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江南水鄉自然不是浪得虛名,在水患嚴重的時候,說是泡在水裡的也不為過。

  「現在百姓安居樂業,自然是更加捨不得離開故土,但是天災時常是非人力所能改變的,寡人也改變不了,只能想辦法少經歷些背井離鄉的次數。」

  嬴政自小不在秦朝,在趙國為質,沒人比他更清楚,知道自己故土在什麼地方,但是偏偏回不了故土的感受了。

  就像是有一塊肉放在眼前,但是沒機會吃一樣,憋屈、難受。

  「江南水患嚴重,水匪也多,先派人去清繳一遍水匪。」

  嬴政想來想去,暫時不知道怎麼製作這個大壩無所謂,天書只要還在營業,他就不缺知道的時候。

  可以先做好準備,以便不時之需。

  「陛下!」

  「陛下,臣願前往!」

  「陛下,臣擅鳧水,是南方人,手底下的將士們也大多是會鳧水的!」

  「陛下,臣自小對河流水系感興趣!可以讓臣一試!」

  想要帶兵打仗的人群里混入了一個想要去治理的人。

  嬴政自然是來者不拒,「不急,這件事不是現在就要完成的事情,有的是時間讓我們仔細思考治理的人選。」

  肯定不能一自薦就同意,那成了什麼呢?

  還有就是南方對嬴政來說也勉強算個心結了。

  不是項燕故地的原因,而是那句箴言。

  亡秦必楚啊。!

  第59章 化學(二十三)

  武安君項燕,也就是項羽的爺爺,范增也是因為他的名氣想要輔佐項家。

  項燕是楚國的大將,兵敗秦國,戰死沙場,殺身成仁之前大喊。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事件真實性難以考究,因為在前方消息傳來的時候,那場戰役的兵將都還未曾返程。畢竟他們需要打掃戰場,也需要掃清當地的不穩定因素,這樣在任命新人管理的時候,阻礙可以少一些。

  等到有人可以當面確認消息的時候,已經滿城風雨,就連在場的人也不確信說的是不是這句話了。

  有道是三人成虎,已經遠遠不止三人,而真相也在口口相傳中被泯滅的一干一淨。

  反正現在大家都已經相信這句話了,即使在之後,嬴政查出來似乎是出自陰陽家之口,闢謠也趕不上大家信謠的速度。

  而這般影響大秦人意志的話就被廣泛傳開,在這之後,有「亡秦者胡」這種言論出現,會被相信也是情理之中,嬴政想,還好有天書,不然兩個「預言」左右下的大秦,和別人的國土又有何分別。

  無論是胡還是楚,總歸是秋後的螞蚱,蹦噠不起來,不然為什麼不現在滅亡大秦,而是做個似是而非的預言,試圖引起恐慌呢?

  但是大秦正是蒸蒸日上的時候,嬴政想。

  有了天書的場外輔導,特別是幾次三番天書對自己的誇讚、崇拜,現在黔首對他下達的政令很少有排斥的。

  據可靠消息,甚至有黔首在家裡放置了他的牌位,想要祭祀他。

  在被當地里正嚴令禁止後,改成了祭祀龍的畫像。

  屬於是已經在天書的「洗腦」之下,堅信他就是祖龍了。

  嬴政也沒有解釋,畢竟信的人越多,對他來說好處是大於壞處的,可以等到有需要的時候再來解釋這件事。

  而天書給嬴政帶來的好處遠不止於此,除了那些天馬行空,想像的學習內容,也除了這奇奇怪怪的祖龍設定,還有天書嘴裡對他利好的評價。

  這年頭,大多數人不是求利就是為名。

  春秋戰國正是諸子百家興盛之時候,秦朝能用的人應該有很多。

  正如三國時期謀士不講究效死,

  不會說因為跟了哪位主公,就會在他兵敗如山倒的時候跟著一起死掉,是可以改換門庭的。

  當然,像呂布那種,改換門庭用自己上司的命當投名狀來改換的,也是少數人,他被罵三姓家奴倒也不算他吃虧。

  但實際上,嬴政缺人,十分缺人。

  這和他焚書坑儒沒有關係,畢竟醫術、農書這些都保留了,坑殺的也主要是方士。

  焚書,焚的主要是耽誤他設立郡縣制度的書,焚燒了也保留了,保留的那部分在咸陽宮之中,把文化束之高閣,也算是思想壟斷的手段。

  坑儒,坑的是方士,和一些反秦積極分子,並不全是儒生。

  但是,他畢竟是改變了周朝統治的人,設立了全新的制度,擁有全新的規則,而秦朝的律法又規矩很多,難免會趕客。

  也有滅國之恨,仇深似海的人,更不想幫助大秦了。

  而在天書的嘴裡,秦始皇竟然是個偉大的君主,千古一帝,名留青史,

  一下子就給大家指了一條最短的被後世的人熟知的明路。

  要麼刺殺他,沒看那「王負劍」一事被天書記得那麼牢嗎?刺殺失敗尚且名流千古,要是成功了,這指定是史書濃墨重彩的一筆。

  要麼輔佐他,打天下易,安天下難,這大秦現在也不算是國泰民安,六國餘孽時不時折騰點輿論或者小規模戰亂來。

  正是需要人輔佐的時候。

  而這兩種辦法都有人實施。

  嬴政明顯感覺到現在自己被刺殺的次數,來刺殺自己的人的質量都相較於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雖然這不是什麼好事,但是好在,並沒有殺了他。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