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熊樂晨問:「後來呢?」

  「後來,這個老大就在家裡正常寫作業,做飯、吃飯。他剛把弟弟妹妹謀害了,竟然還能繼續若無其事地學習吃飯!到底是太冷靜,還是太惡毒?」對接人的言語中充滿了厭惡,壓抑著自己想罵人的衝動,「下午他媽媽回家的時候,他還在菜地里摘豆角,準備用來做晚飯的。他媽問他弟弟妹妹呢,他就說自己一直在摘豆角,沒注意兩人,可能跑出去玩了。他媽找了一圈沒找著,就叫回了丈夫。夫婦倆在親朋好友家裡都轉了一遍,確認孩子依舊不見蹤影,便報了警。」

  再往後,就是原本全村找連三哥的人們,又連夜轉而到處找孩子去了。

  熊樂晨又問:「他說了為什麼要殺害弟弟妹妹嗎?」

  「說了,唉,理由非常荒謬。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正的理由,反正他是這麼說的,熊老師就聽聽算了。」對接人道,「他說,是因為覺得弟弟妹妹分走了父母的愛,也分走了家裡的錢。他們家裡的經濟條件很不好,平時維持一家五口的溫飽都捉襟見肘的,實在沒有多餘的花銷了。

  「而這個老大,馬上要上完九年義務教育了。雖然他成績還可以,但要上高中,就得出學費、食宿費。他的弟弟妹妹成績都比他好,他怕自己就算考上了,家裡也沒錢供他上高中,甚至讓他出去打工來供弟弟妹妹上學。他覺得只有一直把書讀下去,才會有機會出人頭地。所以想來想去,他決定讓父母只專心養育他,他要把兩個小的都殺了。」

  說完這長長兩段話後,對接人陷入了久久的沉默。

  或許這個理由對他來說太不可理喻,也太過於沉重。他想罵人,但無論什麼詞語,在兩條幼小性命的犧牲面前都還是不夠分量。

  熊樂晨此時道:「有些鳥類,從蛋里孵化出來後,會把同窩的其他沒孵化的蛋推出去。獨占資源,在大自然里是本能。」

  「可人怎麼能和動物一樣?」對接人長嘆一聲,「這個哥哥,他又不是不學無術的小流氓,他是想要繼續讀書的好學生啊!都初中生了,他會不知道殺人犯法嗎?他就是極度的自私,把自己的利益擺在親生弟妹的性命面前,擺在父母的極度痛苦之前。現在,他確實是父母唯一的孩子了,可他的父母還有可能會愛護他嗎?」

  連至親弟妹都說殺就殺,甚至用極其殘忍的手法作案的惡魔,會不會在未來某一天,為了某種利益又把親生父母也殺掉?

  別說外人,連父母自己都會懷疑。

  熊樂晨回道:「未成年作案,懲罰比較輕吧。」

  「他已經滿十四了,要付刑事責任了。活埋至親,情節很惡劣,要輕也不會輕到哪裡去。」對接人頓了頓,又道,「當然,要是他父母提出了諒解書,那處罰會更輕一些。」

  「他父母會諒解他嗎?」

  「誰知道呢?畢竟他目前還是那夫婦倆唯一的兒子。」對接人回道,「對了,他其實真的夠蠢。他作案的手法一點不高明,即便熊老師不說,警察也很快就能偵破這個案子。他是最後一個見到弟弟妹妹的人,警察和家裡人一問他,他就要不斷撒謊,然後用新的謊來圓上一個謊。熊老師應該知道的,一個未成年自以為完美的謊言,其實在成年人眼裡不堪一擊。

  「最可笑的是,他竟然還一度拿『森林樓梯』的事來搪塞父母!他說弟弟妹妹在鄰裡間聽說了樹林裡有個樓梯,爬上去就會不見,因此很想要去一探究竟。他阻止過,但是後來一沒注意,弟妹就跑不見了。不過父母沒信這些話,畢竟那個村裡的人,都不怎麼相信『森林樓梯』的傳說。」

  熊樂晨道:「但『森林樓梯』確實出現過。」

  「我知道,我當然不會懷疑這點。」對接人道,「不過照這麼說,『森林樓梯』究竟是因為哪個失蹤案出現的呢?」

  這就是熊樂晨真不知道的了,於是他回道:「不知道。」

  對接人又問:「對了,熊老師,你真的沒感應到另一個失蹤的男的怎麼了嗎?」

  「沒。」熊樂晨回道,「他失蹤的時候,我們還沒到村里。」

  「唉,好吧……」

  最後寒暄幾句後,熊樂晨掛掉了電話。

  他看向了坐在旁邊但一直不說話的薛銳,薛銳道:「你想說什麼?說吧。」

  「沒什麼。就是在想他那句『人怎麼能和動物一樣』。」熊樂晨道,「在我看來,人和動物,其實很多地方是極其相似的。我在網上看一些概念,也說人其實就是動物的一種。」

  「我明白你的意思。即便我也是人,但看多了這麼多世界的世間種種,人的行為舉止,很多時候和群居中的野生動物在本質上也無甚區別。」薛銳回道,「對你來說,這點應該更加明顯吧。」

  熊樂晨點頭,隨後又道:「他說他無法理解那個大兒子的做法,可我覺得邏輯上沒什麼問題。這就是和雛鳥推蛋一樣的思維,和那個大兒子本身學習成績好不好、平時什麼表現,沒有太大關係。」

  薛銳解釋道:「他可能想說,這個大兒子既然了解法律和道德束縛,為什麼不能好好遵守這種束縛。」

  「我也理解這個世界的法律和道德束縛,但事實上,我遵不遵守和我了不了解沒關係。」熊樂晨道,「人類總認為規矩說出來,所有人都要遵守。可事實上,就是有人會不遵守。『知法犯法』,不就是這個意思嗎?我聽說部分人類的生理反應,會使得他在違反約定俗成的時候,產生不適,所以他本身的意願就是不去違反。但還有一部分人,不會因此產生不適,所以他們要考慮的只有做了之後獲得的利益,是否抵得上付出的代價。」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