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
再說女帝都有了,多一個女郡王,又有什麼關係。
主要,三皇子拋棄糟糠,首先就站不住腳,他們要是太過為三皇子說話,只怕名聲也就沒了。
再者還不是有南邊的後周嘛,到時候將軍再打幾場仗,回來說不得又是一個親王!
徐秀越採取這種不解釋不改變的強硬態度也是被逼無奈,她倒是想將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讓天下都奉行「誰有錯誰淨身出戶」的原則。
奈何現在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男人三妻四妾本是常事,她所謂的負心,在某些男人看來,根本不是大事。
徐秀越之所以將爵位都分給田氏,為的是告訴天下人,她的態度,也是給女子撐腰,而後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個時代的婚姻觀。
不過很快,京城中有女人替徐秀越解釋了。
一個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德行有虧,剛剛發跡便要拋棄糟糠妻,一個是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前兒媳,是她兒子負心的苦主,咱們皇上,這是大義滅親呢!
皇上還不是為了咱們?
當初一個前後院住著,現在發達了,那些男人就有了花花腸子,要是皇上容許了,咱們的日子可怎麼過?
不知道起源於哪家的夫人,但是官宦人家的夫人交際多,這樣的說法很快傳遍了京城。
徐秀越在男子中的支持度急速下降的同時,在女子中的支持度卻直線上升。
當然也有女人宣揚傳統,認為納妾是常事,女人不該善妒,順便還給自家男人納個妾以顯示他們家的女人,賢良淑德。
或許她們這麼做也是為了女兒們有個好前程,但當她們相公在朝堂被捉小錯申斥之後,便再也不敢標新立異了。
徐秀越這也算是偏向引導了,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徐秀越覺得也可以不那麼公平。
何安正搬出了郡王府,用剩下的錢財買了個宅子,掛上了將軍府的牌子,卻沒有著急迎娶新婦。
徐秀越還在納悶,他死乞白賴寧願和離也要娶人家侍郎府的姑娘,怎麼這會又不著急了,然後她就收到了何安正的請婚帖子。
請求徐秀越為他與吏部尚書家的嫡女賜婚。
徐秀越:……
第148章
何安正的婚事又在京城掀起了軒然大波, 主要是因著他之前和離的風頭還沒過去,另外就是他給的聘禮……略顯寒酸。
與之相對的,田氏在和離之後沉寂了幾天, 忽然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 想開了,開始各家宴會的參與。
元朝第一位女郡王,甭管她出身如何,走到哪裡都是稀奇的香餑餑。
而田氏也忽然發現, 和離後的日子,並沒有她想像的那般悽苦。
首先是地位上的變化, 如今她就是王府的主子,想幹啥幹啥,想吃啥吃啥,更何況當初和離,大半家產都歸了她, 她現在可真是有錢有閒沒男人,快樂的很。
張氏本還擔心田氏會想不開,見了幾回見她比往日裡更歡樂暢快的樣子, 也就放了心。
田氏這邊肆無忌憚地在京中遊走,人也豁達了許多, 竟也引得不少夫人十分羨慕, 因此與之交好, 因此得了幾個手帕交。
既然有人羨慕, 自然也就會有人嫉妒, 有些人說起酸話來也不過是嘲笑田氏是下堂婦, 沒有男人要。
田氏才不管這些,誰是真正的痛快誰知道。
何安正反正是不痛快。
他之前要納妾的事情在一小眾圈子里還是都知道的, 尤其是戶部侍郎家交好的人家,都聽到過風聲。
當初他為此與郡王妃和離,眾人還說這位郡王也是個痴情的,誰知道他轉而便娶了吏部尚書家的嫡女。
這件事讓侍郎家的姑娘因為蒙羞多日都不敢出門見人,而眾人也知道了,這位前郡王爺,不是情根深種,是覺得前王妃的身份配不上他了。
這樣的行為到底讓人有些不恥。
因此何安正的大婚典禮上,送禮的人雖多,但真正上門恭賀的,卻只有相熟的幾個。
徐秀越對何安正的想法也有了些猜測,一則就是何安正想娶一位真正高門大戶的大家閨秀以改變出身,二則就是何安正想在朝堂中有一門得力的岳家。
徐秀越嘆了口氣,是她還沒有完全將自己的身份認清。
如今,她已坐帝位,那麼她的兒子們,也成了皇子,為前程籌謀也是正常。
自從徐寧安的事情之後,或許她與何安正之間已經有了些裂痕,當初何安正以軍功邀功,希望她答應納妾,在她拒絕之後,也偶有聽說何安正覺得她處事不公。
大約是覺得自己付出良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吧。
單就軍功來看,何安
正確實打下了元朝的半壁江山。
他似乎是天生將才,不僅天生神力,戰爭敏感度也十分敏銳,但也有些缺點,便是好大喜功。
要說何安正會謀反,徐秀越是不信的,要說何安正覺得自己不當下任皇帝就虧了,徐秀越覺得應該八九不離十。
她如今也四十多了,按照古代的年齡,也已過了壯年,何安正便想要就此開始籌謀。
當其他兄弟沒有岳家可靠之時,他有了個吏部尚書的岳家,那就是天然的同盟,起步就比別的兄弟高一截。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
主要,三皇子拋棄糟糠,首先就站不住腳,他們要是太過為三皇子說話,只怕名聲也就沒了。
再者還不是有南邊的後周嘛,到時候將軍再打幾場仗,回來說不得又是一個親王!
徐秀越採取這種不解釋不改變的強硬態度也是被逼無奈,她倒是想將自己的想法傳遞出去,讓天下都奉行「誰有錯誰淨身出戶」的原則。
奈何現在並不是最好的時機。
男人三妻四妾本是常事,她所謂的負心,在某些男人看來,根本不是大事。
徐秀越之所以將爵位都分給田氏,為的是告訴天下人,她的態度,也是給女子撐腰,而後潛移默化的改變這個時代的婚姻觀。
不過很快,京城中有女人替徐秀越解釋了。
一個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但德行有虧,剛剛發跡便要拋棄糟糠妻,一個是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前兒媳,是她兒子負心的苦主,咱們皇上,這是大義滅親呢!
皇上還不是為了咱們?
當初一個前後院住著,現在發達了,那些男人就有了花花腸子,要是皇上容許了,咱們的日子可怎麼過?
不知道起源於哪家的夫人,但是官宦人家的夫人交際多,這樣的說法很快傳遍了京城。
徐秀越在男子中的支持度急速下降的同時,在女子中的支持度卻直線上升。
當然也有女人宣揚傳統,認為納妾是常事,女人不該善妒,順便還給自家男人納個妾以顯示他們家的女人,賢良淑德。
或許她們這麼做也是為了女兒們有個好前程,但當她們相公在朝堂被捉小錯申斥之後,便再也不敢標新立異了。
徐秀越這也算是偏向引導了,但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徐秀越覺得也可以不那麼公平。
何安正搬出了郡王府,用剩下的錢財買了個宅子,掛上了將軍府的牌子,卻沒有著急迎娶新婦。
徐秀越還在納悶,他死乞白賴寧願和離也要娶人家侍郎府的姑娘,怎麼這會又不著急了,然後她就收到了何安正的請婚帖子。
請求徐秀越為他與吏部尚書家的嫡女賜婚。
徐秀越:……
第148章
何安正的婚事又在京城掀起了軒然大波, 主要是因著他之前和離的風頭還沒過去,另外就是他給的聘禮……略顯寒酸。
與之相對的,田氏在和離之後沉寂了幾天, 忽然像是打通了任督二脈, 想開了,開始各家宴會的參與。
元朝第一位女郡王,甭管她出身如何,走到哪裡都是稀奇的香餑餑。
而田氏也忽然發現, 和離後的日子,並沒有她想像的那般悽苦。
首先是地位上的變化, 如今她就是王府的主子,想幹啥幹啥,想吃啥吃啥,更何況當初和離,大半家產都歸了她, 她現在可真是有錢有閒沒男人,快樂的很。
張氏本還擔心田氏會想不開,見了幾回見她比往日裡更歡樂暢快的樣子, 也就放了心。
田氏這邊肆無忌憚地在京中遊走,人也豁達了許多, 竟也引得不少夫人十分羨慕, 因此與之交好, 因此得了幾個手帕交。
既然有人羨慕, 自然也就會有人嫉妒, 有些人說起酸話來也不過是嘲笑田氏是下堂婦, 沒有男人要。
田氏才不管這些,誰是真正的痛快誰知道。
何安正反正是不痛快。
他之前要納妾的事情在一小眾圈子里還是都知道的, 尤其是戶部侍郎家交好的人家,都聽到過風聲。
當初他為此與郡王妃和離,眾人還說這位郡王也是個痴情的,誰知道他轉而便娶了吏部尚書家的嫡女。
這件事讓侍郎家的姑娘因為蒙羞多日都不敢出門見人,而眾人也知道了,這位前郡王爺,不是情根深種,是覺得前王妃的身份配不上他了。
這樣的行為到底讓人有些不恥。
因此何安正的大婚典禮上,送禮的人雖多,但真正上門恭賀的,卻只有相熟的幾個。
徐秀越對何安正的想法也有了些猜測,一則就是何安正想娶一位真正高門大戶的大家閨秀以改變出身,二則就是何安正想在朝堂中有一門得力的岳家。
徐秀越嘆了口氣,是她還沒有完全將自己的身份認清。
如今,她已坐帝位,那麼她的兒子們,也成了皇子,為前程籌謀也是正常。
自從徐寧安的事情之後,或許她與何安正之間已經有了些裂痕,當初何安正以軍功邀功,希望她答應納妾,在她拒絕之後,也偶有聽說何安正覺得她處事不公。
大約是覺得自己付出良多,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吧。
單就軍功來看,何安
正確實打下了元朝的半壁江山。
他似乎是天生將才,不僅天生神力,戰爭敏感度也十分敏銳,但也有些缺點,便是好大喜功。
要說何安正會謀反,徐秀越是不信的,要說何安正覺得自己不當下任皇帝就虧了,徐秀越覺得應該八九不離十。
她如今也四十多了,按照古代的年齡,也已過了壯年,何安正便想要就此開始籌謀。
當其他兄弟沒有岳家可靠之時,他有了個吏部尚書的岳家,那就是天然的同盟,起步就比別的兄弟高一截。
Tips: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