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風太大了。」他搖起自己一側的車窗,狠狠擦了擦眼睛。

  進入山莊,兩人跳下車,李妤非立即收起適才的歡欣鼓舞。她很明白此行帶著任務,甚至為此依然穿了警服,儼然公事公辦的模樣。

  左漢撂下電話沒多久,一個留著披肩長發、及胸大鬍子的中年男人,便從前方一個爬滿牽牛花的石拱門笑盈盈地迎了出來。他穿著寬鬆的淺棕色亞麻布衣褲,腳踩一雙沾了些泥的黑布鞋,脖子上戴著油光鋥亮的一串大佛珠,兩手手腕也纏滿了各種奇形怪狀的菩提子串成的手串,乍一看,猶如爬滿蔬果亂藤的瓜架。

  「哎呀,左漢賢侄,你可算來啦,可讓我這陋院蓬蓽生輝吶!」「瓜架」渾身生機盎然,臉上春意鬧,寬鬆的袖口和褲腿伴著漸行漸快的小碎步迎風招展,一胳膊的菩提子早早懸在半空,等待與左漢的親切握手。

  左漢握住「瓜架」:「不敢不敢,楊老師,又來給您添亂啦。」

  李妤非正要對這倆人假模假樣的客套話失去耐心,左漢明察秋毫,自然過渡道:「介紹一下,這位是心元山莊莊主、我國著名人物畫家楊守和老師。」左漢把山莊放在前邊介紹,言下之意乃是這傢伙做生意比畫畫強。而加上一個「我國著名」,則讓這位出了前覃省沒人知道的大師頗為受用。他轉而對我國著名畫家道:「這位就是市局李警官。」

  著名畫家早就按捺不住蹦到嗓子眼兒的交際欲,想到自己能結識穿警服的,那兩粒黑幽幽的小眼睛霎時光彩熠熠:「哎呀,李警官,您可真是英姿颯爽,巾幗不讓鬚眉,讓我這陋院蓬蓽生輝啦!」

  李妤非疑心這位大師是否套用同一句式招待了八方賓朋,如果來一個就讓他的地盤生輝,這裡早該起火。可恨她並沒有左漢的演技和詞彙量,努力笑了半天只憋出一聲:「您好。」

  然而這聲「您好」在大師眼裡可謂意蘊無窮,既表達了對繼續溝通的默許,又體現了人民警察的莊嚴肅穆、不可侵犯。大師不敢造次,忙將二位小祖宗讓進莊園深處。

  即便對園林設計毫無研究之人,也會感受到莊園每個角落凝聚的匠心。左漢與楊守和本像獻寶似的一一介紹經過的地方,哪知李妤非居然一心想著破案,只求儘快開始工作。左漢暗暗欽佩,也讓楊守和免開尊口,只管帶路。繞了大概七八分鐘,三人進入一個「遊客免進」的所在,入門只見亭台水榭錯落有致,斑竹垂柳交映成趣,怪石堆疊,幽泉汩汩,花山翠海,蜂蝶不歇。

  見李妤非終於被震撼,左漢驕傲地道:「怎麼樣,我選的地方不錯吧?」

  「為什麼你做每件事的風格都如此浮誇!」李妤非愕然。

  左漢轉向楊守和,給他一個禮貌的微笑。楊守和很有眼力見兒,說句「二位請便」,扭頭就走,仿佛左漢和李妤非要在他的場子做什麼不可描述的事情。

  左漢解釋道:「目前我被趙抗美盯上了,必須低調和示弱。這種篩查工作並非一兩天可以完成,我不能再三天兩頭往警局跑。這個楊守和是我媽多年的好友,靠得住。對我們具體在做什麼,他也不會多問。」說罷,他引著李妤非穿花過柳,拾階而上,來到一座凌波而起的亭台。

  李妤非二話不說就放下背包,取出筆記本電腦和已經列印好的各類資料。這時她才注意到,亭心的方桌上居然已經擺好了茶具和茶葉。只見左漢輕車熟路地摸出一個插頭,俯身將它插入桌下的電源,桌上的水壺便咕嚕咕嚕燒起水來。這裡居然還隱藏著電源!

  「我來泡茶,你先整理一下資料,分門別類擺好。」左漢有條不紊地把鐵觀音倒進茶壺,「昨天金館長又催了催,雅昌、十竹齋的資料剛剛發來,榮寶齋僅有零星一些,二玄社是日本公司,我只有公開信息。」

  「好的。」李妤非沒想到左漢這麼快就進入狀態,自己也不甘示弱,打開電腦,按不同公司將資料分成數疊。

  「我們的重點,是篩查榮寶齋和十竹齋的人。雅昌和二玄社的稍微看看就行。」左漢瞥了李妤非面前的文件一眼,將後二者的資料全部放在自己一邊,打算快速篩完便罷。

  「為什麼?」

  「他們的工藝不同。榮寶齋和十竹齋,還有我們尚未收到資料的藝流,都主要採用木版水印技術。這種技術基於人工,也就是說,只要真正掌握了手藝,私人作坊也有可能做成。而雅昌和二玄社則是機器印刷,設備昂貴。如果官方有印刷記錄,那麼我們就可以查出複製品流向。可是一旦官方沒有印刷記錄,那私人則絕不可能印成。」

  「所以讓這兩家提供的,也是和設備相關的技術人員的名單,以及印刷品名錄?」

  「對的。另外,雖然二玄社前些年被雅昌收購了,但作為日本公司,其參與本案的可能性極低。從公開信息看,二玄社從未印刷過《漁莊秋霽圖》。」

  「還有個問題請教你一下,」李妤非身體前傾,認真道,「我昨晚查過,現在還有一種叫微噴的技術,據說市面上高品質的複製品幾乎都是用的微噴。為什麼你沒把這種技術作為排查對象?」

  「你這工作態度和能力,比劉依守他們強多了。」左漢眼眶微張,瞳孔中掠過一絲驚訝和讚賞,「你說得沒錯。但藝術品複製不是印刷這麼簡單,即便有了高清底片,調色環節依然極重要。日本的調圖師不僅專業,而且負責,作品還原度高。而國內的調圖師幾乎都是搞設計出身,並不真正懂國畫。他們大多一味追求清晰,喜歡增加對比度,這不是還原。傳世國畫、書法、善本,最珍貴的是灰色,是那種模稜兩可、中間地帶、無限的變化和可能性,而不是非黑即白的確定性。這些年國內微噴工藝做的複製品我都有在跟,我就沒見過一家達到省博《漁莊秋霽圖》贗品那種成色的。再加上同類廠商太多,查起來如大海撈針,不如不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