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秦見山過去和凌雲派的所有同輩弟子一起,住在凌雲觀西邊的廂房中;東邊的廂房住著掌門人和教中前輩;往北走是後廚、浣洗房和膳房,穿過去便是凌雲派的練武場。
凌雲派的規矩是從辰時起所有弟子便要在練武場集合,一直操練到午時三刻。這段時間掌門人都要在練武場上傳授武藝,秦見山就挑了這個時間潛入凌雲觀。
他曾經住過的房間現在已經是秦見川的首徒居住,他用過的東西幾乎也都清除掉了。秦見山默默地退出了房間,又在四處看了看,便去了前院的書房。
按照觀海的說法,凌雲派機密的書都放在了北山的藏書閣中,書房中並沒有什麼要緊的東西。
但是北山一向是凌雲派的禁地,且要去北山就要穿過練武場,秦見山當然不會挑這個時候過去。他在書房粗略地看了看和凌雲派有關的書籍,除卻先賢們創派的事跡、凌雲派的教規,確實也沒有什麼秘辛。
一直到午時三刻以後,教中弟子大多從練武場回來去了膳房,秦見山才小心翼翼地避過眾人,從花壇中往院子後面的練武場去。
前面不遠就是練武場了,秦見山正待從花壇中躍出,便聽見幾個人一起叫「掌門」。
「嗯,都回吧。」秦見川的聲音從頭頂不遠處傳來,秦見山屏息靜氣一動不動;好在秦見川並沒有發現花壇中有人,自顧自地回了東廂房。
待到腳步聲漸遠,秦見山才稍稍抬頭,只看到身著藏青色蟒袍的秦見川的背影。他們相識二十年有餘,彼此再熟悉不過,秦見山從未想過他們有朝一日會刀劍相向、你死我活。
又過了片刻,再也聽不到人聲,秦見山才迅速從花壇中一躍而起,從後院的偏門穿過,進了練武場;此刻陽光炙熱,練武場上空無一人,秦見山施展開輕功,須臾便到了北山腳下。
眼前只有一塊小小的石碑,書寫著「北山」二字;聽說從前也有不守規矩的弟子,以為北山藏書閣中有絕世秘籍,想要闖入,但是不日便身受重傷、神志不清地下山,從此武功盡廢、瘋瘋癲癲,問起山上的事也一概不知。
秦見山當然還是畏懼的,但他安慰自己說,現在的秦見山在凌雲派中已是死人一個,這禁地當然也就不能稱之為禁地了;若是閣中真的鬧鬼,那也是老鬼見小鬼。
衝著石碑拜了三拜,秦見山提步往山上走。
道路兩邊的樹並不高,也不茂密,頭頂的陽光依然燦爛,秦見山心中的不安也就少了幾分。
然而到了半山腰時,山道突然拐了個彎;入眼皆是參天大樹,樹冠濃密得擋住了幾乎所有的光線,路上沒有風,卻能感覺到連綿不絕的陰冷。
秦見山在原地站了片刻,回頭時發現來時的路似乎已經看不清;他不去深究,轉過頭來待雙眼適應了這一片陰暗才繼續往前去。
又行了一刻鐘,眼前終於出現了一座小樓,正面一扇朱漆大門,門上掛著一塊匾額,上書「藏書閣」三個字,下面還有一排暗紅色小字。那排字與石盤上的字相似,卻又不完全一樣,秦見山當然是一個也不認識。
小樓隱匿在樹林中,門上、匾額上的漆已經剝落了許多,看起來年久失修;秦見山抬頭也只能看到兩層樓,再往上便看不見了。
藏書閣的門沒有鎖,秦見山輕輕一推門便開了。他走入堂中,發現廳堂的四周都鑲嵌著小兒拳頭大小的夜明珠,因此堂中並不昏暗;自從進了門,四處都十分乾淨整潔,毫無破敗之相,除了有些陰冷,與山下的建築倒是無甚差別。
廳堂中除了會客的桌椅和一扇屏風,便沒有其他的物件了。屏風後面是上樓的樓梯,這裡的樓梯極窄極陡,上樓頗有些吃力。
二樓的布置與一樓的廳堂相似,只是多了兩個六層的書架,書架的最下面放了筆墨紙硯,除此以外也再沒有其他東西。一樓與二樓都沒有窗,只靠夜明珠照明。
三樓與二樓的樓梯間有一扇門,門一打開便是刺目的光線。秦見山適應了一會兒,才走到窗邊去,然而窗戶已經被釘死了無法打開,秦見山用手指在窗戶上戳了一個洞,往外看去是莽莽群山,顯然是在凌雲山和凌雲觀看不見的那一面。
這座藏書閣足有九層,且每一層都有接近兩丈高;下面幾層的書多是尋常的武功秘籍和經史子集,一直到了第九層,秦見山才看到山海口中的《十三志》。
第九層擺放了九個六層高的書架,每個書架上都放滿了書,且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尋,秦見山花了兩個多時辰才找到《十三志》。然而《十三志》只偶有幾頁上書寫了秦見山看得懂的文字,大多數的文字和符號都與石盤上的相似,因此這本書對於秦見山來說毫無用處。
秦見山感覺到一陣挫敗,但還是不肯放棄,決定把存放《十三志》那個書架上的書全部翻閱一遍,希望能找到蛛絲馬跡。
如此直到天完全黑了下來,也沒有找到任何線索;秦見山直到此時才發現一件非常嚴峻的事——他無法下樓。
上樓的時候,除了二樓與三樓之間有一扇門,其他地方便再也沒有了。但是下樓的時候,秦見山卻分明摸到了一扇厚厚的木門,他用了些力,卻無法推開;他不敢胡來,萬一弄塌了藏書閣,那便不僅會暴露自己和觀海的行蹤,更會成為凌雲派的千古罪人。
凌雲派的規矩是從辰時起所有弟子便要在練武場集合,一直操練到午時三刻。這段時間掌門人都要在練武場上傳授武藝,秦見山就挑了這個時間潛入凌雲觀。
他曾經住過的房間現在已經是秦見川的首徒居住,他用過的東西幾乎也都清除掉了。秦見山默默地退出了房間,又在四處看了看,便去了前院的書房。
按照觀海的說法,凌雲派機密的書都放在了北山的藏書閣中,書房中並沒有什麼要緊的東西。
但是北山一向是凌雲派的禁地,且要去北山就要穿過練武場,秦見山當然不會挑這個時候過去。他在書房粗略地看了看和凌雲派有關的書籍,除卻先賢們創派的事跡、凌雲派的教規,確實也沒有什麼秘辛。
一直到午時三刻以後,教中弟子大多從練武場回來去了膳房,秦見山才小心翼翼地避過眾人,從花壇中往院子後面的練武場去。
前面不遠就是練武場了,秦見山正待從花壇中躍出,便聽見幾個人一起叫「掌門」。
「嗯,都回吧。」秦見川的聲音從頭頂不遠處傳來,秦見山屏息靜氣一動不動;好在秦見川並沒有發現花壇中有人,自顧自地回了東廂房。
待到腳步聲漸遠,秦見山才稍稍抬頭,只看到身著藏青色蟒袍的秦見川的背影。他們相識二十年有餘,彼此再熟悉不過,秦見山從未想過他們有朝一日會刀劍相向、你死我活。
又過了片刻,再也聽不到人聲,秦見山才迅速從花壇中一躍而起,從後院的偏門穿過,進了練武場;此刻陽光炙熱,練武場上空無一人,秦見山施展開輕功,須臾便到了北山腳下。
眼前只有一塊小小的石碑,書寫著「北山」二字;聽說從前也有不守規矩的弟子,以為北山藏書閣中有絕世秘籍,想要闖入,但是不日便身受重傷、神志不清地下山,從此武功盡廢、瘋瘋癲癲,問起山上的事也一概不知。
秦見山當然還是畏懼的,但他安慰自己說,現在的秦見山在凌雲派中已是死人一個,這禁地當然也就不能稱之為禁地了;若是閣中真的鬧鬼,那也是老鬼見小鬼。
衝著石碑拜了三拜,秦見山提步往山上走。
道路兩邊的樹並不高,也不茂密,頭頂的陽光依然燦爛,秦見山心中的不安也就少了幾分。
然而到了半山腰時,山道突然拐了個彎;入眼皆是參天大樹,樹冠濃密得擋住了幾乎所有的光線,路上沒有風,卻能感覺到連綿不絕的陰冷。
秦見山在原地站了片刻,回頭時發現來時的路似乎已經看不清;他不去深究,轉過頭來待雙眼適應了這一片陰暗才繼續往前去。
又行了一刻鐘,眼前終於出現了一座小樓,正面一扇朱漆大門,門上掛著一塊匾額,上書「藏書閣」三個字,下面還有一排暗紅色小字。那排字與石盤上的字相似,卻又不完全一樣,秦見山當然是一個也不認識。
小樓隱匿在樹林中,門上、匾額上的漆已經剝落了許多,看起來年久失修;秦見山抬頭也只能看到兩層樓,再往上便看不見了。
藏書閣的門沒有鎖,秦見山輕輕一推門便開了。他走入堂中,發現廳堂的四周都鑲嵌著小兒拳頭大小的夜明珠,因此堂中並不昏暗;自從進了門,四處都十分乾淨整潔,毫無破敗之相,除了有些陰冷,與山下的建築倒是無甚差別。
廳堂中除了會客的桌椅和一扇屏風,便沒有其他的物件了。屏風後面是上樓的樓梯,這裡的樓梯極窄極陡,上樓頗有些吃力。
二樓的布置與一樓的廳堂相似,只是多了兩個六層的書架,書架的最下面放了筆墨紙硯,除此以外也再沒有其他東西。一樓與二樓都沒有窗,只靠夜明珠照明。
三樓與二樓的樓梯間有一扇門,門一打開便是刺目的光線。秦見山適應了一會兒,才走到窗邊去,然而窗戶已經被釘死了無法打開,秦見山用手指在窗戶上戳了一個洞,往外看去是莽莽群山,顯然是在凌雲山和凌雲觀看不見的那一面。
這座藏書閣足有九層,且每一層都有接近兩丈高;下面幾層的書多是尋常的武功秘籍和經史子集,一直到了第九層,秦見山才看到山海口中的《十三志》。
第九層擺放了九個六層高的書架,每個書架上都放滿了書,且雜亂無章毫無規律可尋,秦見山花了兩個多時辰才找到《十三志》。然而《十三志》只偶有幾頁上書寫了秦見山看得懂的文字,大多數的文字和符號都與石盤上的相似,因此這本書對於秦見山來說毫無用處。
秦見山感覺到一陣挫敗,但還是不肯放棄,決定把存放《十三志》那個書架上的書全部翻閱一遍,希望能找到蛛絲馬跡。
如此直到天完全黑了下來,也沒有找到任何線索;秦見山直到此時才發現一件非常嚴峻的事——他無法下樓。
上樓的時候,除了二樓與三樓之間有一扇門,其他地方便再也沒有了。但是下樓的時候,秦見山卻分明摸到了一扇厚厚的木門,他用了些力,卻無法推開;他不敢胡來,萬一弄塌了藏書閣,那便不僅會暴露自己和觀海的行蹤,更會成為凌雲派的千古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