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嗯,那我們進去看看吧。」

  看著眼前的兵仗局衙署,崇禎皇帝伸手道:「也叫朕看看,你們武備院這邊,是否切實履行相應職責了。」

  「喏!」

  小農經濟下的各類衙署,乃至所轄各類產業,僅論效率這一塊,在崇禎皇帝的眼裡,還是比較底下的。

  作為大明的軍工產業重地,能進駐到西山的一應衙署,必須保持高效的運轉,先前那套呆板、落後的運轉機制,必須要全面摒棄掉。

  崇禎皇帝在徐光啟、宋應星他們的陪同下,走進這兵仗局衙署之際。

  黃得功卻走上前,對朱純臣、湯國祚、孫祖壽等勛戚、大臣,微微一笑道:「諸公,這西山的一應衙署,除武備院的官員,能自由進入外。

  包括西山火槍營在內,都不能隨意進出。

  還請諸公能夠見諒,此乃陛下所定,我等就暫且在這兵仗局衙署外,恭候御駕吧。」

  「……」

  被攔下的朱純臣、湯國祚等在職勛戚,一個個劍眉倒張,怒視起黃得功,他們可是當朝勛戚,竟被攔下來了。

  反倒是孫祖壽,卻表現得很淡定。

  甚至還神情平靜的,掃視著把守在兵仗局衙署外的一眾銳士,心裡暗暗感慨起來,這黃得功練兵還真有幾分真本事啊。

  第九十七章 獎懲制度

  對黃得功所做之事,崇禎皇帝都聽到了,但是卻沒有理會,西山藏著太多的機密,越少無關緊要的人知道,越好。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地方,能在那裡做事的人,無一例外,其家眷悉數都遷移到西山,搬進西山營建的居住區。

  甚至在西山這個地方,崇禎皇帝還籌建了幾座小學堂,叫搬進西山居住區的孩童,悉數進來培養。

  「陛下,按照您當初的旨意,武備院所轄的一應衙署,都要根據實際的生產需求,細化成相應的工藝流程,以確保生產的效率。」

  走進兵仗局總駐地後,宋應星走上前,伸手介紹道:「此處是火藥生產的原料作坊,量產火藥的一應原材料,都會在各自的區域內,處理並收容各類原材料。

  在原料作坊這邊,有大匠師一人,總管生產管理事宜,匠師四人,另還有二十七名各級匠戶,二百七十一名學徒。」

  在宋應星的介紹下,崇禎皇帝走在這原料作坊內,說是作坊,實則就是車間,占地空間是極大的。

  想有效提升生產力,在沒有工業的加持下,用流水線作業的方式,細化生產工藝,明確學徒培養制度,是唯一能走的路。

  說來叫崇禎皇帝覺得悉數,神州所經歷的戰亂和浩劫太多了,以至於老祖宗傳承的諸多寶貴技藝,都最終失傳了。

  像流水線作業的方式,在先秦時期就被秦國廣泛運用,所生產出的各類軍械、弓弩、箭矢等,為大秦一統神州,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了明確這些制度,你們武備院這邊,沒少費心思吧。」

  崇禎皇帝一個作坊,一個作坊的視察著,對隨駕的宋應星、焦勖他們說道:「尤其是叫那幫匠戶,將家傳的本事,傳授給外姓學徒,一個個沒少鬧脾氣吧?」

  「陛下英明。」

  焦勖此時上前說道:「的確是費了不少心思,也幸好有鄧玉函、湯若望他們,在旁提出不少好的良策。

  才使得武備院所轄一應衙署,最終都悉數落實這些制度新規,不然想要明確這些事情,只怕要破費些功夫。」

  「哦?」

  崇禎皇帝眉頭微挑,看向鄧玉函、湯若望他們,說道:「幾位卿家,你們都用了什麼辦法,能解決此事的?」

  對待湯若望這幫西洋傳教士,崇禎皇帝的態度很明確,要重用他們,但同時也要提防他們。

  像西洋各國最精華的那部分,要及時的嫁接到大明的文明上,融會貫通之後,成為大明的一部分。

  像西洋那邊的種種糟粕,就不必在大明落地生根了,尤其是教派思想這部分,想在大明進行傳承,必須符合大明的道德觀才行。

  西洋的那一套,在大明治下行不通!

  「啟稟陛下。」

  湯若望走上前,作揖行禮道:「其實方法很簡單,允許西山這邊的匠戶子嗣,在這裡接受學業,同時張布獎懲制度。

  這些其實都是陛下先前提過的,只是西山這邊,先前上下缺少溝通,底層的這些匠戶,不清楚陛下的聖恩,所以難免就有所保留。」

  相比較於西洋的開放,東方要含蓄內斂些,這是兩種文明下,所孕育出的不同特性。

  沒有好與壞。

  沒有對或錯。

  對崇禎皇帝來說,從事軍工科研、生產的地方,必須要有開放的思想,要懂得吸收外來的先進思想,大明在火器這方面,並不落後,只是特殊的大氛圍,導致除了讀書做官外,其他都不被人所重視。

  其實又何止是軍工這一方面,像中醫、紡織等各行各業,都被一幫自命不凡的讀書人,乃至是官紳,在心底里很是鄙夷。

  士農工商的階級劃分,在數千年的傳承下,已然是深入人心的存在,想扭轉這一不好的是想,要耗費很長的時間。

  「朕先前所言的獎懲制度,武備院這邊,必須要嚴格落實下來。」

  崇禎皇帝聽後,伸手說道:「不要怕給底下的人,發放銀子,這些不用你們擔心,內帑會直接調撥。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