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羅伯特考慮一會:「這種事我還是得和伊莎商量。」

  梁襲疑問:「早上伊莎沒上班嗎?」

  羅伯特道:「總監請喝茶,就裁撤業務和人員問題進行交流。刀鋒是總監在任期間最大的工程,他真心希望刀鋒能永駐倫敦。很多人,包括我認為英國將國內安全權完全下放給警察的行為並不恰當,因聖旗誕生了刀鋒,沒人想到聖旗雷聲大雨點小,沒有造成多少實質破壞就土崩瓦解,刀鋒的境地就略顯尷尬。最糟糕是反恐辦公室的表現實在太耀眼。」

  大家都知道反恐辦公室並非通過系統化而耀眼,而是具備一定的偶然性,未來說不定哪天反恐辦公室就會熄火。反恐辦公室是去撞事件,而不是去防襲擊,短板非常明顯。但是所有人都無法忽視反恐辦公室的功績。對比之下刀鋒的投入和產出就遜色的多。

  反恐辦公室探員多是大老粗,絲毫不懂謙虛美德,在警察廳都是橫著走,語氣囂張跋扈,餐廳中說話聲音最大也是他們。不少人雖有意見,但也只能背地嚼舌頭,這種情況讓更多人對刀鋒恨鐵不成鋼。

  刀鋒有工作量為什麼沒有功績?除了運氣之外,還有工作內容問題。以他們的釣魚主題為例,他們會建立一個比較隱蔽的網站宣揚仇美反英,號召大家團結起來,然後就等著大聰明們上鉤。這些人就會被列入危險名單中。網站在時機成熟後開始請他們幫忙,派發幾個小任務,有些網民純粹是拿了鍵盤吶喊,不會真的想犯罪,這部分人叫的再凶也不會咬人。有些人則不然,這部分人就是刀鋒要關注和處理的人。

  但是釣魚是違法的,不可能把例子拿出來宣揚,雖然刀鋒做了很多防範於未然之事,但是功績是一點都看不到。如同一個段子所說,甲村村長日常注重防汛,洪水來臨時,因為日常準備妥當,甲村沒有遭受任何損失。乙村村長相反,洪水來臨時,村長奮戰在第一線,率領村民積極抗洪,直至累倒在堤岸上。甲村村長是不會被表揚的,大家會覺得他碌碌無為。乙村村長則相反,他會成為英雄。人們的想法就是這麼怪異。

  刀鋒註定默默無聞,加之近期沒有任何恐襲警報,刀鋒也沒有出彩的機會。這也歸功於反恐辦公室,其兇殘無比的作風被網民們肆意誇大,更被某些網紅利用編造各種小故事。恐份也有腦子,既然南約有那麼多國家,何必和養有比特犬的英國過不去呢?

  ……

  第二天錘石接到了一份官方訂單,這把他整不會。一來官方應該要經過中間人聯繫自己,比如梁襲,波比等人,怎麼能以刀鋒名義臨時僱傭自己呢?自己可是罪犯,雖然沒有被通緝,雖然沒有抓捕,雖然沒有被懷疑,咦?那不就是普通人嗎?其次這個錢會不會太少了?一萬英鎊這個價格不是一般的低。羅伯特則分析,梁襲每小時80英鎊,120多個小時才能賺一萬英鎊,羅伯特認為以錘石的能力不出兩天就能做好計劃。羅伯特最後補充一句,我們給你的錢比給梁襲的錢多。

  這句話讓錘石有些動心,最近太閒了,合作方是官方,錢好拿不說,危險係數也小。刀鋒畢竟不是梁襲,沒那麼不要臉,一邊雇自己做計劃,一邊想辦法坑害自己。再說黑色業務基本停滯,發展白色業務迫在眉睫。

  錘石不能就這麼答應,他需要台階。羅伯特似乎完全洞察了他的心思,述說了聖旗的事,貝當的事。這次不僅要確證貝當是二公主的事實,還要挖出穿著執法制服的不法之徒。

  最終錘石答應了下來,於是貝當多了一個孩子,孩子目前在萊文家寄養,整件事只有刀鋒不超過五人知曉,接下來就等著獨眼上鉤。一邊讓獨眼胡搞瞎搞,一邊抓獨眼現行,順便再淨化一次刀鋒。

  整件事梁襲只參與了怎麼用最少金錢說服錘石這個環節,以後的事是刀鋒和錘石的事,他也慫恿羅伯特不要放過機會,趁機乾死錘石。羅伯特反問,即使抓到錘石,用什麼罪名起訴他?幫助刀鋒抓壞人罪?

  算了,要滅孤老會還得自己來,等血月邀請開始,自己大殺四方,收集情報挑撥離間,讓深海惡魔與孤老會廝殺去。

  ……

  梁襲在忙碌了一陣後,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上班,喝茶,看書,下班,接女友,騙女友回家……每周和波比打球,偶爾被羅密歐拉去出謀殺現場。平淡的過了一個月時間,里斯通找上門。

  戰神公司因為內部理念不和,矛盾非常多,作為統帥者,里斯通的父親力壓一方,堅持戰神公司是傭兵的養老地,不是私人武裝承包企業,如果任何人有這樣的想法,可以主動退出公司。就在前幾天,公司安排在冊員工進行每年一度的體檢。

  為公司體檢是瑞典文思健康醫院,他們主要業務為公司企業員工進行團體性的體檢。這家醫院的體檢有個特點,他們有一項非常出色業務:精準腫瘤標記參數。標記參數指的是血液中某幾項和腫瘤有關參數。現在大多數醫院能從數據異常中發現腫瘤,但不能從數據正常中排除腫瘤。

  文思醫院體檢一共做兩次,第一次採血在一個月前,第二次採血在一個月後,經過對比他們能比較準確判斷體檢者身體情況,從而再決定是否進一步進行針對性的住院全身檢查。根據文思醫院的數據,他們通知進行全身檢查的人,有50%的人患有腫瘤疾病。他們未通知住院檢查,一年內被檢查出腫瘤疾病的人數比例不足1%,八年來才出現一例漏檢。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