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位同窗,我們現在討論的事情,是大明究竟要不要變的問題,像你這般上綱上線,難道就是討論的態度嗎?」

  「沒錯,我們從來都沒有否定過去,大明能問鼎神州兩百餘載,是有相應的道理的,可是我們不能一直去懷念過去,而忽略我們所處的時期,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時期。」

  大批國子監貢生齊聚,分為兩個陣營,就當前朝堂上出現的改變,而站在各自力挺的思想上進行辯駁。

  「年輕真的挺好啊。」

  換了一身便裝的崇禎皇帝,在見到眼前這一幕,露出淡淡的笑意,「看著眼前這些國子監學生,朕的心裡很是欣慰。

  他們是大明今後的財富,大明能有怎樣的改變,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看他們對待這個新時期,有著怎樣深的理解了。」

  伴駕出訪的袁可立、孫承宗、徐光啟等一眾老臣,看到眼前這一幕幕,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隨著崇禎皇帝在朝推行一項項新政,這也使得大明上下有著很多變化,像這等思想碰撞就更為常見了。

  「陛下,讓國子監的學生,去評議朝政真的好嗎?」

  徐光啟有些躊躇,看向崇禎皇帝說道:「既然他們在國子監進修,就應該多修習既定的課業,倘若這般捨本逐末的討論國事,卻忘記本該堅守的事情,那對於國朝而言,並不算是真正的好事。」

  「徐元輔,你說的這些話,老夫是不能認可的。」

  袁可立的背有些佝僂,看著積極辯論的人群,「能進國子監的學生,不管是選擇進修哪一層面,都是我大明的精英群體。

  評論國事,是他們必須要經歷的神情,畢竟惟有這樣,才能在思想上產生碰撞,這也是陛下所一直在強調的事情。

  就像數學、物理、化學等新興學科,如果說放在過去的大明,你覺得能夠出現嗎?

  其實評論國事,不過就是一個表象,最重要的是思想上的碰撞,這對於我大明而言是很重要的。」

  聽到二人的對話,崇禎皇帝並沒有多說其他。

  說起來,江南鎮壓平叛一事,就算是到現在還沒有結束,可是對大明產生的影響,卻已經有很多了。

  時至今日,僅在國子監這邊的生員規模就突破了數萬眾,這還是有一批批通過國考,被授予內務府職官的群體,到現在所維繫的群體。

  江南諸省的舊秩序,被崇禎皇帝一系列組合拳打出來,算是徹徹底底的割裂開,讓某些既得利益群體,算是遭受到沉重的打擊。

  不可否認的一點,江南諸省的文教之風遠超北方諸省,教育沉澱,這不是短期內就能積攢起來的。

  想要給大明的新思想,擴大相應的規模,崇禎皇帝必須要籠絡江南的學子,叫他們離開江南那等地方,到大明正在新興的地方經受洗滌。

  「評論國事這等現象,就算國朝明文規定不允許,可是卻堵不住悠悠眾口。」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看向徐光啟他們。

  「既然存在這樣的現實,那索性就叫他們在有組織的範疇內,各抒己見,對國朝的一些政策,進行著相應的辯論。

  這在朕看來是好事。

  有句話怎樣說的,堵不如疏。

  既然存在這種現象,國朝就應該正確看待,而不是一味地去打壓,倘若是那樣的話,國朝推動的維新變法意義何在?」

  在崇禎皇帝的眼裡,國子監的這些學子,通過一些辯論去堅持自己所想,這是一個好的現象。

  當前大明的主旋律,就是高舉維新變法的大旗,去不斷的革除掉一項項弊政和毒瘤。

  對待那些堅持舊觀念的群體,註定是沒有好的前途的。

  但是對待那些願意接受新觀念的群體,卻能夠在這一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思想層次,從而到地方去接受磨礪,繼而納歸到人才梯隊之中。

  「陛下在北方諸省籌建新學,就是想增強這種思想碰撞嗎?」

  一直沉默的孫承宗,此時看向崇禎皇帝,「倘若是這樣的話,那今後國朝要舉辦的科舉制度,是否也要進行相應的改變?」

  「朕就是這樣想的。」

  崇禎皇帝微微點頭道:「科舉制度必然是要改變的,一味地用八股取士這種形式,去遴選所謂的人才,終究是太過膚淺了。

  既然大明在經歷一個新的時期,那麼方方面面都要經歷改變才行。

  讓更多的人,能讀得起書,這是朕要一直做的事情。

  教育不該成為某些群體的專享,這是對更多的人不公平,畢竟大明需要的人才,不應該局限於一個小範疇。

  至於說科舉制度該怎樣改變,這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去論證,改革,不是一棒子打死,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剔除到不好的東西。」

  科舉制度對神州產生的影響很大,畢竟傳承了周期實在是太長了,倘若崇禎皇帝敢下旨廢除掉科舉制,那必然會產生割裂。

  不說別的,單單是現有讀書人這一群體,甚至不少的官員,都會和大明離心離德的。

  畢竟他們能夠向上晉升的渠道,就只有這個科舉,何況這個科舉,所產生的影響,遠超尋常人的想像。

  崇禎皇帝比誰都要清楚,科舉這件事情改革起來,會經歷怎樣的困難,不過就算是再難,也要把科舉深化改革下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