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如果這批贓銀,沒有叫那批貪官污吏私藏,而是讓朝廷正常收取,那先前何須因國庫空虛,而向大明百姓攤派遼餉。」

  殿內安靜極了。

  韓爌、溫體仁、畢自嚴、徐光啟、周延儒他們,流露出各異的神情,特別是被點名的周延儒,心裡難掩的激動。

  看來先前他所做的諸事,天子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能得天子這般看重,那他日後想更進一步並非難事。

  「畢卿,朕想問問你,從天啟元年到崇禎三年,在這十年間,國朝因各地賑災,攏共支出多少糧餉?」

  看著群臣的反應,崇禎皇帝的目光,定格在畢自嚴身上,「在這些受國朝調撥糧餉的災情中,又有多少雖全力賑災又鬧出民亂的?

  從萬曆朝後期開始,大明各地所遇災情可謂累年增多,這並非是一件小事情,倘若不重視起來,那大明社稷絕無安定可言。」

  在崇禎皇帝逐步掌控住局勢,實控住諸多軍權,圍繞朝堂的改變,也在悄然間推行了,他要逐步強勢起來。

  大明,需要強權皇帝。

  「啟稟陛下。」

  畢自嚴神情嚴肅,上前作揖道:「據臣粗略估算,僅國朝所撥賑災糧餉,在過去的十年間,就不少於1700萬兩,甚至要比之更高。

  想查明具體的數額,還需調取相應案牘,進行實際彙算才行。

  且在過去十年間,國朝干預下的賑災,鬧出大小民亂諸事,不少於50起,涉及大明治下很多地域。」

  面對天子的詢問,畢自嚴唯有按實際稟明,而韓爌、溫體仁、徐光啟這些閣臣廷臣,對天子所詢問的這些,無不是生出各異的想法。

  他們都不清楚當今天子,召見內閣、都察院、廉政公署、六部等有司,在乾清宮接受召對,究竟是為了何事。

  畢竟召對的核心思想,並沒有講明。

  然直覺告訴他們,事情絕對不簡單。

  「小2000萬兩的賑災糧餉,在過去的十年間,被國朝調撥到各處賑災。」

  崇禎皇帝神情嚴肅,環視殿內群臣,擲地有聲道:「且縱使在國朝的干預下,還不能確保受災情的影響,而生出民亂。

  可兩地從特設賑災行署截止到現在,過去快一年的時間,諸卿可知,他們用了多少賑災糧餉嗎?

  150萬兩!!!

  由此可見,在過去這十年間,有多少官員上下其手,行貪贓枉法、中飽私囊諸事。

  此前北直隸和山東兩地出現災情,朕命盧象升、袁可立先後籌建地方賑災行署,他們所面臨的災情,同樣是很嚴重的。」

  自崇禎皇帝在朝先後特設軍機處、賑災公署、理藩院等衙署以來,可謂在朝引起不少的反對和爭議,縱使是到現在也是這般,對待這些情況,崇禎皇帝所採取的態度,很明確,也很簡單。

  置之不理。

  將一批務實肯乾的大臣,安排到合適的位置上,叫他們發揮出應有的成效,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如果他這位大明天子,不能在後面替他們撐腰,叫他們承受各種刁難和打壓,那誰還會為他做事?

  「陛下,臣請求以都察院為首,對歷年來的火耗、賑災等諸事,在各地展開相應審查。」

  溫體仁聽聞此言,便知天子是何意,在看了眼周延儒後,當即上前作揖道:「如果說這些事情,不能徹查清楚的話,那朝廷不知在看不見的地方,有多少本該收歸國庫的糧餉,包括該落實的糧餉,被一批貪官污吏貪墨。」

  「臣附議!」

  「臣附議!」

  周延儒、畢自嚴、徐光啟等人,紛紛上前表明態度,只是他們附議溫體仁,心中所想卻不一樣。

  像周延儒是純粹為了仕途。

  而畢自嚴、徐光啟就純粹很多。

  「陛下,此事應當從長計議。」

  韓爌臉色微變,上前作揖道:「如果朝廷抽調都察院等有司大臣,到大明各地展開相應的審查,恐對地方安定造成影響。

  現在遼東局勢初穩,陝西叛亂初定,倘若地方上再出現什麼風波,朝廷好不容易才穩定的局勢,只怕又將會亂起來,這於朝於民而言都非好事。」

  見韓爌這般,崇禎皇帝神情冷然道:「那依著韓卿之言,面對這些苛政爛帳,朝廷就算是知曉,也只能隱忍不發嗎?」

  韓爌所提出的反對,並非是反對審查,而是反對大規模進行,畢竟大明官場是怎樣的情況,他這位內閣首輔太清楚了,一旦真這樣做的話,那必然會生出很多亂子,大明官場經不起深查。

  第三百零二章 召對閣臣(2)

  「啟稟陛下,從都察院所提吏治新規,到陛下特設廉政公署,除直隸和山西兩地,還沒在其他地方,有效進行過相應的審查。」

  看著神情複雜的韓爌,徐光啟上前作揖道:「固然說朝廷有京察大計,以考核在京官員和地方官員,然很多事情並非一個京察大計,就能輕易決斷的。

  臣以為陛下所提審查地方火耗、歷年賑災,有利於國朝對各地情況,有著更為直觀的了解和掌控。

  就以臣所領倉場事而言,戶部所收各項奏疏和案牘極好,可謂一點問題都沒有,然實查京倉和通州倉時,卻出現各種虧空,甚至有重複入帳的問題。」

  「徐閣老,調查在京衙署,和審查地方是不一樣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