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朕覺得,畢卿先前所擬定的賦役調整,要逐步落實下去了,不要遇到事情,就拆東牆補西牆。」

  說著,也不管眾人怎樣想,崇禎皇帝一甩袍袖,便朝殿外走去。

  「恭送陛下!」

  沒理會身後響起的聲音,崇禎皇帝此時的思緒,卻飄到安置裁撤京營兵卒上,雖說這些傢伙不合格,但若是不能叫他們妥善安排,那京畿一帶必然會生亂子。

  「王伴伴,內廠這邊,是否做好接收那批裁撤京營將士的準備?」崇禎皇帝快步向前走著,對隨行的王承恩說道。

  「這些人必須都妥善安排好,包括他們的家眷,不能出現任何岔子,不然朝中有些人啊,又該以此說事了。」

  「啟稟皇爺,都已經準備好了。」

  王承恩邊走邊說道:「在京城有住處的,就近安排到所開諸廠中,相應待遇跟原有人群一樣。

  至於沒有住處的,則分流安排到北直隸各處皇莊,內廠這邊,會進行嚴格的管理,確保這批人,不會生出任何亂子。」

  「嗯。」

  崇禎皇帝點頭應道:「這是朕給他們最後的恩賜,倘若連力氣都不想掏,就想著混吃等死的話,那就全殺了!

  若是在此期間,有人敢挑唆鬧事的,就以殺震懾。

  當初平白拿著朝廷的糧餉,卻什麼都幹不了,那樣的好日子沒有了。」

  「奴婢遵旨。」

  王承恩當即作揖道。

  近些時日,受崇禎皇帝的影響,整個朝堂的氣氛,變得壓抑起來,很多大臣,甚至都有些不適應,這種較為高效的態勢。

  不過在崇禎皇帝的眼裡,朝中的那幫文官群體,一個個這般挖空心思的算計,純粹是做的事情太少所致,不然也不會這般折騰事,既然是這般,那就給他們增擔子,不能幹事的,就趁早滾蛋。

  第二百一十三章 遼地終見曙光

  「稚繩公,遼東有您坐鎮,真乃我大明之福啊。」

  走在這錦州城牆上,李邦華神情感慨,對陪行的孫承宗,說道:「和先前的緊張局勢相比,這遼前的改變太大了。

  特別是過了山海關,這一路所途徑的諸多衛所,和先前相比,非但各處秩序穩定了,甚至還開墾不少土地。

  從遼左、遼南、遼西等地,被這勢起的建虜竊據後,國朝在遼前的各項開支,一直都居高不下。

  本輔聽說稚繩公,在錦州、寧遠等沿海地帶,開闢不少督師府直轄的曬鹽場,難怪在這半年多,涉及遼前所撥糧餉減少近三成。」

  「李樞輔謬讚了。」

  孫承宗笑著擺手道:「其實你所說的這些,並非是老夫所想的,皆是陛下此前所下達的旨意。

  一直以來因遼地所生戰事,占據國朝太多的國庫份額,在很多人的心裡,都想著這是為國朝平叛,所以這遼前的一應開支,就應該單靠朝廷解決。

  甚至在此之前,本督初次坐鎮遼東時,雖說嘴上沒有說過,不過這實際行動卻也是這般的。

  現在想想啊,當初是錯的何其離譜啊。

  李樞輔所說的那些,僅僅只是其中的一些變動,像在寧遠衛治下,歸督師府直轄的,還有造船廠,海捕廠,鐵廠,火藥廠等。

  雖說不能幫助朝廷,解決所有的糧餉開支,但至少等他們都運轉起來,能減輕至少一半的開支。」

  「這……」

  李邦華聽聞此言,臉色微變,像這些情況他還真不知道,甚至軍機處那邊,都沒有收到相應的奏疏。

  「這些都是根據天子所下密旨籌建的。」

  可能是瞧出李邦華的疑慮,孫承宗微笑著說道:「為了貫徹天子的密旨,老夫可謂將遼前諸多衛所,所轄的一應匠戶,全都給收攏到寧遠衛去了。

  甚至為管理好這些官辦諸廠,這遼前治下的一眾生員,也都被老夫聚攏起來,協助督師府做事。

  不過這些事情,老夫希望李樞輔知情就行,等離遼返京時,不要談及這些,不然會引起一些人的猜忌。」

  「明白。」

  李邦華想了想,點頭道:「朝中的一些大臣,對待這樣的事情,並不是特別感興趣,甚至心中是厭惡的。

  覺得是奇巧淫技。

  可在本輔看來啊,能幫助國朝分憂,幫助陛下分憂,那才是正道啊,就像這次抽調遼兵赴陝平叛。」

  「在這件事情上,陛下是英明的。」

  孫承宗忍著心頭喜悅,對李邦華正色道:「由督師府這邊,所簽發的一應調令,皆已準備妥當。

  等李樞輔決定歸京後,相應抽調的那些遼將,包括他們所轄隊伍,都將由李樞輔一支支去徵調。

  若是誰敢不服從調令,那就是背叛大明,對待那樣的事情,督師府的態度是堅決而明確的!」

  「如此甚好。」

  李邦華停下腳步,看向孫承宗說道:「若是這般的話,那本輔打算明日就啟程,具體所明的那批援陝兵馬,就由本輔來具體負責。

  不過稚繩公,遼前所轄的關寧鐵騎,除了那幾千夷丁,余者全部調往關內平叛,這是否會影響到……」

  「不會影響到遼前的整體局勢。」

  孫承宗擺手道:「現階段遼前的總體方針,依舊是以固守前線為主,有那幾千夷丁作為機動,足以。

  相較於建虜反叛,這山陝的流賊反叛,雖說規模更大,不過他們卻沒有根基,所以平定的難度更小。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