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頁
唯獨鎮上沒有鎮長,縣裡沒有縣令,不過這些都不是他們該操心的。
祁野很快派人統計好京城收繳的銀子及糧食。其他縣鎮也出現了這種情形,一時之間民間謠言四起,不少人認為新皇帝,跟陳國歷代皇帝一般,以權謀私,勞奴百姓,荒/淫無道。
卻沒想到縣鎮裡很快出現軍隊,這些士兵訓練有素背著糧食出現在鬧市中,又有數名士兵敲鑼打鼓,吆喝眾人前往西街。
眾人聞訊而去。
張強他們一家也是聽見敲鑼聲才過來的,他們來的時候已經排起長長隊伍,張強攙扶著老母親排在一中年漢子身後。
他見大哥手裡拎著麻袋,這才恍然響起他來的太快,竟忘了拿麻袋,可家裡也沒有麻袋,他跟老母親說了聲,連忙跑回去將空了的米缸扛了過來,正巧輪到他們一家。
張強這才知道原來先前收官吏、鄉紳、商賈家中的糧食,是要分給老百姓。
百姓們對新任陛下感激不已。
張強聽著周圍人感激的話語,頓時生出他們即將迎來好日子的感覺。
與此同時,願意朝祁野臣服的官員,以文官居多,相比武將,文官並不好應對。
當然這是對其他而來,就連他們這些原陳國的文官,也以為只要他們不表態,到時候偌大的(陳國)禹國無官吏管理,還不得成一盤散沙,他們不相信祁野不著急。
然而他們自持清高,以為祁野和陳軒瑞一樣拿他們沒撤。
陳軒瑞在位時不曾貶過一名官員,他們清楚陳軒瑞無人可用,只能依靠他們這些老臣。如今禹國初建正是用人之際。
他們就等著祁野召見。
然而他們沒等來祁野的召見,卻等來降官階。
宰相、三公成了祁野最先開刀對象。祁野沒有動太傅,只因太傅在整個文人圈子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繞是如此也讓曾經的陳國文官各個坐如針氈,想進宮面聖,然而見天子哪是那麼容易的事。
如今早已今非昔比,守宮門的全是禹國士兵,不少士兵連他們是誰都不清楚,怎麼可能放他們進宮,幾位文官連連受挫,各個都不敢上門自取其辱。
祁野又命劉滐拿著聖旨回禹國本土,將今年和往年的一甲二甲進士全帶來,著重提及廖連奚。
當年廖連奚處理襄州暴動一事,頗得祁野眼緣,一心想要提拔對方,只可惜遲遲沒找到適合的職位,其他職位要麼官職太低,要麼是武官或散官,祁野自然不會給廖連奚安排個毫無職權的散官,便一直耽擱著。
如今重新建設禹國,便以當初平□□一事為由頭,將此人提拔為尚書令,屆時哪怕其他大臣知道了,也不敢背後議論。
朝堂上經過一次更換,不少文官只得告老還鄉,一個月里禹國正以欣欣向榮的速度發展。
祁野接著鞏固京官職權,將他看不順眼的直接貶了,一時之間原大陳文官人心惶惶,各個跟烏龜一般縮在府里,不敢輕易探頭,連府中下人,也都小心翼翼。
祁野沒管他們如何想,又在做什麼。他忙於著手篩選外放官。
京里幾個重要部門官員敲定,跟他們曾經相比,大部分文官都降職了,只有少部分文官升了職,這些人是祁野篩選出來的,品性學識俱佳的。
半個月後祁野開始籌劃開特科,為朝廷選拔更多人才,據他一個多月來的了解,原陳國官吏皆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還有不少文官聽從的不是皇帝的命令,而是他們師座的命令。
這樣一來很難做到下上齊心,管理權放在自己手上。
這一個月來他也意識到陳國的貪官污吏,比他想的還要多。
他原以為糧食可能會不夠,沒想到各地收繳出來的糧食,夠貧苦百姓食用半年,可以想像這些縣鎮的外放官撈了多少油水。
除此外祁野發展商業和農業,降低賦稅,又派出京城正直官員前往各地,拉攏世家中人。
光陰如梭,祁野和余星在這邊待了三個月,五月底劉滐終於帶來了上百人。
祁野一直都知道往年有不少中榜的一甲二甲,沒有領官職,卻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不過對於正在建設中的禹國(陳國)來說,這幾百人仍然不夠,因此特科需快速提上進程。
祁野在宮中為眾人舉辦了宮宴,用意是為了歡迎眾人不遠萬里,前來此地造福百姓。
同時也意在通過宮宴,讓原先陳國的大臣,跟禹國本土官員認識一二。
陳國文官浸/淫腐敗多年,對待禹國過來的朝氣蓬勃的甲子,也同對待大陳官吏一般,禹國本土文官武官跟他們說了幾句後,就不再跟他們多言,反倒覺得有名寡言少語的文官不錯,轉頭就跟對方閒談起來。
那人雖然看著冷漠,實際上是個面冷心熱的,對禹國本土十分好奇,知道他們都是從那邊過來的,忍不住詢問本土如何。
聽見他們的回答,那名文官更加想要去禹國本土去遊玩一番。
只是不知何時才有這個機會。
陛下並未言說,他們這邊的人可以去禹國本土。
不光像冷麵文官這樣的,其餘文官武將也對禹國本土感興趣,連這里的百姓也對禹國本土好奇,不少人都想去見識一二。
祁野很快派人統計好京城收繳的銀子及糧食。其他縣鎮也出現了這種情形,一時之間民間謠言四起,不少人認為新皇帝,跟陳國歷代皇帝一般,以權謀私,勞奴百姓,荒/淫無道。
卻沒想到縣鎮裡很快出現軍隊,這些士兵訓練有素背著糧食出現在鬧市中,又有數名士兵敲鑼打鼓,吆喝眾人前往西街。
眾人聞訊而去。
張強他們一家也是聽見敲鑼聲才過來的,他們來的時候已經排起長長隊伍,張強攙扶著老母親排在一中年漢子身後。
他見大哥手裡拎著麻袋,這才恍然響起他來的太快,竟忘了拿麻袋,可家裡也沒有麻袋,他跟老母親說了聲,連忙跑回去將空了的米缸扛了過來,正巧輪到他們一家。
張強這才知道原來先前收官吏、鄉紳、商賈家中的糧食,是要分給老百姓。
百姓們對新任陛下感激不已。
張強聽著周圍人感激的話語,頓時生出他們即將迎來好日子的感覺。
與此同時,願意朝祁野臣服的官員,以文官居多,相比武將,文官並不好應對。
當然這是對其他而來,就連他們這些原陳國的文官,也以為只要他們不表態,到時候偌大的(陳國)禹國無官吏管理,還不得成一盤散沙,他們不相信祁野不著急。
然而他們自持清高,以為祁野和陳軒瑞一樣拿他們沒撤。
陳軒瑞在位時不曾貶過一名官員,他們清楚陳軒瑞無人可用,只能依靠他們這些老臣。如今禹國初建正是用人之際。
他們就等著祁野召見。
然而他們沒等來祁野的召見,卻等來降官階。
宰相、三公成了祁野最先開刀對象。祁野沒有動太傅,只因太傅在整個文人圈子裡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繞是如此也讓曾經的陳國文官各個坐如針氈,想進宮面聖,然而見天子哪是那麼容易的事。
如今早已今非昔比,守宮門的全是禹國士兵,不少士兵連他們是誰都不清楚,怎麼可能放他們進宮,幾位文官連連受挫,各個都不敢上門自取其辱。
祁野又命劉滐拿著聖旨回禹國本土,將今年和往年的一甲二甲進士全帶來,著重提及廖連奚。
當年廖連奚處理襄州暴動一事,頗得祁野眼緣,一心想要提拔對方,只可惜遲遲沒找到適合的職位,其他職位要麼官職太低,要麼是武官或散官,祁野自然不會給廖連奚安排個毫無職權的散官,便一直耽擱著。
如今重新建設禹國,便以當初平□□一事為由頭,將此人提拔為尚書令,屆時哪怕其他大臣知道了,也不敢背後議論。
朝堂上經過一次更換,不少文官只得告老還鄉,一個月里禹國正以欣欣向榮的速度發展。
祁野接著鞏固京官職權,將他看不順眼的直接貶了,一時之間原大陳文官人心惶惶,各個跟烏龜一般縮在府里,不敢輕易探頭,連府中下人,也都小心翼翼。
祁野沒管他們如何想,又在做什麼。他忙於著手篩選外放官。
京里幾個重要部門官員敲定,跟他們曾經相比,大部分文官都降職了,只有少部分文官升了職,這些人是祁野篩選出來的,品性學識俱佳的。
半個月後祁野開始籌劃開特科,為朝廷選拔更多人才,據他一個多月來的了解,原陳國官吏皆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還有不少文官聽從的不是皇帝的命令,而是他們師座的命令。
這樣一來很難做到下上齊心,管理權放在自己手上。
這一個月來他也意識到陳國的貪官污吏,比他想的還要多。
他原以為糧食可能會不夠,沒想到各地收繳出來的糧食,夠貧苦百姓食用半年,可以想像這些縣鎮的外放官撈了多少油水。
除此外祁野發展商業和農業,降低賦稅,又派出京城正直官員前往各地,拉攏世家中人。
光陰如梭,祁野和余星在這邊待了三個月,五月底劉滐終於帶來了上百人。
祁野一直都知道往年有不少中榜的一甲二甲,沒有領官職,卻沒想到會有這麼多,不過對於正在建設中的禹國(陳國)來說,這幾百人仍然不夠,因此特科需快速提上進程。
祁野在宮中為眾人舉辦了宮宴,用意是為了歡迎眾人不遠萬里,前來此地造福百姓。
同時也意在通過宮宴,讓原先陳國的大臣,跟禹國本土官員認識一二。
陳國文官浸/淫腐敗多年,對待禹國過來的朝氣蓬勃的甲子,也同對待大陳官吏一般,禹國本土文官武官跟他們說了幾句後,就不再跟他們多言,反倒覺得有名寡言少語的文官不錯,轉頭就跟對方閒談起來。
那人雖然看著冷漠,實際上是個面冷心熱的,對禹國本土十分好奇,知道他們都是從那邊過來的,忍不住詢問本土如何。
聽見他們的回答,那名文官更加想要去禹國本土去遊玩一番。
只是不知何時才有這個機會。
陛下並未言說,他們這邊的人可以去禹國本土。
不光像冷麵文官這樣的,其餘文官武將也對禹國本土感興趣,連這里的百姓也對禹國本土好奇,不少人都想去見識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