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盧卿的這封奏疏,給朕提了個醒。」

  崇禎皇帝皺眉道:「雖說京通二倉這邊,包括內帑這邊,都儲有不少的糧食,但只出不進,那早晚是會出大問題的。

  尤其是皮島等地的遼民,也從各處遷移安置到內廷名下的皇莊,可是如何多的叫北直隸這邊,多產糧食,也是國朝要重視的事情。

  眼看著春耕在即,糧食沒有保障,那也是會影響到戍守各處的大軍的。

  先前軍機處負責的,將永平府、順天府治下,所涉衛所整飭一事,做的不錯,那些衛所都轉變成主抓生產上。

  朕有個想法,能否將其套用到京東屯田上?

  京東屯田事,不再交戶部負責,直接移交薊遼總督府主抓,在京東那些開荒地,切實安置遼民、流民,建立衛所那種制度,但是不授予相應的職官,以民所的形式立起來。」

  大明吃皇糧的隊伍,已經是夠龐大了,崇禎皇帝又怎麼可能,在家底不殷實的背景下,再多增編吃皇糧的隊伍。

  不過建設兵團、民兵這種模式,卻很適用於當前的大明,不用去掏一兩銀子和一斤糧食,在秩序不穩定的地帶,給他立起來,移交到某處衙署直轄。

  這樣像組織生產、建設等各項事宜,就相對來說變得明確了很多,甚至還能起到穩定民心的積極作用。

  第三十四章 徐光啟的大禮

  在崇禎皇帝詳細講述了,自己的想法以後,王洽、王在晉聽明白了,這就是軍屯和民屯的結合版嘛。

  只不過天子所講的這些,是直接將軍屯的概念,套用到安置遼民、流民的身上,但是所繳納的屯田糧食,實際所留的自給糧,比例上要更寬鬆一些。

  並且京東屯田事,像薊州鎮、各處衛所,包括地方官府,都沒有相應的管轄權,唯有薊遼總督府這邊,具備相應的管轄權,這也杜絕了不好的情況,和避免相互推諉的事情。

  「陛下這個想法,臣覺得可行。」

  王洽點頭道:「先前京東屯田事,之所以成效並不是很明顯,就是相互推諉所致,但明確到薊遼總督府這邊,就能有效解決此事。

  並且參考衛所,所設的那些民所,只是為了更好的組織遼民、流民從事生產,但不賦予相應的職官,這叫國朝未多出相應的開支。

  等到那些荒地真正開荒出來,遼民、流民思定,還可逐步移交到地方官府,這樣才算真正解決這一問題。」

  相比較於後世明確的管轄,在大明治下的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府州縣,衛所,兵鎮,要鎮等,都是並設起來的,這在明初的時候,有強權的五軍都督府,實際負責一部分,那也沒出現相應的混亂。

  但隨著五軍都督府被架空以後,就暴露出各種問題,尤其嚴重的一點,是破壞了大明的軍制。

  原先大明軍隊,就是從各地衛所中抽調,也就是代代相傳的軍戶,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制度也被破壞,就導致衛所抽調,漸漸靠不住了,只能朝著募兵制靠攏。

  在崇禎皇帝的眼裡,現階段上下擺爛的大明,就像是一團亂麻,想解決大明的問題,就必須將亂麻梳理好,重新構建新的體制才行。

  可這件事情又談何容易呢?

  涉及一項國計民生的大事,會牽扯到方方面面,這裡一個問題,那裡一個問題,一味的強行搞下去,會叫大明越搞越亂。

  所以這也是崇禎皇帝為何要選定基本盤的原因。

  定點試行嘛。

  圈定一個地域,邊試行,邊總結經驗,待成熟了以後,可擴大範疇,繼續這樣的流程,直到推廣到整個大明。

  「既然你們沒有意見,那就由軍機處完善相應章程後,對薊遼總督府明發上諭吧。」崇禎皇帝點頭道:「希望此制,能叫京東屯田那邊,多產出些糧食,哪怕是供養戰馬的豆料也行。」

  「陛下,若是給戰馬提供所需,臣倒是知道一物,或許能多產出一些。」王在晉聽聞此言,眉頭微蹙,看向崇禎皇帝說道。

  「哦?」

  崇禎皇帝聞言,說道:「王卿說說,到底是何物?」

  「說來,此物是徐閣老早先就提倡過的,還專門上過奏疏。」王在晉開口說道:「此物名叫甘薯,味甜,不過卻帶有毒性……」

  「……」

  崇禎皇帝聽到王在晉所講,愣住了,等等,徐光啟做過這件事情?

  對啊!

  徐光啟編撰的《農政全書》,就涉及甘薯一物。

  怎把此事給忘了!

  「韓贊周,去,傳朕口諭,命徐卿即刻來見朕!」強壓激動的崇禎皇帝,伸手對韓贊周說道。

  「喏!」

  作為傳統的農耕民族,對生活在神州大地的種花家,那對於能吃的作物,都有著極深的興趣。

  在韃清時期,廣泛種植的甘薯這類舶來物,其實早在明末時期,就已然開始在一些臨海少地進行試行。

  只不過培育適合神州種植,研究舶來物的習性等,在個人的堅持下,是需要很長很長時間的。

  這也使得苦心培育出的良種,最終卻成了韃清的嫁衣,以鞏固韃清的統治基礎。

  崇禎皇帝的這種反應,叫王在晉、王洽有些生疑,他們並不明白,天子為何對甘薯表現得這般重視?

  「兩位卿家,徐卿先前所發現的甘薯,其實是能直接食用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