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孫承宗緩步向前走著,巡視著廣寧城防,神情感慨道:「從薩爾滸之戰慘敗算起,我大明在遼地的跟腳,就一步步被猖獗的建虜所摧殘著,從撫順關的淪陷,到瀋陽、遼陽等地的淪陷,再到遼南的淪陷……

  在此期間,我大明和兇殘的建虜八旗對戰,不知戰死多少文武,戰死多少精銳,被屠戮多少遼民,使得大明在遼地的跟腳,一直處在動亂難安的境遇下。

  特別是遼西諸衛的淪陷,廣寧鎮被建虜奪取後,本督向熹宗皇帝請命出鎮遼地,那時候的局面已經非常危險了。」

  「督師這一路走來,也不容易啊。」

  隨行的茅元儀看向蒼老不少的孫承宗,感慨道:「那時候的遼前局勢,絕對是最兇險的時候,咄咄逼人的建虜八旗,想趁著奪取遼西之威,繼而威脅到山海關重鎮。

  倘若山海關這等重鎮,一旦被建虜八旗所攻陷的話,努爾哈赤所領的建虜八旗,就能憑藉此雄關,徹底堵上關外通道,同時對我大明京畿一帶,常形成襲擾威脅之勢。」

  「是啊。」

  孫承宗點頭道:「在遼地丟掉這般多的疆域,折損那般多的精銳,談奴色變之風,可謂在遼前盛行。

  可確保山海關要鎮的安穩,僅靠山海關一地是遠遠不夠的,那必須要有足夠多的穩固防線,來節節阻擊建虜八旗的兇悍攻勢才行。

  所以本督在出鎮遼前以來,就不止一次的向熹宗皇帝上奏,請朝廷調撥糧餉,能夠在遼前一帶修築堅城,籌建車營建制,繼而抵禦住建虜八旗的猛攻。」

  茅元儀眉頭微蹙道:「在督師提出這一構想,並逐步的實施下來時,很多人對此有著很多詬病,覺得此舉是耗費錢糧的無用功,可是下官卻不那般看。

  我大明所積攢的那些精銳之師,多數都戰死在過往的戰爭中,甚至還有不少背叛大明的逆臣賊子……」

  「止生,其實那些人說的沒錯。」

  孫承宗擺手打斷道:「倘若是在先前的話,本督並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什麼,可是現在本督卻發覺自己錯了。

  過去國朝針對於遼地所生動亂,錯誤預判了建虜八旗的實力,讓所擁有的優勢,都在錯誤預判下逐步耗損掉。

  本督於天啟朝出鎮遼前以來,明確的步步為營之策,其實也錯了,甚至還影響到很多人的決策。

  為了堅守遼東的安穩,而守遼東,那永遠都不可能確保遼東安穩,這一點袁崇煥當初就瞧出來了。

  可惜此人太過剛愎自用,明明所做的種種部署,都是圍繞著進取而展開,可是很多根本性問題卻沒有解決,甚至還……」

  說著,孫承宗停了下來,有些話不能講出來,唯有心中明白即可,袁崇煥的死其實是一種必然。

  不否認袁崇煥的確是有才的,哪怕是殺東江軍主帥毛文龍,站在遼東督師的角度,也是一種正確選擇。

  可是看待問題的,並非是自有一個角度。

  遼地所產生的動亂和風波,使得所存在的角度太多了,大明天子,遼東將門,遼東督師,建虜八旗,東江軍,文官群體……

  在眾多的角度之下,對大明皇帝而言,那般多的資源傾斜給你,絕對的信任賜予你,最後許諾的成績卻沒能達成,反而讓大明蒙受更多損失,期間還有著不少匪夷所思的怪異舉止,出於對王朝統治的安穩,袁崇煥這位大明臣子,被打上可能叛變的標籤,特別是挑釁皇權的行為,那就算是沒有建虜八旗的離間,袁崇煥也是非死不可。

  誰對?

  誰錯?

  恐沒有誰能真正講清楚,這就是歷史遺留的問題,所造成的這些情況罷了。

  「萬幸,真的是萬幸啊。」

  孫承宗雙眼微眯,輕拍著女牆,神情感慨道:「天佑大明啊,陛下英明神武,提出的泛遼東戰略,逐步扭轉這一被動局面,讓我大明能離開先前的泥潭,不再陷入到建虜八旗的節奏下。

  從擢授劉興祚出任東江鎮總兵官以來,我大明才算在遼地這個地界,真正意義上在對戰建虜這一戰略層面上,開始逐步實現以己之長、攻敵之短的優勢。

  這才讓過去所生的弊政和隱患,被一個個精準剷除掉,並且在逐步擴大這種優勢,讓我們大明在遼地開始站穩腳跟。」

  「督師今日有這般多的感慨,是因為撤衛設府一事,徹底落實下來嗎?」見孫承宗這般感慨,茅元儀面露疑惑道。

  「不錯!」

  孫承宗重重的點頭道:「事實證明正在逐步崩壞的衛所制,已不適合在遼東這個地界存在了,畢竟單一的權力構架,不能滿足於很多現實的需求。

  陛下的決斷是英明的。

  倘若先前遼西被收復回來時,沒有陛下乾綱獨斷所下密詔,命我等尋找合適契機,逐步實現撤衛設府,那就絕不會有今日的遼西。

  建虜八旗先丟遼西,再丟遼南,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就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在對戰建虜這場戰役下,我大明肯定能取得最終勝利。」

  讓遼東督師孫承宗這般激動、這般高興的原因,在於大明所實控的遼地疆域,已實現全面的撤衛設府,一批從各地賑災行署所遴選的才俊,被安排到所設府縣治下任職,就當前所取得的成就,已讓遼東督師府可以實現部分自給自足,而無需什麼事情,都需朝廷調撥糧餉才能解決,這對今後平叛建虜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