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這事遲早湮沒在歲月里。

  在占領日本全境後,採取拉攏一批打壓一批的政策,很快讓日本的局勢重新恢復平靜,大明迅速設立布政司和總司以及都司。

  其中漢王朱高煦,坐鎮京都,權責總司左司使,京都布政使使,京都都司都指揮使,將軍政大權掌於一手。

  同時,大明在日本留下駐守士卒,水師海軍各一萬人,約兩萬人。

  步軍那邊,留下神機營五萬。

  這七萬兵力,由日本百姓出錢出糧來養——表面上沒這麼說,但朱高煦是這麼做的,別說,日本那些各大勢力,屁都不敢放一個。

  朱棣班師回朝。

  在抵達威海的前一天夜裡,黃昏忽然和朱瞻基一起來求見朱棣,朱棣其實知道黃昏所來何事,略有傷感。

  君臣二十年。

  沒有最終一戰,卻有最終一別。

  這一次回到國內之後,黃昏就要全力投入到出海的大業之中,而自己趁著現在還能動,也得給太子太孫把路鋪好,何況萬一自己駕崩之後,太子太孫不願意和黃昏分道揚鑣,或者說對黃昏出海不放心,而採取高壓政策的話,會是雙輸的局面,所以鎮西公要出海,皆大歡喜。

  那就讓他去海外,並且給他封王,讓他戴上一頂王冠。

  畢竟黃昏這些年輔佐自己,也讓大明戴上了一座王冠。

  果然,黃昏找到朱棣行禮後,退了幾步,抬頭看著船艙牆壁上掛著的世界地圖,道:「陛下看看現在我大明周圍。朝鮮,請歸了,日本,被我們打下來了,東北的潛在威脅女真,被陛下御駕親征給解決了,漠北,如今已是大明的後花園,金帳汗國很可能是下一個中南半島,中南半島遲早會被同化,亦力把里也不例外,如此龐大的帝國,微臣實在想不到,秦皇漢武來到今天,就能比陛下做得更好嗎?」

  朱瞻基在一旁笑得很雞賊的配合道:「不能!皇爺爺文治武功天下無雙。」

  朱棣:「……」

  瞻基怎麼也拍馬屁了?

  黃昏則嘿嘿暗樂,這是他和朱瞻基說好了的——其實朱瞻基也求之不得大明妖臣、鎮西公趕緊滾出海去。

  朱瞻基壓力大啊。

  他現在覺得黃昏要是不離開大明,他將來登基後,他就是朱允炆,黃昏就是朱棣。

  說實在的,也就老爹朱高熾有信心能抗衡得了黃昏。

  朱瞻基是沒多少信心的。

  如果不是因為海外那片大陸的發現,註定要和皇爺爺之間有一戰的黃昏,這樣的人物,朱瞻基真不覺得自己有多少勝算。

  當然,他也不畏懼。

  畢竟他是大明正統的皇帝,有千萬民心支持,但朱瞻基怕的是一旦和黃昏之間開戰,那麼永樂盛世瞬間跌入低谷,他朱瞻基就成了大明的千古罪人。

  說到底,還是君王之大義束縛住了朱瞻基。

  而不是黃昏的勢力讓他畏手畏腳。

  但不論怎麼說,當下這個局面,朱瞻基還是很樂意的——兩極藍圖若是實現,大明和黃昏,兩個國家在腳下這片大地上,一東一西形成的兩極霸權,將統治這片大地千百年!

  想想就激動。

  朱棣豈能看不懂黃昏和朱瞻基的意思,沉默了一陣,示意黃昏和朱瞻基坐下,朱棣看著大明的版圖,感觸萬千,「曾幾何時,我只想做得比朱允炆好,如果能追上太祖,那就很是完美了,但隨著日本被我大明徵服,文治上,永樂大典,教育改革、科舉改革,讓吳與弼推廣字典,總體來說,應該也是略超太祖的,武功上,不是自誇,大概已是千古帝王第一了罷?」

  二十年時間,大明周圍之邦國,盡數淪為大明領地。

  這武功……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所以朱棣其實很確信,就算始皇帝因為書同文車同軌這個舉措是無人可動搖的華夏第一帝,那麼我朱棣也該是和始皇帝並肩而立的千古雙帝!

  漢王?

  早被自己拋在了身後。

  黃昏正色,「實事求是的話,可以毫不誇張的手,中國自古多少君王中,唯有陛下和秦皇笑傲於峰巔,其餘人皆只能仰望而不可及。」

  朱棣頷首,有些得意,有些驕傲,也有些欣慰。

  認真的說了句:「多少朝,多少歲月,多少臣子,哪怕算上姜子牙、伊尹這些古老的位極人臣的人物,什麼諸葛臥龍、周公瑾、房謀杜斷、蕭何張良,歷數我泱泱神州,千萬臣子之中,你黃昏雖然不是最位高權重的一個,也不是最有權勢的一個,但你鎮西公絕對是最富有的一個,也是最有功績的一個,千古臣子莫如是,幾以凌駕了大多君王!」

  在朱棣看來,黃昏對這片土地的貢獻,猶在絕大部分君王之上。

  能在功績上壓黃昏一頭的,哪怕是君王之中,大概不會超過雙手之數,有宋一朝,大概也就開國太祖和中興的南宋孝宗趙昚可以和黃昏比擬一番。

  黃昏嘿嘿乾笑,「低調,低調,陛下,要低調,微臣只是一個臣子,大明能有今日的永樂風華,是因為陛下您御人有術,是因為您的文韜武略,是因為四海歸心天命所致,微臣只是順水推舟在這個時代做了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小事而已。」

  朱棣笑道:「別在這裡虛頭巴腦的,說說看,接下來應該要如何操作,才能確保這偌大的江山不會逐漸分崩離析,須知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朕確實擔心這一點。」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