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發展是需要周期性的。

  倘若連最基礎的路都沒有走穩,就想著怎樣快步前行,甚至是奔跑的話,那遲早是要跌大跟頭的。

  不過收編李自成所部,崇禎皇帝卻沒有想過此事,甚至包括建虜八旗在內,崇禎皇帝都沒有想徹底剿滅。

  為什麼?

  拿他們當先驅啊!

  將李自成所部和後黃台吉時期的建虜八旗,都緊密捆綁在大明這架戰車上,讓他們通過戰爭探索,不斷橫掃草原各部,拿著戰場上的繳獲,和大明展開軍火貿易,從而鞭策著他們一路向西探索!

  大明對外擴張的路線,一個是走陸路,一個是走海路,通過驅使不同的群體,來幫著大明促成原始積累,逐步發展本土工業化,只要蒸汽機後續能順利研製出來,鋪設大批的鐵路幹線,那這盤棋才算真的盤活了。

  當然像這樣宏偉的戰略構想,是需要數十年的籌謀和沉澱,每一步路都不能走錯,才有可能實現的,這些構想崇禎皇帝現在不會提及。

  黃立極、傅宗龍、楊文岳、丁啟睿,楊嗣昌等軍機大臣,就崇禎皇帝所提到的這些,都發表了各自的意見。

  讓崇禎皇帝覺得欣慰的,是軍機處上下對整頓遼地諸軍,進行他所構想的遼地軍改,是沒有異議的,是支持的。

  畢竟遼東局勢的逆轉,從過去那種被動境遇,到現在形成主動趨勢,是崇禎皇帝提出泛遼東戰略後,才逐步的改變的。

  這也使得王在晉、黃立極他們,是不會在這件事情上,公然去和天子唱反調的,這對他們而言沒任何好處。

  崇禎皇帝收斂心神,環視殿內群臣,「鑑於遼東的特殊局面,朕打算在遼東暫定3個軍,分別是武烈軍、鎮遼軍,新增一部為平虜軍,所授職官為總兵官。

  各軍下設3個鎮,所授職官為副總兵官,各鎮轄12000餘眾。

  各鎮下設2個協,所授職官為參將,各協轄6000餘眾。

  各協下設2個標,所授職官為游擊將軍,各標轄3000餘眾。

  各標下設3個營,所授職官為千總,各營轄1000餘眾。

  朕言明的這些建制,僅僅是常設的基礎建制,牽扯到參謀、軍醫、斥候、後勤等各類特殊兵種,都會有著相應的增幅。

  軍機處所要做的事情,即參考朕所擬定的那些章程,儘快完善這些軍隊建制,並趕赴至遼地,會同遼東督師府一起,將各軍整頓做好。」

  殿內安靜極了。

  王在晉、黃立極、傅宗龍、楊文岳、丁啟睿、楊嗣昌他們,知曉崇禎皇帝想要通過整頓遼地各軍,繼而讓朝廷增強在遼地的掌控,可是言明的這些整頓措施,卻區別於大明現有的軍制。

  這哪裡是簡單的整頓遼地各軍啊。

  倘若遼東整頓各軍諸事,能夠順利的推進下去,只怕在今後一個時期,會在大明各地逐步推行此軍制。

  一個軍下轄三個鎮,這個規模都達到近四萬眾,今後能授總兵官的武將,那絕對是天子信賴和倚重的大明棟樑。

  對崇禎皇帝而言,有些事情該做還是要做的,倘若什麼都要瞻前顧後,乾脆什麼事情都別做了。

  先前崇禎皇帝想參考後世的常見軍制,明確軍師旅團營這套軍隊建制,可通過他的了解和思索,這並不適合現階段的大明。

  反倒是軍鎮協標營這套軍隊建制,更適合於初期階段的全面整改,這一套軍隊建制的規模更多些,且能夠有效籌設參謀體系,充當過去那套太監監軍的角色,最大限度避免擁兵自重的威脅。

  「王卿,等到軍機處明確此事後,你奉旨趕赴遼前一趟。」崇禎皇帝收斂心神,看向王在晉說道:「與遼東督師府一起,儘快明確各部整頓事宜,確保朕所明確的諸事,能有效落實下來。」

  「臣遵旨。」

  王在晉神情複雜,上前作揖道。

  天子讓他前去遼地,除負責與遼東督師府一起整頓遼東各軍外,恐也跟擢授那批遼將有關,天子想要的是讓遼地在安穩局勢下,將所謀的諸事穩妥的落實下來,期間絕不能出現任何差池。

  第十八章 風起青海

  整體局勢的平穩和有序,一直都是崇禎皇帝在追求的,因為只有平穩,那才能穩住腳步的解決問題。

  過去的大明上下,從萬曆朝,經泰昌朝,到天啟朝,受一個建虜叛亂的影響,使得朝堂的注意,多數都集中在遼東那邊。

  數不清的軍隊、糧餉、軍械、火器、火炮等等,是源源不斷的朝向遼東傾斜,特別是出現一些區域動盪時,就會形成一個小高潮。

  面對這種特殊的形勢,也使得那時逐步失控的黨爭,很多參與鬥爭博弈的群體,諸如東林黨、齊楚浙黨等派,都想通過遼東平叛,繼而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

  尤其是以東林黨表現最為突出。

  楚黨出身的熊廷弼,就是其中的政治犧牲品!

  這也導致遼東陷入畸形的境遇,而遼東將門就是催生的畸形產物。

  崇禎皇帝恰恰是總結了這些經驗教訓,所以一直在致力於整體局勢的平穩,同時收控區域動亂的烈度。

  整體平穩要有。

  區域動亂要有。

  前者是想讓大明做出改變,後者是鞭策促成前者改變,都言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然同樣的道理,戰爭也能影響政治的走向。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