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項梁和項羽在商量下一個方士找誰的時候,那邊被項羽惦記著的張良也收到了消息。

  消息來源不是他的情報網,這是對他來說最致命的。

  這個消息,甚至是從劉邦那裡知道的。

  劉邦當然不會有情報網這個東西,即使是有也不是現在這個時候,怎麼也得等到他加入爭奪地盤的時候。

  所以,這情報來源……

  也不是蕭何,是上頭一路傳下來的。

  關於方士們極其努力,已經有超過二十位方士成功研製出來了火藥,威力還不錯。

  現在徵集大家的意見,劍指何方。

  擱這兒求策來了。

  張良一看就知道,嬴政這是在學天書呢,讓百姓給他提意見。

  張良覺得這個方法真的,只適用於天書。

  換在嬴政身上是成功不了的。

  一方面是提出意見需要有一定的水準,也需要有相應的膽量,朝堂上多的是看得清局勢,但是沒膽子忤逆君主的人,最後和王朝共沉淪。

  另一方面則是,才修生養息沒多天,黔首們還沒過上幾天的安生日子,怎麼會有人支持出征。

  天書的煽動性再強,大家也知道,一旦打仗,徭役也好、兵役也罷,高高在上的掌權者怎麼能知道黔首的苦。

  還沒等沛縣出問策的反應,張良就迫不及待地開始布局,到時候一旦有黔首叛變,他的人就能第一時間整合這些散兵游勇,到時候給秦朝蓄力一擊。

  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十分之殘忍,對張良而言。

  老秦人支持嬴政,也就罷了,畢竟他們是鐵血秦推,嬴政單推人,基本上不會反對嬴政提出的意見,哪怕這個意見可能需要用到他們親朋好友乃至他們自己的生命去填,甘願成為把大秦推向高峰的那

  個助力,即使自己看不見那一刻。

  這些人張良原本就沒有策反的打算,本身也沒辦法策反,這是大秦的根基,是他們能打敗六國的根本,短時間內想要瓦解是不可能的。

  要麼等著嬴政把這些人消耗完,要麼就只能細水長流,一點點從根里腐化,然後挖這個牆角。

  張良一開始的目標就對準了和他一樣原本非秦國的人,六國人對秦的歸屬感還沒有那麼強,之前的煽動就是的,有理有據,再加上充沛情感,簡直是作為炮灰,阿不,作為盟友的理想型人選。

  但是,誰能想到,以往還有些許惦念舊國情懷的這批人,居然沒有被張良攛掇成功。

  他們甚至很理智地考慮關於自己什麼時候上戰場合適。都想著通過秦的軍功晉升的制度給自己撈點好處呢。

  無他,單純是因為嬴政都動作一直都太快了。

  像是之前,天書才出現的時候,推行政策就很快,而現在更是不容小覷。

  天書現在在和嬴政分析文官的選拔、錄取,武將的說不定就要被放棄了。他們得趁著還沒改,撈點好處,最好是能夠封爵位。

  也有本身就是文官的,也需要積累一下,考慮到並不一定能寫對嬴政聯合天書出的題目。

  現在的張良還不知道以後會丟這個臉呢,布局比下棋都開心,他一邊布置著要安排的人,一邊一心二用聽著天書的講解。

  江思瑤多講了些許她知道的科舉,理智上再怎麼了解都不如親身盡力來的游泳,比如大家都積極地參與各項考核,那麼便會掌握有一個不缺人才的結果。

  至於達成「天下英雄盡在我手」就更加困難了,總管們手忙腳亂地整合人才。

  【有了科舉制度,相當於有了一個從帝國取血用的辦法,大家再也不怕自己手底下缺人了。

  不過,只有科舉往往並不夠,畢竟不是參加科舉的人每個都有機會當官,即使考過了鄉試,當上了舉人,也不過是有個做官的名額。

  當然,再接著往下面考,考中狀元是一定會吃上皇家飯的,還有榜眼、探花他們。

  這點當然是真的,畢竟吧,從童生到狀元,中間是需要經歷最少四年,七次考試才能當上的,就看這個時間長度,也不是隨隨

  便便就能成功。

  而一般大家都需要十年左右的寒窗苦讀。

  十年,放在現代就是從小學讀到剛上高中,十五六歲在現代還是個還在,但是在以前已經是能用瘦小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擔的了。

  科舉考試的層層選拔大抵是這樣的,去除小一點的考試不算的話,先考上童生,然後經過院試、由各個地方大學政監考。這個院士是明清才開始有的,讀書的人越來越多,但是吧讀到老也是童生的也大有人在。

  當然,學政一官,明清開始設置的,大抵是朱元璋被考場舞弊案給嚇跑了,特地設置了這一官職,給科舉多一份保障。

  舞弊,即使是現在都在嚴抓,總有人自己不努力,就幻想著可以通過舞弊改變命運。

  但是,即使是抄成了狀元,之後總是要在朝堂上和別人見真章的,總不能別人錦繡文章,到了抄襲者,隨便說什麼都會贏得滿堂喝彩吧?

  不會吧,不會吧,這麼明顯不會覺得很有用吧?】

  「哈哈哈,就是!那些人究竟在想寫什麼,肚子裡一點墨水都沒有,還沒我朱元璋裡面,送進來也沒有升官加爵的細分!」朱元璋可氣了,畢竟,任誰剛當上皇帝,想著用科舉在民間搖人,結果民間搖人搖來了一批什麼本事都沒有的人,還想占著位置不做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