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黃河重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前世的李衛東,到了1987年才分到樓房,而且還是以李登科老爺子的身份分到的。

  李登科雖然退休,但畢竟是運輸公司的元老,排資論輩的話是比較靠前的。若是換成李衛東這種年輕工人,等到運輸公司倒閉都不一定能分到住房。

  然而李衛東卻知道,後來幾期家屬房的質量非常的差。

  家屬院的第一期的兩棟樓,是混凝土澆築的,建造的非常結實。後來的家屬樓為了施工進度,全都是樓板房,建築質量直接下降了好幾個檔次。

  八十年代的時候,為了降低成本,也為了施工方便,國內建造了很多的樓板房,這些樓板房安全係數不高,最關鍵的是不抗震。

  一旦來了地震,樓板房比磚房還要糟糕,磚房坍塌的話,磚頭會變成碎塊,人只要護住頭部還有很大機會活下來,但樓板房坍塌的話,整個樓板斷裂拍在臉上,人恐怕是凶多吉少。

  李衛東記得,九十年代時青河市發生一次5.2級地震,運輸公司家屬院就有一棟樓被震踏了一半。好在當時大家走在上班,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李衛東當然不願意去住劣質的樓板房,他打起了這48套混凝土澆築房的主意。只不過李衛東連個中層幹部都不算,想要分到一套房子,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整個會議的過程中,李衛東都在琢磨弄套房子的事情,直到會議結束,崔大山來到身旁,李衛東也沒有發覺。

  「小李,一會就別回車間了,回家休息休息,順便收拾一下,明天派你出趟差。」崔大山開口說道。

  「出差?去哪?」李衛東開口問道。

  「去濟城市,黃河汽車製造廠。」崔大山開口答道。

  「黃河廠?他們不是生產重型卡車的麼?」李衛東皺了皺眉頭,隨後開口問道:「咱們公司要購買重型卡車了?」

  「猜對了。」崔大山點了點頭,接著問道:「再猜猜咱們公司要買什麼車?」

  「黃河汽車製造廠的重卡,無非就是兩種,一個是羅曼,一個就是黃河,我猜咱們要買的,應該是去年剛推出的那款黃河麼六二吧!」李衛東接著說。

  「又被你猜對了,聽說黃河麼六二的性能很不錯,所以咱們公司打算購買一批,這次派你去濟汽製造廠,就是實地的考察一下這輛車的性能。」崔大山開口說。

  李衛東想了想,開口說道:「如果是黃河麼六二的話,那不用考察了,應該沒有問題。這車用的是奧地利斯太爾重卡的技術,也算是半個德系車,性能肯定是國內頂尖。」

  「你小子倒是懂行啊!還對這車有所了解。」崔大山吃驚的看了看李衛東,而後接著說道:「其實考察汽車性能跟你沒啥關係,公司專門從貨運處抽調了兩個經驗豐富的司機去試駕。」

  「都有老司機去了,那還要我幹什麼?」李衛東不解的問。

  「你的任務,就是參觀一下黃河汽車製造廠的返修車間,看看人家是怎麼修理黃河麼六二的。」崔大山開口答道。

  「這是派我去學習修理技術啊!」李衛東點了點頭。

  崔大山卻搖了搖頭:「不用你去學習修理技術,你就是去看看,別人是怎麼修車的,只要能看懂就行。」

  「看別人修車?能看懂就行?這是為什麼?」李衛東一頭黑人問號。

  崔大山則開口解釋道:「咱們公司不是沒有重卡麼,我擔心這次買來一批重卡,比較難修理,所以先派你去看看人家廠家是怎麼修車的。如果連你都能看懂的話,我想咱們車間的師傅們,也都能修理重卡了。」

  「什麼叫連我都能看懂!」李衛東小聲抱怨了一句。

  崔大山的想法很簡單,李衛東作為一個車間混子,代表著汽修車間的最低水平,如果連最低水平的李衛東都能看懂如何修理黃河麼六二的話,那麼車間裡的其他師傅,自然也就能修理這車。

  「除了我和那兩個貨運處的司機師傅之外,還有誰去濟城市?」李衛東又問道。

  「既然是去買車,採購處的王海濱肯定是要去的,只是不知道採購處去幾個人。」崔大山開口答道。

  「真是冤家路窄啊!」李衛東長嘆一口氣,接著問:「照這麼說,這次去的人,職務最高的就是王海濱了?」

  「恩,排第二的應該就是你這個以工代干。」崔大山點了點頭。

  「那我得聽王海濱指揮了?」李衛東一臉不爽的問。

  「他要忙著跟黃河汽車製造廠談採購,沒時間指揮你。」崔大山接著安慰道:「你這一趟去濟城市,也就是四五天的時間,其中還有兩天是在來回的路上,真正待在黃河汽車廠的也就兩三天。你也不用太理會王海濱,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了。」

  ……

  回到家中,李衛東一邊收拾衣服,一邊回憶重型卡車的事情。

  在李衛東的記憶當中,直到1986年,青河運輸公司才引進了第一批重型卡車。現在才是1985年的元旦,也就是說此行前往黃河汽車製造廠採購重卡,註定要無功而返。

  一個地級行政區的國營運輸公司,竟然沒有重型卡車,現在聽起來好像不太可能,但是在八十年代初期,幾乎所有的國營運輸企業都沒有重型卡車。

  當時國內的重卡,都優先供給採礦企業,運輸企業是分不到重卡的。

  中國的第一輛重卡誕生於1960年,就是黃河汽車製造廠參照著斯柯達706重卡的樣子,手工打造出了一輛重卡,那就是著名的JN150。朱老總親自為其題詞「黃河」二字,至此便有了黃河汽車。

  然而這輛黃河JN150卻是一個失敗的產品,作為「超英趕美」特殊時期的產物,黃河JN150的設計和質量都有著重大的缺陷。

  就比如當時的黃河廠並沒有大型衝壓機,也就無法製作大梁,最終黃河廠買了六個千斤頂,用千斤頂硬生生的壓出了一個大梁。

  在六十年代,這是一個用智慧克服困難的勵志故事,被廣為傳頌。然而千斤頂做出的大梁,怎麼可能夠跟衝壓機做出來的大梁相比!品質上真的差了好幾個檔次。

  汽車製造畢竟是要講科學講工藝的,土辦法做出來的汽車零部件,外觀看起來一樣,但工藝水平達不到,質量就是不行。

  沒有專用工具機,沒有技術資料,缺乏資金,材料緊缺,工作人員也沒有經驗,造出來的重卡,註定就是個不能用的花架子。

  高端的製造業,不是靠艱苦奮鬥和耍小聰明就能做好的,技術才是根本。國產重卡空有個花架子,質量很差勁,因此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國的重卡主要還是靠進口。

  外匯那麼寶貴,進口重卡當然要給能創匯的採礦企業,至於運輸企業,沒有資格使用進口車。

  改革開放以後,黃河汽車製造廠從羅馬尼亞,引進了一條重卡生產線,生產羅曼重型卡車。

  這個生產線只是一個組裝生產線,所有的零部件都需要進口,然後在國內組裝,甚至很多零部件是在國外完成總成組裝,然後再運到國內。

  這種組裝模式,比上汽組裝桑塔納還要簡單,顯然不是國家所需要的。

  於是在1983年,中國重型汽車聯營公司花了6億美元的外匯,引進了奧地利斯太爾卡車的技術,彌補了國內重卡行業的空缺。

  這個中國重型汽車聯營公司,就是後來的中國重型汽車集團,響噹噹的「中字頭」企業。

  黃河汽車製造廠有生產重型卡車的底子,他們率先消化了部分斯太爾重卡的技術,推出了黃河JN162重型卡車。這款車最終衍生出三十多個車型,是國內八十年代重型卡車的主力車型。

  如今青河運輸公司所看重的,就是這款黃河JN162重卡。

  ……

  此行前往黃河汽車製造廠的一共有五個人,除了李衛東和貨運處的兩位司機師傅之外,採購處也派了兩個人,分別是處長王海濱和另一個辦事員。

  青河運輸公司專門派了一輛BJ212吉普,因為隨行的有兩位貨運處司機,所以便沒有專門再派司機,五個人正好可以擠在一輛吉普車裡。

  老吉普雖然比老解放快一些,但也快不了哪裡去,一行人也是花了近六個小時,才抵達了濟城市。

  入住招待所,一夜無話。第二天一大早,一行人便來到了黃河汽車製造廠。

  黃河廠的銷售部門有專人接待他們,隨後一行人便分成了三部分,王海濱和辦事員去談採購事宜,兩位司機師傅去場地里試車,李衛東則被帶到了黃河廠的返修車間,參觀學習。

  黃河廠的接待員領著李衛東來到了返修車間門口,讓李衛東站在原地等候,他先進去,不一會接待人員便帶著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走了出來。

  「魏主任,這個便是青河運輸公司來咱們這裡參觀學習的李同志。」接待人員說著,又向李衛東介紹道:「李同志,這位便是我們返修車間的魏斌主任。」

  「魏主任,你好,我叫李衛東。」李衛東不卑不亢的說道,同時打量起魏斌。

  魏斌身上的藍色工裝一塵不染,連半點油漬都沒有,看起來完全不像是混汽修車間的,他帶著一副黑框眼鏡,整個人文質彬彬的,倒像是個教書先生。

  魏斌只是瞅了一眼李衛東,然後有些居高臨下的問道:「李同志,你在你們單位,是幹什麼工作的啊?」

  「我在汽修車間。」李衛東開口答道。

  「哦,原來是同行,那就好辦多了,車間裡的安全條例都懂吧?」魏斌又問道。

  李衛東點了點頭:「都懂,我們車間每月都會組織安全考核。」

  「那就行,想看什麼,自己進去看吧,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直接問車間裡的師傅。另外洗手池在那邊,有肥皂,弄髒了手直接去洗就是了。」魏斌說完,便不再搭理李衛東,而是返回了車間。

  李衛東知道,魏斌大概是看自己年輕,也不可能有什麼領導職務,壓根就沒打算招呼自己。

  李衛東並不以為意,他跟在魏斌的後面,走進了黃河廠的返修車間。

  剛進車間,李衛東就看到了一輛「寶貝」擺放著右手邊。

  「竟然有這車,好東西啊!」李衛東忍不住湊了上去。

  三千五百字的大章節,值各位投張推薦票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