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事胤禛下了封口令,在礦山沒有勘察清楚之前,絕對不能泄露半點情況。

  不過蕙蘭還是聽到一些風聲,她主要是從弟弟高慶被派出京城的事情里,琢磨出來的。

  現在就只等著時間流逝,那一天的到來。

  蕙蘭相信自己送給胤禛的大禮,會讓他欣喜若狂。

  恐怕不單單是胤禛會欣喜若狂,整個大清都會,那可是一座以現在科技水平開採幾百年都不一定能開採完的巨大礦山,整個礦脈無比巨大。

  將這事告訴胤禛,蕙蘭主要是有兩個目的:

  第一就是給自己家裡搞個爵位,發現了那麼大兩座礦山,胤禛不給個爵位可說不過去。

  或許在很多人眼裡胤禛有些,「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可在他信任你的時候,給好處也絕對不會手軟。

  比如年羹堯,一個輔佐恂郡王胤禎打贏西北之戰的功勞,先帝當年是已經獎賞了年羹堯。但胤禛上位後,又拿這個理由足足賞了年羹堯兩次,還將他旗籍抬到了漢軍鑲黃旗。

  說句不好聽的,年羹堯之後會那麼膨脹,膨脹到明明知道胤禛要收拾他了,也依然半點不改行事,純粹就是被胤禛自己給捧起來的。

  外人看著這事牙酸的不行,可如果對象是自己,那就非常美滋滋呢,恨不得賞賜力度再大一些。

  第二就是讓胤禛更加重視和準噶爾部的戰爭,避免,「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的大敗,這一次失敗,可算是把胤禛所有在軍事上的進取心全部都給打沒了,即便是後面重新打了回來,但胤禛後面依然把他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內政上。

  避免這一戰的失敗,能更多的保留大清元氣外。

  除此之外,中原人有個非常神奇的事情,從先秦時代到後面,但凡是能種地和有礦有利益的土地,那是無論如何想方設法都不會讓其丟掉。

  即便是某些王朝武將不行,甚至於割地賠款的事情都有,但收復的心卻一直藏在中原人心裡,等下一個盛世,必然將其收復。

  不過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要上層階級的人意識到那地方有利益才行。

  後世罵大清放棄北邊那麼多土地,實際上那些土地在大清都是不毛之地,一點利益都沒有,駐紮反而花錢,分散兵力,自然割起地來一點也不心疼,反而覺得是甩掉包袱。

  誰知道那些土地里埋藏了那麼多東西呀!

  這個時代在草原上的人又不認識銅礦石。

  嗯,是真不認識。

  銅礦石擺在沒有相關知識的人面前,那就是一塊綠色的石頭,誰知道那能練成銅呀!

  銅器可是黃色的,按照一般邏輯來說銅礦石難道不應該是黃色的嗎?

  只能說,知識真的能改變命運。

  綠寶石嶺的地名,可被叫了幾千年,就沒有一個草原人發現這筆巨大的財富。

  但對於入主中原的大清來說,只要證明草原上某個地方有巨大利益,只要利益足夠巨大,那哪怕就是打成屎也絕對不會讓。

  至少現在的大清不會讓,又不是王朝末期,怎麼打都打不贏的時候,到了那種時候,自然是不讓也得讓。

  不讓的話,就涉及到了另外一個問題。

  這麼大的事情,這麼大的利益,這領頭的必須要是宗室里懂軍事的人。

  上輩子胤禛出兵攻打準噶爾部,可能的確是受到了年羹堯的影響,覺得對方是一盤菜,也或許是為了爭一口氣,結果派了岳鍾琪和傅爾丹當大將軍,負責這次征戰。

  雖說軍中也的確有宗室隨軍,但卻不是領頭羊,都是些類似于吉祥物一般的存在。

  戰爭這事真不是隨便一個人指揮都能打贏的。

  岳鍾琪和傅爾丹的確有本事,康熙末年他們跟著恂郡王胤禎打贏了,後面跟著年羹堯也打贏了,看上去這兩人挺厲害的。

  可實際上,這兩人都是一個出色的將校,而非是一個出色的統帥,得有人在上面指揮兩人,同時也為兩人抗住來自朝堂和八旗的壓力,才能讓這兩人發揮出戰鬥力。

  上輩子胤禛敢這麼做,一方面是因為年羹堯,另外一方面是因為擊敗準噶爾部是大清的國策不假,但不擊敗對方,其實短期來看對大清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傷害,所以有試錯的空間。

  可多了兩座礦山那就不一樣了,宗室、八旗都不會允許胤禛這麼做,必須要求一擊致命,像先帝那樣拖拖拉拉打個三征都不行。

  多耽誤一天,就少開採多少礦呀,那可不是石頭,是錢!

  斷人錢財,可是如殺人父母!

  在這種情況下,在八爺黨已經煙消雲散,恂郡王胤禎已經向胤禛服軟的情況下,胤禛是有一定機率復起恂郡王胤禎的。

  整個宗室,目前為止,就只有恂郡王胤禎有統帥大軍的實績,項目也對口是西北戰事,而且還是打贏了的那種。

  不過這事蕙蘭是沒有半點把握,畢竟胤禛對恂郡王胤禎的態度誰都能看得出來,不加掩飾的不喜。

  但如果一旦成了,皇太后就會成為自己的助力,皇后之位,幾乎沒有任何阻攔了。

  可這事全憑胤禛的心思,根本就沒有什麼操作空間,連向皇太后和恂郡王胤禎透露一點,讓其配合都不行。

  在無法百分之一百確定胤禛心意之前,絕對不能和恂郡王胤禎沾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