還能扛,幾個孫輩他能養大,最主要的是國家的安全。
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即使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是百姓這水太能忍耐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才會覆舟,所以百姓的訴求經常被忽視。
天書的種種舉措,似乎比我的辦法更好,是從上而下的政策,但是卻能得到從下而上的擁護。
范仲淹看得清楚,醉的清醒。
這大宋,真的被盤活了。
真好。!
第132章 地理(二)
有時候,堅持下去的動力或許就是一句「你可以」。
而活得渾渾噩噩的百姓,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的百姓,給他們最好的輔助,就是讓他們生活更有「奔頭」了。
即使是范仲淹,也得承認,他的變法不如天書的一句句「幹掉其他國家,我們就是最強!」「可惡,怎麼要學外語,幹掉他們吧!」,這些話幼稚歸幼稚,但是卻透露出對國家的極度自信。
不自信的人又怎麼能想到這樣的解決辦法呢?
不想學,那就自己不學,因為不想學外語,所以讓外國變成我國。
挺好的。
除了思想上,還有行動上,把知識無私分享出來的行為,讓沒有渠道接觸到知識的很多人都慢慢從人云亦云的混沌狀態,變成了能有理有據發表自己看法的狀態。
當然,天書也不是完全沒有壞處,就是說,過於好戰了些,即使是范仲淹也會覺得這樣比較衝動的程度。
要知道,在天書沒有出現之前,他范希文是被同僚罵莽夫的啊!
當然,對莽夫這個評價,范仲淹並不承認。
他和歐陽修只不過是看不慣隔壁鄰居總是跟大宋要錢而已,看版圖,看人口,大宋難道奮起直追打不過那些惡鄰嗎?怎麼可能!
而積極想要一場能鼓舞人心的勝利,怎麼能被叫做莽夫?
如果可以,范仲淹希望同事們改口,承認是他文武雙全,而不是莽夫。
只不過,是什麼樣的國家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啊。
難道是經常主動挑起戰爭還是勝利者的那一方嗎?
被范仲淹懷疑是什麼武德充沛國家的民眾的江思瑤,實際上身處的是個和平國度。
和平到即使很希望從「古人」這裡得到點關於古代的消息,也沒有人會來打破這個小姑娘的世界觀。
畢竟連秦皇漢武都在偽裝著他們並不理解的coser,沒有這些人,他們依舊也好好活著。
被各方小心翼翼維護世界觀,絲毫沒有發現自己偷懶學習被國家爸爸發現,且是當著本人的面在吐槽,甚至偶爾還覺得亂入的「正常人」假裝自己說不了話打打*什麼的很有意思。
醉了之後還在想著自己的新政自己的改革,爬到了桌子上向大家做著演講,關於不改變、墨守成規是沒辦法變強的。
很瘋,但是在歐陽修這夥人裡面,精神狀態反而顯得正常。
因為大家都不太正常,或者說是,有了天書之後,大家發現大家不太正常。
難道是「跪」多了?於是忍耐的閥值會更低,也會更高。
更高是,每年的劫掠,他們原先都能忍下來,十分淡定地撥款救濟邊陲小鎮,也十分忍耐地把錢往敵人那兒L送。
但是被天書點出了「慫」的本質之後,他們又變得不能忍了。
似乎是總算發現,連年被劫掠的邊陲,需要的不僅僅是錢,也需要大宋對他們的承認,對他們的保護。
也似乎發現,送錢是送不到尊嚴的,他們為了自己的尊嚴一下子硬氣了很多。
被天書調動的情緒遠遠不止好戰的情緒,也有愛民的情緒。
北宋時期繁榮昌盛,很富,但是富不在民,富在官員,富在貴族,富在皇室。
百姓很窮,這似乎是理所應當的,連年的歲幣,都是從百姓的稅款里出,這稅款只會多不會少,怎麼能富起來呢?
而天書,也讓所有人看到了百姓,不是貴族,也不是富人豪強,是普普通通的百姓。
天書給出了良種的培育,讓低價甚至免費分享給百姓。
天書研究了鹽、糖、油,也要求低價給百姓。
百姓愚昧怕人,一開始是怎麼都不肯要的,和底層官吏的關係也不好。
能好才怪,一直以來都是收款和被收款的關係,現在還能是低價甚至送東西,和被送的關係,這聽起來就不像是正常世界會發生的事情。
一開始百姓們難以置信
,甚至有的會偷偷把東西再送回官府,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
到了現在,已經官民和諧,完完全全的一家親了。
百姓知道,國家在為他們考慮,心裡是有他們的。
甚至在棉花,在毛衣的研製過程中,多了很多女工想要免費幫助國家打棉花、織毛衣,自然沒被同意。
錢是要給的,大宋不缺錢,在不打算把錢往外送之後,就更不缺了。
而范仲淹的愛國講堂、站前鼓勵,是針對富人,針對豪強,針對貴族的,卻有不少百姓積極聽課,他在哪裡講,他們就跟到哪裡去聽,也積極報名,像是打仗不會死人一樣。
也不,范仲淹之所以喝得醉醺醺,也是和一個農人聊過的結果。
農人有三個兒L子,他拍著胸脯說,如果大宋需要,都可以送上戰場,這個家他老頭子還能扛,幾個孫輩他能養大,最主要的是國家的安全。
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
即使知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但是百姓這水太能忍耐了,忍無可忍的時候才會覆舟,所以百姓的訴求經常被忽視。
天書的種種舉措,似乎比我的辦法更好,是從上而下的政策,但是卻能得到從下而上的擁護。
范仲淹看得清楚,醉的清醒。
這大宋,真的被盤活了。
真好。!
第132章 地理(二)
有時候,堅持下去的動力或許就是一句「你可以」。
而活得渾渾噩噩的百姓,每天為了生計奔波的百姓,給他們最好的輔助,就是讓他們生活更有「奔頭」了。
即使是范仲淹,也得承認,他的變法不如天書的一句句「幹掉其他國家,我們就是最強!」「可惡,怎麼要學外語,幹掉他們吧!」,這些話幼稚歸幼稚,但是卻透露出對國家的極度自信。
不自信的人又怎麼能想到這樣的解決辦法呢?
不想學,那就自己不學,因為不想學外語,所以讓外國變成我國。
挺好的。
除了思想上,還有行動上,把知識無私分享出來的行為,讓沒有渠道接觸到知識的很多人都慢慢從人云亦云的混沌狀態,變成了能有理有據發表自己看法的狀態。
當然,天書也不是完全沒有壞處,就是說,過於好戰了些,即使是范仲淹也會覺得這樣比較衝動的程度。
要知道,在天書沒有出現之前,他范希文是被同僚罵莽夫的啊!
當然,對莽夫這個評價,范仲淹並不承認。
他和歐陽修只不過是看不慣隔壁鄰居總是跟大宋要錢而已,看版圖,看人口,大宋難道奮起直追打不過那些惡鄰嗎?怎麼可能!
而積極想要一場能鼓舞人心的勝利,怎麼能被叫做莽夫?
如果可以,范仲淹希望同事們改口,承認是他文武雙全,而不是莽夫。
只不過,是什麼樣的國家才能培養出這樣的人啊。
難道是經常主動挑起戰爭還是勝利者的那一方嗎?
被范仲淹懷疑是什麼武德充沛國家的民眾的江思瑤,實際上身處的是個和平國度。
和平到即使很希望從「古人」這裡得到點關於古代的消息,也沒有人會來打破這個小姑娘的世界觀。
畢竟連秦皇漢武都在偽裝著他們並不理解的coser,沒有這些人,他們依舊也好好活著。
被各方小心翼翼維護世界觀,絲毫沒有發現自己偷懶學習被國家爸爸發現,且是當著本人的面在吐槽,甚至偶爾還覺得亂入的「正常人」假裝自己說不了話打打*什麼的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