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頁
初靜知道她在問什麼,垂眸看著她,忽然一笑:“臨死之前。”
生死之間,恩怨皆消。
在初靜眼裡,當她殺死慕寒盡時,他們之間的一切就都結束了,她就可以僅僅只是將對方當作一個討人厭的陌生人。
而跟慕寒盡過不去的,是那些直接、間接死在他手裡的人。
段江離也是一樣。
當她迴避了法律手段,選擇私刑,甚至選擇結束她生命時,她們之間就已經結束了。
可初靜重生了。
那些她原本覺得自己可以放下的、可以釋懷的,卻隨著心頭的不甘重新涌了上來。
初靜想,她大約是沒有放下的,只是在生命走到盡頭時,有些事放不放下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可有些事情是過不去的。
就算她重生改變了一切,但前世的他們卻是享受不到這些的。
初靜當然知道這樣的想法有些鑽牛角尖,但她無法控制住自己不去這樣想,她可以平淡地看淡自己身上發生的悲劇,卻釋懷不了那些因她而死的人。
虐文主角就像是一個移動的天災,所有對她友好的人最終都會迎來厄運,那些罪孽之人再如何氣憤於她的油鹽不進,也不會想要殺死她,因為他們‘愛’她。
所以他們選擇殺死旁人發泄心中的怒火,比以此來馴化她。
初靜總在想,如果他們不認識自己就好了。
她當然明白,這一切都怪不到自己頭上,但她又沒法控制住自己不亂想。
這不是自己的錯,初靜只是有些控制不住自我厭棄而已。
她甚至覺得,如果自己沒有出生就好了,那樣一切就都不會發生了。
這樣的想法總是很短暫的占據初靜的心神,又會被很快驅逐,她一直都很明白,不是她的錯,有問題的一直都是那些為了一己之私而罔顧道德法律的人。
他們試圖讓她明白,會發生這些悲劇全是因為她的不識好歹,只要她乖巧順從,什麼悲劇都不會發生。
初靜當然不會被他們洗-腦,她只是難過而已,她只要點一點頭,他們就能得救,但初靜不會為了他們就捨棄自己的一切,她不願意低頭,不願意屈服,於是親眼看著一條條生命逝去,心神俱傷。
大抵是她太過自私,不願意向惡勢力低頭,哪怕這個決定的背後,是一條條生命的逝去。
初靜從來都不懷疑自己決定的正確,一時的順從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不要期待去感化一個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不會感到愧疚的人。
但就像經典的電車難題,當她做下這個決定時,就代表著她選擇了放棄他們。
如果讓他們自己來選擇的話,他們真的願意犧牲自己,來讓這個世界變得不那麼悲苦無望嗎?
初靜不認為自己的選擇就是正確的,這只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而已,她只是有些承受不住生命之重而已。
而重生改變了這一切,他們都還活著,初靜心中的罪惡感便也因此得到了暫時的安慰。
但沒有經歷過那一切的人,哪怕是另一個世界的自己,也沒有資格代替另一個自己原諒。
這是一個死循環。
初靜一直沒有走出來過,她覺得自己‘偽善’,她過不了自己心裡那一關,她甚至覺得,自己與段江離他們真的有分別嗎?
內心的煎熬並沒有阻擋初靜的行動,這個世界一切都還沒有發生,她可以去阻止悲劇,可以讓這世上其他人不去遭遇那樣悲苦無望的壓迫。
所以初靜重生之後,便找上了前世綢繆想要改變這個國家現狀的有志之士,並告知了他們自己的重生。
改變一個國家的格局,這靠的從來都不是一人之力。
初靜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也知道世間之事向來難以兩全,卻仍然過不了心裡那一關。
直到親眼見證了死-刑的恢復,卻突然之間就看開了。
她曾試圖從道經、佛經、聖人直言中尋求慰籍,卻一無所得,在這一瞬間,卻看開了。
並不是不愧疚了,而是接受了這份愧疚,化作了自己前進的動力。
為什麼會因此愧疚?說白了,就是承擔不起這份選擇背後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想要得到原諒,卻又清晰的知道已經死去的他們是給不了自己答案的。
但有什麼關係呢?難道沒有這些,她就不會這麼做了嗎?
她還是會的。
如果註定要有一人背負一切,那是自己還是別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結局再差,難道還會比前世、比原著的結局差嗎?
陷入魔障、自我厭棄的初靜,終究還是看開了,美玉有瑕,聖人有缺,包容大有,方天地寬。
“不對!”段江離那樣用力的抓住初靜,死死地盯著她,不錯過她臉上的任何一個表情,“如果你真的一開始就放下了,又為什麼要重新接近我?別告訴我是因為段氏!”
生死之間,恩怨皆消。
在初靜眼裡,當她殺死慕寒盡時,他們之間的一切就都結束了,她就可以僅僅只是將對方當作一個討人厭的陌生人。
而跟慕寒盡過不去的,是那些直接、間接死在他手裡的人。
段江離也是一樣。
當她迴避了法律手段,選擇私刑,甚至選擇結束她生命時,她們之間就已經結束了。
可初靜重生了。
那些她原本覺得自己可以放下的、可以釋懷的,卻隨著心頭的不甘重新涌了上來。
初靜想,她大約是沒有放下的,只是在生命走到盡頭時,有些事放不放下也沒有什麼區別了。
可有些事情是過不去的。
就算她重生改變了一切,但前世的他們卻是享受不到這些的。
初靜當然知道這樣的想法有些鑽牛角尖,但她無法控制住自己不去這樣想,她可以平淡地看淡自己身上發生的悲劇,卻釋懷不了那些因她而死的人。
虐文主角就像是一個移動的天災,所有對她友好的人最終都會迎來厄運,那些罪孽之人再如何氣憤於她的油鹽不進,也不會想要殺死她,因為他們‘愛’她。
所以他們選擇殺死旁人發泄心中的怒火,比以此來馴化她。
初靜總在想,如果他們不認識自己就好了。
她當然明白,這一切都怪不到自己頭上,但她又沒法控制住自己不亂想。
這不是自己的錯,初靜只是有些控制不住自我厭棄而已。
她甚至覺得,如果自己沒有出生就好了,那樣一切就都不會發生了。
這樣的想法總是很短暫的占據初靜的心神,又會被很快驅逐,她一直都很明白,不是她的錯,有問題的一直都是那些為了一己之私而罔顧道德法律的人。
他們試圖讓她明白,會發生這些悲劇全是因為她的不識好歹,只要她乖巧順從,什麼悲劇都不會發生。
初靜當然不會被他們洗-腦,她只是難過而已,她只要點一點頭,他們就能得救,但初靜不會為了他們就捨棄自己的一切,她不願意低頭,不願意屈服,於是親眼看著一條條生命逝去,心神俱傷。
大抵是她太過自私,不願意向惡勢力低頭,哪怕這個決定的背後,是一條條生命的逝去。
初靜從來都不懷疑自己決定的正確,一時的順從只會讓他們變本加厲,不要期待去感化一個清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卻不會感到愧疚的人。
但就像經典的電車難題,當她做下這個決定時,就代表著她選擇了放棄他們。
如果讓他們自己來選擇的話,他們真的願意犧牲自己,來讓這個世界變得不那麼悲苦無望嗎?
初靜不認為自己的選擇就是正確的,這只是利益最大化的做法而已,她只是有些承受不住生命之重而已。
而重生改變了這一切,他們都還活著,初靜心中的罪惡感便也因此得到了暫時的安慰。
但沒有經歷過那一切的人,哪怕是另一個世界的自己,也沒有資格代替另一個自己原諒。
這是一個死循環。
初靜一直沒有走出來過,她覺得自己‘偽善’,她過不了自己心裡那一關,她甚至覺得,自己與段江離他們真的有分別嗎?
內心的煎熬並沒有阻擋初靜的行動,這個世界一切都還沒有發生,她可以去阻止悲劇,可以讓這世上其他人不去遭遇那樣悲苦無望的壓迫。
所以初靜重生之後,便找上了前世綢繆想要改變這個國家現狀的有志之士,並告知了他們自己的重生。
改變一個國家的格局,這靠的從來都不是一人之力。
初靜知道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也知道世間之事向來難以兩全,卻仍然過不了心裡那一關。
直到親眼見證了死-刑的恢復,卻突然之間就看開了。
她曾試圖從道經、佛經、聖人直言中尋求慰籍,卻一無所得,在這一瞬間,卻看開了。
並不是不愧疚了,而是接受了這份愧疚,化作了自己前進的動力。
為什麼會因此愧疚?說白了,就是承擔不起這份選擇背後所帶來的負-面的影響,想要得到原諒,卻又清晰的知道已經死去的他們是給不了自己答案的。
但有什麼關係呢?難道沒有這些,她就不會這麼做了嗎?
她還是會的。
如果註定要有一人背負一切,那是自己還是別人又有什麼關係呢?
結局再差,難道還會比前世、比原著的結局差嗎?
陷入魔障、自我厭棄的初靜,終究還是看開了,美玉有瑕,聖人有缺,包容大有,方天地寬。
“不對!”段江離那樣用力的抓住初靜,死死地盯著她,不錯過她臉上的任何一個表情,“如果你真的一開始就放下了,又為什麼要重新接近我?別告訴我是因為段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