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哈哈哈……」

  田夫子笑著搖搖頭, 「好了大家都坐回位置,我們要上課了!」

  沈林書:「起。」

  同學們:「田夫子好!」

  田夫子:「大家好,請坐。」

  「今日早課,我們來講禮儀。我國是傳承千年的禮儀之邦, 相傳在殷周之際, 周公制禮作樂, 就提出了禮治的綱領。其後經過孔子和七十子後學, 以及孟子、荀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禮樂文明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以後,作為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和上古禮制的淵藪,《儀禮》、《周禮》、《禮記》先後被列入學官,不僅成為古代文人必讀的經典, 而且成為歷代王朝制禮的基礎。

  同學們想必對這些基本學識已經了熟於心,夫子也就不多過贅述。這節課夫子主要給大家講解禮儀的形為舉止:華夏祖先用肢體動作傳遞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的語言,這些動作叫禮。傳遞下來的禮儀動作,承載著祖先傳給後人的話語。

  這些禮儀動作,源自遠古,源自人類沒有語言的時代。是啞語,是人皆能懂的象形字,是代代承傳的通俗語。禮儀動作有十,常規禮儀動作有二。攜帶雙向對等、有序有位,缺一不可、兩相適宜的交往原則和做人原則。

  要注意的是一般但凡抱拳行禮,一定是右手握拳,左手抱在右手外,且不分男女。跪拜叩頭之禮分為九拜,稽首最重,頓首次之。所謂大禮,不過跪拜九次,不復再多。

  陳墨語,你上來為大家示範一下。」

  陳墨語站起一揖,「是的夫子。」隨即走到最前面轉向同學。

  田夫子:「拱手禮,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視距離遠近,可高,不能低於胸。日常相見禮,送別禮。」陳墨語依言行禮。

  田夫子:「揖禮,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陳墨語依言行禮。

  田夫子:「拜禮,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只行一個。常規大禮。」 陳墨語依言行禮。

  ……

  田夫子依次講解了再拜禮、再拜額首禮、叩首禮、執手禮、交手禮、鞠躬禮、附手禮。陳墨語都一一演示。

  田夫子:「最後一個禮儀是夫妻舉案齊眉之禮,在座的同學們不久以後都會用到。出自《後漢書梁鴻傳》:『為人賃舂,每歸,妻為具食,不敢於鴻前仰視,舉案齊眉。』案即為古時有腳的托盤。送飯時把托盤舉得跟眉毛一樣高。形容夫妻間互相敬重。」田夫子看了一圈學生,好像只有大紅袍一個女的,隨即說道,

  「妲紅袍,你上來與陳墨語演示一下舉案齊眉之禮。」

  大紅袍皺起眉頭,頗為不爽地站起來,「夫子,學生是男人!」

  田夫子瞪她一眼,「只是讓你上來演示,又沒說你不是男人。」

  大紅袍在同學們的竊笑聲中撅著嘴走上台,拿起講桌上的茶盤對著陳墨語。眼珠一轉,將茶盤舉起到眉毛處,腿微彎,故作嗲聲道,

  「夫君~~~喝茶~~~」

  陳墨語很是受用,珉唇深笑,雙手拿起盤子上的茶杯放至唇邊啄了一口,

  「多謝娘子。希望我們夫妻日後都能舉案齊眉,相濡以沫。」

  大紅袍將托盤移到眼睛下方,用刀疤眼掃了陳墨語一個媚眼,繼續嗲到,

  「日後為妻定當恪守婦道,日日為夫君斟茶倒水,紅袖添香~~~只盼夫君能多眷顧妾身,讓妾身為夫君多添幾個長得如妾身一般清新脫俗的孩兒,讓夫君賞心悅目,日日承歡膝下~~~~」

  「嘔……」學堂里響起了此起彼伏的作嘔聲。

  但見趙司其馬著一張臉說道,「紅杏出牆是要被浸豬籠的!」大紅袍抖了一下。

  陳墨語安撫地看了一眼大紅袍,「為夫自然會愛惜眷顧娘子,多生幾個長得像你我的孩子,氣死隔壁姓趙的。」

  「哈哈哈哈……」

  田夫子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己做了一個多麼愚蠢的決定,

  「好了好了,演示結束,你們都下去吧!」

  陳墨語、大紅袍一揖:「是的夫子。」

  田夫子看了看笑的有點歡的學生,臉有點掛不住,點了笑的最歡的一個,「衛凜夜,你找個同學演示一下初次見面的朋友該行何禮。」

  衛凜夜站起來一揖,「是的,夫子。」

  隨即七拐八拐捨近求遠地走到大紅袍桌前,大紅袍抬眼望了望他,無語的又站了起來。

  衛凜夜笑著在胸前抱手略躬身,行了一個揖禮,道:

  「一日膳堂深處,見一兄台吃醋,嘔吐,嘔吐,丑的為兄想撞樹。」

  「哈哈哈……」

  大紅袍抿了抿嘴,翻個白眼,還了一個揖禮,

  「一日楊柳深處,見一孽畜撞樹,恐怖,恐怖,可憐那顆小樹!」

  「哈哈哈哈……」

  「好了,好了,衛凜夜你可以回座位了,誰讓你沒事去招惹他的。」田夫子又看不下去了,急忙叫回學生。

  衛凜夜抖著臉頰,哭笑不得地回到座位一屁股坐下。

  田夫子看看時辰差不多了,總結道:「子曰:『克己復禮為仁。』『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禮的內在規則:施報雙向,平等對等,有序有位。禮的功用是,禮生敬,敬生情,敬情生神聖。升人品,提國格,非禮不能。禮以直道為中,兼行重道,兼行恕道。知禮者知理,有禮者有理,合禮就是合理。禮自心生,禮由己發。同學們課後都寫一篇關於自身禮儀受教的文章,下節課前交來。<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