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不叫大明的黨爭風氣,延展到武備院這邊,一直是崇禎皇帝在做的,從事特殊領域的人才,就該好好的鑽研才是,至於別的不要考慮。

  第一百八十一章 產業

  大明想要擺脫現有的困境,特別是崇禎朝時期的大明,除了圍繞穩定大勢,而展開的一系列謀劃,就必須不斷提升生產力。

  有了生產力提升,才能推動改變。

  有了改變的跡象,才能擴大開海。

  有了開海的增持,才能帶動海貿。

  有了海貿的加持,才能盤活經濟……

  這就像是在一座危樓之中,搭建一套全新的鋼結構,叫支撐點變得牢靠,同時增強承載力,並在逐步搭建的過程,去掉那些舊樑柱。

  或許最開始的時候,這個過程會比較緩慢,但是摸清楚情況以後,幹事的人手增多,那速度和效率就會加快。

  「皇爺,從您擺駕西山回宮,這臉上笑容就沒有消減過。」王承恩手捧茶盞,走到崇禎皇帝跟前,笑著說道。

  「奴婢很久沒見過您這般高興,雖說奴婢不清楚燧發火銃,究竟是何等的厲害,但奴婢相信,等這批火銃分發下去,定能叫那些叛亂被鎮壓下來。」

  「哪兒有那麼容易啊。」

  崇禎皇帝接過茶盞,微笑著說道:「這只是一個開始,畢卿他們所造的燧發火銃,和朕預想的後膛燧發槍,還有著較大的差距。

  不過嘛。

  有了這個開始,才能見到新的希望,畢竟這代表著武備院,具備自主研發的能力,剩下的就交給時間吧。

  初代燧發火銃,所量產的那一批次,能列裝到勇衛營、東江軍等部,能有限的提升一些戰力。」

  叫崇禎皇帝心裡覺得高興的,是自己這條路走對了,讓大明本土派的人才,和歐羅巴各國的傳教士,聚攏在一起相互碰撞,相互探討,可以叫大明在諸多的領域,都能取得相應的進展和收穫。

  「皇爺,雖說武備院的進展不錯,不過耗費的銀子亦不少。」

  王承恩想了想,作揖道:「奴婢沒有別的意思,就是想叫皇爺知道,依著內帑現有的創收,若是武備院的份額,不再遞增的話,那內帑還能累年調撥。

  可若是份額繼續遞增,恐內帑調撥不了幾年,就虧空嚴重了,畢竟在其他事宜上,皇爺所下旨……」

  說著,說著,王承恩不敢講下去了。

  作為崇禎皇帝倚重的心腹太監,王承恩就是大內第一管家,手裡掌握的權柄極重,許多事情都需他來操辦。

  司禮監這邊。

  大內行廠這邊。

  崇禎皇帝構建的內帑經濟體,諸多繁雜的事宜,都是王承恩實際管轄和操辦,幫著分擔不少壓力。

  王承恩除了忠心耿耿之外,還恪守規矩,知進退,曉是非,這些都是崇禎皇帝留意觀察後,才逐步給予這等權柄的根本。

  整個內廷的太監班底,包括龐大的宦官群體,能贏得崇禎皇帝的信任很少。

  王承恩算一個。

  方正化算一個。

  至於其他的太監或宦官,包括曹化淳在內,那種信任都是有限度的,畢竟知曉他們德性怎樣。

  一旦沾染了權力,嘗到其中滋味,人都是會改變的,這是本性,崇禎皇帝可不願培養出真的權閹。

  「你說的這些,朕也都想到了。」

  崇禎皇帝面露笑意,放下茶盞,說道:「王伴伴不必緊張,這是你的職責所在,該向朕進諫,就要及時進諫。

  當前武備院這邊,進展取得了一些突破,那西山籌建的軍工產業,也將會迎來一次較大的發展。

  特別是對鐵料、木料、煤炭等物的需求,也會有著相應的增幅,所以朕想著叫內廠這邊,逐步將現有冶煉技術,以售賣、合營的方式對外開放。

  以後朝廷的有司衙署,會逐步取締直接生產,而是以下訂單的方式,向朕籌建的軍工產業,購進批量生產的火器火炮等。

  圍繞這些軍工產業,逐步增擴相應的附屬產業,等到形成規模後,那相應賦稅徵收,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想要提升生產力的核心,就是不斷增擴上下游產業,這對小農經濟下的大明,還是極其新穎的存在。

  崇禎皇帝可以不懂研製,可以不懂生產,但是相應產業搭建的邏輯,必須要清楚,好在這些對他來講並不難。

  武備院也好。

  內廠也罷。

  其實在崇禎皇帝的眼裡,就像是孵化小雞的場所,這些小雞,就是一個個產業,將成熟的研製成果,將成熟的生產體系,有效利用商業的模式,逐步在大明落地生根,成長為一課棵參天大樹。

  當然像那些限制性的產業,軍工、核心冶煉等等,都要牢牢掌握在朝廷手裡,崇禎皇帝可不想在大明培養出一批財閥。

  「皇爺,要是那樣的話,對這些商賈的忠誠,就無法保證。」

  王承恩想了想,皺眉道:「畢竟商人多喜逐利,倘若他們所提供的東西,多是以次充好的存在,那西山所產的火器火炮,豈不是就存在著隱患?

  如果……」

  「王伴伴,這種情況不會出現。」

  崇禎皇帝笑著擺手道:「西山那邊,會設立相應衙署,負責抽檢事宜,一旦發現有以次充好,就全部退回,且要扣罰銀子。

  想叫內帑減輕負擔,西山籌建的軍工產業,就要有賺銀子的能力,並幫助國朝培養一批產業,這樣才能在後續徵收賦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