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頁
遠處傳來冷厲的聲音:「上將軍勾結刺客,殺害主君,誅!」
箭矢如雨,他抱著她於雨中穿行,翻過了高牆,踏著月光,將她帶離了那片紛亂與污濁。
他將她放在寧靜的河畔,她迷茫地看著他幽深的眼,還有他背後的箭。
「快走吧……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淬了毒的箭逐漸麻痹他的身軀和意志,只有一雙眼睛依舊溫柔地凝視她。
「為什麼救我?」她戒備地退後,並不相信他,「你有什麼居心?」
「我不知道……」他輕咳兩聲,背後的箭洞穿了胸肺,讓鮮血不斷自喉頭湧出,聲音低啞,「我想你……好好活著……」
她蹙著眉心,知道他已受了致命傷,無力回天了,但她始終不明白,他為何會在最後捨命救她。
遠處的追兵聲音漸漸逼近,她支起身退後,疑惑不解的目光在他身上流連,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獨自離開。
那個修挺的身影孤獨地跪立於河畔,成為她餘生無法忘懷的一幕。
晏霄的神識從幻境中抽離,失神地看向自己掌心的雪花。
那不是公儀徵的記憶,為何這有公儀徵的氣息?
便在這時,她猛然抬起頭看向紛落而至的片片雪花,愕然發現,每一片都縈繞著屬於公儀徵的氣息。
三百?五百?
根本數不清,這幾百片散發著幽光流轉著記憶的雪花迷惑了她的感知,究竟哪一片才真正藏有公儀徵的神識?
晏霄顫抖地伸出手,指尖觸摸到其中一片。
又一段記憶將她淹沒。
年輕的書生垂首立於街旁,豪華的馬車自身前而過,多情的春風掀起輕薄的紗簾,女子低眉垂眸,淡漠的目光掠過他俊秀的容顏。
他似有所感,微微抬眸,目光在春風中交會,一觸而逝。
「帝姬果真如傳說中那般國色天香。」嘆息聲在他身旁響起,他的目光追隨著遠去的馬車,悵然若失,「可惜,此去和親,生死難料……」
他忽地從人群中越出,向著車隊離去的方向狂奔。
馬車行過濺起了塵埃,迷了雙眼與方向。
衛兵無情地攔住去路,他眼睜睜看著馬車遠走。
「他是今科狀元,你們不得無禮!」身旁的人喝止了粗魯的衛兵,將他救了下來,又壓低了聲音,戲謔調侃道,「你怎地這般失態,可是對帝姬一見傾心了?」
友人們善意地調笑,坊間漸有傳言,今科狀元對帝姬一見鍾情,竟舍了翰林院的清貴身份,去了苦寒邊境。
陛下竟也允了他荒唐的請求,只是他尚未出京,便有噩耗傳來——番邦假借迎親之名出兵,帝姬提劍上陣,斬殺百人力竭,自刎於陣前。
消息傳來,舉國悲慟,群情激奮,國君興兵,親率三十萬大軍,剿滅番邦賊子,迎回帝姬屍身。
君王凱旋,名垂青史,無人記得帝姬之死。
她以自身為誘餌,引敵軍入局,以自刎燃起兵民心中的血性,換來百年安定。
那一日遊街而過,她輕撫膝上的寶劍,眼眸映著冰冷的劍芒,不經意間掠過道旁那青柳玉竹似的容顏。
她不知道在他在她身後追了多遠,也不知道在她孤獨的墓前,有人為她灑掃百年,寫下傳世的詩篇。
一場地震讓樂土化為廢墟,老舊的古寺里,擠滿了老弱婦孺,懸天寺的行者們忙碌著搭棚施粥,安置災民。
數十個身懷六甲的婦人被安置廂房內待產,一日之內便有數次啼哭響起,那都是生的希望。
一個枯瘦疲憊的身影走進寺內,背後跟隨的弟子們將救回的傷者安置在廊下。他剛剛才從廢墟中救出了數十人,靈力近乎耗竭,卻沒有給自己喘息的功夫,便又強撐著為傷者療傷。
「師父,你休息一下吧。」弟子不忍地紅了眼眶,扶住他虛弱而踉蹌的身體。
眾人也急忙說道:「是啊,大師,你已經七日沒有合眼了,就算是修士也熬不住啊!」
他淡淡一笑,眼角的皺紋深了一些,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卻未磨滅他眼中的光輝,清瘦的面容清晰可見年少時的俊美。
他本是世族王公,應該享盡榮華富貴,卻在十八歲那年遁入空門,落髮為行者,修行百年,得成金丹,庇佑一方百姓,深得百姓敬仰。
那一年正是春暖香濃之時,他來到這裡,端坐於菩提之下,目含秋月,心懷慈悲。
「願將此身此生,奉於天下萬民。」俊秀的青年雙目明澈沉靜,從容淡然。
年邁的行者卻說:「你心有缺憾,修道一生,難得圓滿。」
他亦知曉心中缺憾,似乎那處空了一塊,尋尋覓覓,不得其滿。他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麼,尋覓的又是什麼,或許修道會告訴他答案。
一轉眼,便是一百八十年,回首人間,已是黃昏,他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剩餘,能多救一人,便是一人。
他的心未曾圓滿,但他的道已經無憾。
他的靈力與生命如春雨灑向人間,滋潤乾涸的萬物。
一聲清脆的啼哭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
「師父師父,又有一個孩子平安出世了!」弟子欣喜若狂地向他回報,「她的母親懇求您為這個孩子祈福。」
他微笑點頭,走向那個襁褓中的嬰兒。
她被溫暖與柔軟包裹著,抽噎著停下了啼哭,睜開一雙黑亮的眼睛看向了籠罩住自己的陰影。<hr>
箭矢如雨,他抱著她於雨中穿行,翻過了高牆,踏著月光,將她帶離了那片紛亂與污濁。
他將她放在寧靜的河畔,她迷茫地看著他幽深的眼,還有他背後的箭。
「快走吧……我只能送你到這裡了。」淬了毒的箭逐漸麻痹他的身軀和意志,只有一雙眼睛依舊溫柔地凝視她。
「為什麼救我?」她戒備地退後,並不相信他,「你有什麼居心?」
「我不知道……」他輕咳兩聲,背後的箭洞穿了胸肺,讓鮮血不斷自喉頭湧出,聲音低啞,「我想你……好好活著……」
她蹙著眉心,知道他已受了致命傷,無力回天了,但她始終不明白,他為何會在最後捨命救她。
遠處的追兵聲音漸漸逼近,她支起身退後,疑惑不解的目光在他身上流連,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獨自離開。
那個修挺的身影孤獨地跪立於河畔,成為她餘生無法忘懷的一幕。
晏霄的神識從幻境中抽離,失神地看向自己掌心的雪花。
那不是公儀徵的記憶,為何這有公儀徵的氣息?
便在這時,她猛然抬起頭看向紛落而至的片片雪花,愕然發現,每一片都縈繞著屬於公儀徵的氣息。
三百?五百?
根本數不清,這幾百片散發著幽光流轉著記憶的雪花迷惑了她的感知,究竟哪一片才真正藏有公儀徵的神識?
晏霄顫抖地伸出手,指尖觸摸到其中一片。
又一段記憶將她淹沒。
年輕的書生垂首立於街旁,豪華的馬車自身前而過,多情的春風掀起輕薄的紗簾,女子低眉垂眸,淡漠的目光掠過他俊秀的容顏。
他似有所感,微微抬眸,目光在春風中交會,一觸而逝。
「帝姬果真如傳說中那般國色天香。」嘆息聲在他身旁響起,他的目光追隨著遠去的馬車,悵然若失,「可惜,此去和親,生死難料……」
他忽地從人群中越出,向著車隊離去的方向狂奔。
馬車行過濺起了塵埃,迷了雙眼與方向。
衛兵無情地攔住去路,他眼睜睜看著馬車遠走。
「他是今科狀元,你們不得無禮!」身旁的人喝止了粗魯的衛兵,將他救了下來,又壓低了聲音,戲謔調侃道,「你怎地這般失態,可是對帝姬一見傾心了?」
友人們善意地調笑,坊間漸有傳言,今科狀元對帝姬一見鍾情,竟舍了翰林院的清貴身份,去了苦寒邊境。
陛下竟也允了他荒唐的請求,只是他尚未出京,便有噩耗傳來——番邦假借迎親之名出兵,帝姬提劍上陣,斬殺百人力竭,自刎於陣前。
消息傳來,舉國悲慟,群情激奮,國君興兵,親率三十萬大軍,剿滅番邦賊子,迎回帝姬屍身。
君王凱旋,名垂青史,無人記得帝姬之死。
她以自身為誘餌,引敵軍入局,以自刎燃起兵民心中的血性,換來百年安定。
那一日遊街而過,她輕撫膝上的寶劍,眼眸映著冰冷的劍芒,不經意間掠過道旁那青柳玉竹似的容顏。
她不知道在他在她身後追了多遠,也不知道在她孤獨的墓前,有人為她灑掃百年,寫下傳世的詩篇。
一場地震讓樂土化為廢墟,老舊的古寺里,擠滿了老弱婦孺,懸天寺的行者們忙碌著搭棚施粥,安置災民。
數十個身懷六甲的婦人被安置廂房內待產,一日之內便有數次啼哭響起,那都是生的希望。
一個枯瘦疲憊的身影走進寺內,背後跟隨的弟子們將救回的傷者安置在廊下。他剛剛才從廢墟中救出了數十人,靈力近乎耗竭,卻沒有給自己喘息的功夫,便又強撐著為傷者療傷。
「師父,你休息一下吧。」弟子不忍地紅了眼眶,扶住他虛弱而踉蹌的身體。
眾人也急忙說道:「是啊,大師,你已經七日沒有合眼了,就算是修士也熬不住啊!」
他淡淡一笑,眼角的皺紋深了一些,歲月在他臉上留下了痕跡,卻未磨滅他眼中的光輝,清瘦的面容清晰可見年少時的俊美。
他本是世族王公,應該享盡榮華富貴,卻在十八歲那年遁入空門,落髮為行者,修行百年,得成金丹,庇佑一方百姓,深得百姓敬仰。
那一年正是春暖香濃之時,他來到這裡,端坐於菩提之下,目含秋月,心懷慈悲。
「願將此身此生,奉於天下萬民。」俊秀的青年雙目明澈沉靜,從容淡然。
年邁的行者卻說:「你心有缺憾,修道一生,難得圓滿。」
他亦知曉心中缺憾,似乎那處空了一塊,尋尋覓覓,不得其滿。他不知道自己失去的是什麼,尋覓的又是什麼,或許修道會告訴他答案。
一轉眼,便是一百八十年,回首人間,已是黃昏,他知道自己沒有多少時間剩餘,能多救一人,便是一人。
他的心未曾圓滿,但他的道已經無憾。
他的靈力與生命如春雨灑向人間,滋潤乾涸的萬物。
一聲清脆的啼哭照亮了黎明前的黑暗。
「師父師父,又有一個孩子平安出世了!」弟子欣喜若狂地向他回報,「她的母親懇求您為這個孩子祈福。」
他微笑點頭,走向那個襁褓中的嬰兒。
她被溫暖與柔軟包裹著,抽噎著停下了啼哭,睜開一雙黑亮的眼睛看向了籠罩住自己的陰影。<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