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盧克立馬開竅,急忙去對應這張畫的各個方位。

  左漢指著畫面下部的小山丘道:「左邊,即東邊這一團是青龍,這個不明顯,但上面為數不多的樹木,造型極像龍頭上的角,畢竟這是山水畫,人家不可能真給你畫出來一條龍。右邊,即西邊這一座山,頗似一頭伏臥的猛虎,但也不太明顯,只可意會。上邊,即南邊這組大山,從龍脈角度解釋為龍,但你看山頭深色的部分,其形象正如一隻展開羽翅的朱雀,而甩向左下角的龍脈,正是朱雀的長尾。在古代,朱雀與鳳凰頗有淵源,甚至有朱雀生鳳之說,所以朱雀的尾部也是長的。而這幅畫裡面最明顯的莫過於正下方,也就是北方的玄武之位。玄武是一種由龜和蛇組成的靈物,最原始的意義其實就是神龜。你睜大眼睛看看,這最底下的一組石頭,我給它加個眼睛就是一隻活生生的大烏龜啊!」

  盧克聽前兩個還覺得牽強,到朱雀部分,隱隱發現有些意思。而目光移到下方的玄武之位,他不得不承認,這裡真的很像一隻烏龜,不禁愕然。看來左漢說得沒錯,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名作確實暗藏玄機,絕不是山山水水的簡單堆砌。而「大畫師」,則是深諳此道之人。

  見盧克面露驚異之色,左漢洋洋得意:「接下來給盧隊長好好講講『大畫師』臨摹的這張《早春圖》。」

  語畢,不待左漢動手,滿臉興奮的盧克自覺把在一邊晾了許久的《早春圖》複製品拿到近前。

  「看這張,有什麼發現?」左漢再次不懷好意地問了相同的問題。

  盧克本來下意識地要重複剛才的評論,但猛地想起邊上這位老神棍的嘲諷,掙扎了半晌才擠出點兒牙膏:「非得說出什麼不同的話,這《早春圖》的筆法肯定比另一張,叫什麼來著?……」

  「《溪山行旅圖》。」

  「哦,肯定比那張要柔媚多了。那張一看就是北方的大山,很剛。而這《早春圖》就娘氣。」

  「說完了?」

  「完了。」

  「還是很膚淺,」左漢仿佛在教育一個前途一片黑暗的小學生,「而且你對《早春圖》的理解也不完全對。其實《早春圖》的線條雖然看上去彎,但每根都極有韌性,你看畫上的樹枝就知道了。舉個例子,一根鋼材,那種太硬的,其實容易折斷;而不易折斷的,都是韌性大的。在國畫中,真正高級的線條都有很強的韌性。」

  「你不是要給我說哲學嗎,怎麼講到這些技術層面的東西了?」

  「這也是哲學的一部分。中國畫的哲學體現在畫面構圖、造型、用筆、用墨、用色等各方面。」左漢拿起一支紅色馬克筆,打開筆蓋,「我還是挑最主要的說吧。」

  盧克讓開半個身位,等著左漢在這張《早春圖》複製品上張牙舞爪。然而左漢也沒著急畫什麼東西,而是自行退後一步,眯起眼睛,好看得宏觀一些。

  「郭熙是北宋的山水畫大家,他有一本畫語錄叫《林泉高致》,是繪畫理論中的經典。這個郭熙對時間特別敏感,也十分熱衷描繪不同時間的大自然,就像莫奈沉迷於對不同時間自然光線的研究和描摹一樣。」左漢將目光從畫面轉向盧克,「比如僅僅畫個《早春圖》,他就出過不少作品。這些作品對時間和狀態有著嚴格的區分,包括早春雲景、早春殘雪、早春雪霽、早春雨霽、早春寒雲、早春煙雨、早春晚景,等等。可以想見,這個郭熙對早春是有多喜愛,對不同時間大自然的微妙變化又有多麼精細的觀察。你看這畫面上的山只是山,水只是水,雲只是雲,但這幅描繪的,是早春雨霽,這裡面樹葉的多少、水量的多少、雲量的多少,都是按照春天下完雨後的狀態來畫的,其實非常科學,非常有講究。」

  盧克托著腮,將畫面與自己印象中的早春光景一一對照,不禁點頭。

  左漢假設他聽懂了,繼續道:「郭熙有一句名言:『春山如笑,夏山如滴,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就是說,春天的山應該是歡欣的,有生機的,萬物從冬眠中醒來,重新看到這個世界,理所當然是愉悅的。夏天的山,因為降水豐沛,植被枝繁葉茂,蒼翠欲滴。秋天的山,層林盡染,不同層次的紅色、黃色、綠色交織,如同世界換上美麗的妝容。冬天的山,一片蕭瑟,萬物停止瘋長,進入冬眠,整座山也如同沉沉睡去。這是一種將大自然擬人化的表述,蘊含了中國畫『天人合一』的哲學。」

  「有道理。」盧克說,「『大畫師』在《早春圖》血畫上的落款,並沒有模仿原畫中的落款,而是寫了『春山如笑』。這是否意味著,在《萬壑松風圖》上他打算寫『夏山如滴』?」

  「聰明。」左漢肯定道,「不過後來也有畫家提出『夏山如怒』,憤怒的怒,『大畫師』也有可能採用這個。夏天的草木生長是很瘋狂的,如同憤怒一樣,不難理解。」

  盧克點點頭,示意他繼續。

  「而且你看,郭熙這張的構圖尤為奇妙,像不像一個大寫的『笑』字?」

  盧克也後退一步,定睛一看,果然如此!真沒想到剛才看這些山峰平淡無奇,原來哪座放在哪個位置,都是被經營好的,不由讚嘆。

  盧克的表情讓左漢稱心如意,於是他繼續給盧隊長打開新世界的大門:「其實剛才說的並不是這幅畫最大的伏筆。《早春圖》的第一要旨是體現龍脈。清代畫家王原祁在《雨窗漫筆》中說:『畫中龍脈,開合起伏,古法兼備,未經標出。』他認為山水畫的氣勢和結構,比筆墨重要。山有主峰、支脈,它們構成的起伏之勢猶如蟠曲神遊的巨龍。山脊綿延相連,氣就貫通起來。山的走勢要有來去,有照應,有關聯,既錯綜變化,又和諧統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