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大多都是為了激怒對方,讓對方失去分寸。

  可他太子卻這麼做了。

  皇帝冷嗤一聲,指了一下他跟前的文書,「你自己好好看看。」

  太子慌慌張張地撿起文書。

  是遼國一名將士寫給大酆皇帝的訴訟文書,文書上句句滴血,指控大酆太子,強占了大遼將士蕭氏之女。

  太子越看臉色越白,還沒瞧完,額頭便猛地磕在地上,「父王明鑑,兒臣幾月前確實得了一女,乃府中幕僚所獻,兒臣並不知此女身份。」

  皇帝冷笑,「是嗎,她是沒長嘴巴,還是你把人家嘴巴堵了不讓她說。」

  太子實在沒想到遼國將軍的文書,竟然還能跨過自己的東州,遞到皇上的手上,一時沒有準備,無言以對。

  皇帝便也明白了,滿眼失望,有氣無力地道:「既然人已經在你府上,明日派人前去遼國,同蕭家議親,光明正大給人家一個名分,朕看,良娣就挺好。」

  他堂堂太子,要聯姻也是大遼的公主,那蕭將軍不過一個四品副將,有何資格做自己的親家。

  原本掠了他的女兒來,本就存了侮辱之心。

  無論是良娣,還是妾,只要給了名分,便是自己打自己的臉,讓別人看了他大酆太子的笑話。

  太子心頭極不痛快,但事情已經被捅到了皇帝這兒,再不願意,也只能接受。

  這頭太子還沒走出御書房呢,楊將軍突然又來到了門外,不待通傳,「噗通」一聲跪在御書房門外,擲地有聲地道,「臣今日斗膽,前來同陛下替我大酆萬千將士討一個公道。」

  當初皇帝北伐南下,身邊跟著的人除了自己的養子靖王之外,便是這位楊將軍了。

  他周淵能奪天下,楊將軍也立下了不小的汗馬功勞,登基之後,也沒虧待他,立即封他為振國大將軍。

  近幾年大酆逐漸太平,已經很久見他如此激動過,立馬把人請了進來。

  楊將軍本就是個暴脾氣,如今得知了洛安缺糧的真相後,不顧太子在場,當著他的面,把太子的人是如何不顧將士們的死活,扣押糧草的經過,件件不漏詳細地稟明了皇帝,因自己的親外孫也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難免帶了個人情緒,甚至有些添油加醋。

  太子聽了一半,臉色便不對了,想出聲阻止,奈何楊將軍作戰多年,嗓門已經練出來的,一聲蓋過去,太子幾回插嘴,都沒能成功。

  洛安將軍去鳳城借糧的事,皇帝已經聽太子稟報過。

  太子的說辭是洛安沒料到會當真起戰事,手裡的糧食都拿去安置了慶州流民,言語之間,還對靖王能借糧一事,頗為感激。

  洛安是他太子的地盤,皇帝從未懷疑過。

  如今聽完楊將軍的話,方才知道並非是因為洛安沒有糧草,而是太子的人押著故意不發。

  洛安的將士走投無路了,四處去求糧,最後才在中州鳳城靖王的手上求到的支援。

  皇帝一陣驚愕,簡直不敢相信。

  盯著跟前這位唯一的嫡長子,盛怒過後,眼裡滿滿都是失望。

  他為了逞一時之快,沉不住氣,捉了蕭家之女,激化戰事不說,還扣押為他賣命的將士糧草,他到底想要幹什麼?!

  堂堂一國太子,大酆的儲君,若是如此德行,堪何重用。

  太子怎麼沒料到楊志敬竟然敢如此與他做對。

  察覺到皇帝動了真怒,復而跪地請罪道:「父皇放心,兒臣立刻回東洲,徹查此事,定會給父皇,給將士們一個交代。」

  皇帝沒理會他。

  頹敗地坐在龍椅上,閉了閉眼,面上帶著疲憊之色,「這些年朕自問對你的教導,並無半點疏忽。」

  太子一聽,心頭猛往下沉,忙呼了一聲:「父皇!」

  皇帝充耳未聞,呆滯片刻,突然喃聲道:「同樣的教法,怎會有如此天壤之別。」

  太子臉色頓時大變。

  「你的兩位兄長,福氣太淺,一早離世,朕跟前就你這麼一個兒子,朕給予了你厚望,盼你能成才,可你呢,太讓朕失望。」

  太子跪地前行,「父皇……」

  皇帝看也沒看他,「回去吧,回你東州的府邸去,好好反思,沒有朕的允許,不許踏進東都半步。」

  —

  太子雖有封地,但因儲君的身份,一直被皇帝留在了東都,放在宮中親自培養教導。

  如今突然要將人趕回封地,一夜之間,朝中沸騰了起來,對皇帝此舉各處猜測不斷,眾說紛紛。

  多數人倒也不擔心,皇帝統共三個兒子,大兒子和二兒子早年在作戰之時相繼離世,開國後迎娶了皇后元氏,才有了如今的太子。

  倒還有一個兒子,靖王。

  一個養子,如何能同親兒子比?不過是氣急了給他點教訓,等過些日子,還是會召回東都。

  太子卻不這般想,當日從皇帝的御書房出來,便找到了皇后,氣急敗壞,「試問誰還有那個本事,把遼軍的信件送到父王手上,不就是他靖王嗎。上回父王口口聲聲說,藩王不得入東都,讓靖王有事呈摺子便是,私下裡到底還是讓人去見了,如此,孤倒是愈發懷疑那傳聞。」

  上回的兵器庫一事,雖說沒有成,但讓他看清了父皇對他那位養子的態度。

  比起自己的那兩位叔叔,靖王才是他真正的絆腳石。<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