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頁
聞言,八人都停下了腳步,有些不確定的豎起了耳朵。
離的這麼近,也就一轉彎的功夫,眾人不可能聽不見一門之隔的聲音。
「大典完畢了?這麼快?」
四目相對,幾位師弟都看出對方眼中的疑惑。
幾人衝上山來雖然費了些時候,可拿氣運作身法,怎麼也就一刻鐘左右的功夫。
大典這就結束了?
不該啊!
上一次的大典可是一直持續到了深夜子時的。
寧宸淵眉心皺得更深了。
真的是太安靜了。他們一路跑上來,怎麼會連寺里遺個僧人都沒有瞧見?
回想了一下,寧宸淵又道了一句。
「數量有些不對。」
雖然沒有細細數過,可左右還是有些感覺。聲音的長度和時間都不太對,的確沒有一百零八響。
拈花鐘樓,是座二層青瓦小樓,位於萬慈寺的後山內。
小樓內吊著的是口梵鍾,大黃鐘足有四五米高。
梵鍾每天早晚撞擊兩次,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
像今日這種大事,定是以一百零八下為準,所以佛鐘又稱為「百八鍾」。
按佛經中說法,鳴鐘的敲法為「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
也就是說分三次,敲一百零八下,每一聲鐘鳴僧人都會按照經文祝禱,鐘鳴不會多也不會少。
這晚暮敲鐘又叫幽冥鍾,傳聞鐘聲可以直達幽冥,能驚動幽魂,所以更是不會胡亂敲擊的。
看著眾人這麼緊張,離教那邊的一名藍衣弟子首先回過神來。一時覺得道宗這邊的人太大驚小怪了。
「哪有這麼多奇了怪了?定是我等晚了許久,漏了前面。說不定人家寺里早就已經敲過了,你們沒聽見而已。」
藍衣弟子腳下未停,直接推開眼前的垂花山門。
「堂堂佛教大寺,怎可能會有錯漏!我們猜疑什麼?直接看一眼不久好了麼?」
隨著他的動作,門內的景象顯露了出來。
可落入一行人眼中的情景,與寧宸淵剛才那些想法完全不同。
瑞紅的燈籠掛滿了鐘樓的四周,山壁前還豎著黃色的經幡,正隨著山風翻動著。
整個大典正在如期舉行著,莊嚴而肅穆!
萬慈寺的誅仙台跟這座拈花鐘樓一樣,都有些年生了。
它位於一處絕壁山崖處,如龍首一般,懸空伸出山壁外。
山壁上有各朝各代風格的石刻,雕著滿滿的眾生佛像。
那座拈花鐘樓就位於誅仙台的左側,是依山而建的。
四周寶蓋、經幡、寶幢一應俱全。
最首座放置著一方長案鋪著黃絹,以作佛台之用。上面擺著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
寺院不用活祭,都是添置的鮮花與素果於長案,呈現的蓮花形狀,並以高香立在案前的大鼎之中。
長案之下的兩旁,是以擺陣為型的桌案。上面用法絹鋪底,擺著數件托盤,而托盤上的物件又用手抄經文的絹布覆蓋,置於台上。
想來那些個物件,應該就是各宗各派的馭邪法器了。
案桌周圍還有數頂燔柴爐,內里滾滾煙火,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
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用於上告諸天的意思。
法華大師一身御賜的紫衣袈裟,手執一柄法杖,杖頭狀如塔形,為用錫料所造。
此時的他正位於首位立在長案祈福。
他一邊將手中明符拋灑入天,一邊帶領著寺里眾位僧侶念經祝禱。
而一旁觀禮的各派眾人立在兩側丹陛的位置,正嚴肅的觀禮。
整個誅仙檯燈火通明,連周圍的人也靜悄悄的,無人敢大氣說話。
突然身後的山門竟然被人打開了,眾人紛紛回頭目光不悅的盯著他們!
寧宸淵等人無意驚擾典禮,一時竟有些狼狽。
法華大師並未抬眼,正專心致志的吟誦著法經,門邊的小沙彌見他們推門也覺得詫異,連忙快步過來。
沙彌手扶門扉並未讓開,小聲的先探問了一句,深怕是無知香客擾了寺內的大事。
「不知施主是何派人士,可有拜帖請函?」
聞言,推開門的離教弟子也有些慌張。他也沒想到他們出現的這般突兀,趕緊回頭求助自家聖女大人。
素問一愣,上前恭敬的抱拳行了一禮。
而一旁的兩宗弟子,也連忙將帖子取出遞了上去。
「叨擾小師父了,我等是離教與道宗子弟。路上有事耽擱,故而晚到了些,驚擾之處實在惶恐。」
小沙彌心下一驚,離教與道宗的勢力不小,並且身受皇恩器重,道宗的掌教師尊李淳風,更是皇帝陛下的親信,還與住持法華大師也是至交好友,這樣身份的人他可得罪不起。
小沙彌連忙朝典禮上掃了一眼,法華大師似乎沒注意到這一邊。
他打了句佛號讓開路,示意眾人趕緊隨他進去。
「各位施主,還請快些隨我來吧。」
眾人連忙道謝,小心翼翼的跟在對方身後跨過門檻。
寧宸淵位於最後,他的目光落在門內的場景上。典禮依舊在繼續,雖然沒有任何的不妥,他這心慌的感覺卻更甚了。
遠遠眺去,法華大師緊閉雙目口出梵音。整個大典上空靈氣環繞,圍繞在拈花鐘樓的寶頂上方,更是滿滿都是紫綴之雲。<hr>
離的這麼近,也就一轉彎的功夫,眾人不可能聽不見一門之隔的聲音。
「大典完畢了?這麼快?」
四目相對,幾位師弟都看出對方眼中的疑惑。
幾人衝上山來雖然費了些時候,可拿氣運作身法,怎麼也就一刻鐘左右的功夫。
大典這就結束了?
不該啊!
上一次的大典可是一直持續到了深夜子時的。
寧宸淵眉心皺得更深了。
真的是太安靜了。他們一路跑上來,怎麼會連寺里遺個僧人都沒有瞧見?
回想了一下,寧宸淵又道了一句。
「數量有些不對。」
雖然沒有細細數過,可左右還是有些感覺。聲音的長度和時間都不太對,的確沒有一百零八響。
拈花鐘樓,是座二層青瓦小樓,位於萬慈寺的後山內。
小樓內吊著的是口梵鍾,大黃鐘足有四五米高。
梵鍾每天早晚撞擊兩次,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
像今日這種大事,定是以一百零八下為準,所以佛鐘又稱為「百八鍾」。
按佛經中說法,鳴鐘的敲法為「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各三十六下,總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緊」。
也就是說分三次,敲一百零八下,每一聲鐘鳴僧人都會按照經文祝禱,鐘鳴不會多也不會少。
這晚暮敲鐘又叫幽冥鍾,傳聞鐘聲可以直達幽冥,能驚動幽魂,所以更是不會胡亂敲擊的。
看著眾人這麼緊張,離教那邊的一名藍衣弟子首先回過神來。一時覺得道宗這邊的人太大驚小怪了。
「哪有這麼多奇了怪了?定是我等晚了許久,漏了前面。說不定人家寺里早就已經敲過了,你們沒聽見而已。」
藍衣弟子腳下未停,直接推開眼前的垂花山門。
「堂堂佛教大寺,怎可能會有錯漏!我們猜疑什麼?直接看一眼不久好了麼?」
隨著他的動作,門內的景象顯露了出來。
可落入一行人眼中的情景,與寧宸淵剛才那些想法完全不同。
瑞紅的燈籠掛滿了鐘樓的四周,山壁前還豎著黃色的經幡,正隨著山風翻動著。
整個大典正在如期舉行著,莊嚴而肅穆!
萬慈寺的誅仙台跟這座拈花鐘樓一樣,都有些年生了。
它位於一處絕壁山崖處,如龍首一般,懸空伸出山壁外。
山壁上有各朝各代風格的石刻,雕著滿滿的眾生佛像。
那座拈花鐘樓就位於誅仙台的左側,是依山而建的。
四周寶蓋、經幡、寶幢一應俱全。
最首座放置著一方長案鋪著黃絹,以作佛台之用。上面擺著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
寺院不用活祭,都是添置的鮮花與素果於長案,呈現的蓮花形狀,並以高香立在案前的大鼎之中。
長案之下的兩旁,是以擺陣為型的桌案。上面用法絹鋪底,擺著數件托盤,而托盤上的物件又用手抄經文的絹布覆蓋,置於台上。
想來那些個物件,應該就是各宗各派的馭邪法器了。
案桌周圍還有數頂燔柴爐,內里滾滾煙火,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
這就是燔燎,也叫「禋祀」,用於上告諸天的意思。
法華大師一身御賜的紫衣袈裟,手執一柄法杖,杖頭狀如塔形,為用錫料所造。
此時的他正位於首位立在長案祈福。
他一邊將手中明符拋灑入天,一邊帶領著寺里眾位僧侶念經祝禱。
而一旁觀禮的各派眾人立在兩側丹陛的位置,正嚴肅的觀禮。
整個誅仙檯燈火通明,連周圍的人也靜悄悄的,無人敢大氣說話。
突然身後的山門竟然被人打開了,眾人紛紛回頭目光不悅的盯著他們!
寧宸淵等人無意驚擾典禮,一時竟有些狼狽。
法華大師並未抬眼,正專心致志的吟誦著法經,門邊的小沙彌見他們推門也覺得詫異,連忙快步過來。
沙彌手扶門扉並未讓開,小聲的先探問了一句,深怕是無知香客擾了寺內的大事。
「不知施主是何派人士,可有拜帖請函?」
聞言,推開門的離教弟子也有些慌張。他也沒想到他們出現的這般突兀,趕緊回頭求助自家聖女大人。
素問一愣,上前恭敬的抱拳行了一禮。
而一旁的兩宗弟子,也連忙將帖子取出遞了上去。
「叨擾小師父了,我等是離教與道宗子弟。路上有事耽擱,故而晚到了些,驚擾之處實在惶恐。」
小沙彌心下一驚,離教與道宗的勢力不小,並且身受皇恩器重,道宗的掌教師尊李淳風,更是皇帝陛下的親信,還與住持法華大師也是至交好友,這樣身份的人他可得罪不起。
小沙彌連忙朝典禮上掃了一眼,法華大師似乎沒注意到這一邊。
他打了句佛號讓開路,示意眾人趕緊隨他進去。
「各位施主,還請快些隨我來吧。」
眾人連忙道謝,小心翼翼的跟在對方身後跨過門檻。
寧宸淵位於最後,他的目光落在門內的場景上。典禮依舊在繼續,雖然沒有任何的不妥,他這心慌的感覺卻更甚了。
遠遠眺去,法華大師緊閉雙目口出梵音。整個大典上空靈氣環繞,圍繞在拈花鐘樓的寶頂上方,更是滿滿都是紫綴之雲。<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