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倒是鍾紹京打趣三娘:「你也快及笄了,要不要也拿束蘭草去河濱走一走。」

  三娘道:「你們怎地都想我趕早嫁人,嫁了人哪還能這般自在?說不準到時候我想來陪您吃個飯遛個彎都不行了。」

  鍾紹京想想覺得這話說得挺對,三娘這夫婿可不好挑,差的根本看不上,好的又不一定容她繼續做官。

  這要是生成男孩兒,可就沒那麼苦惱了,什麼人家的女兒都是能娶的。

  鍾紹京道:「那等容不得你自在過活的夫婿可不能找,你還小,慢慢挑揀著就是了。」

  第100章

  三娘雖不可能摻和相看大會, 三月三卻還是放了個假,跟著遊人們去河濱走了走。

  這本就是時人喜愛的好節日,河濱游者甚眾, 手執芳草之人在其中只能算少數。三娘一路溜達過去,不少認出她來的攤販都樂呵呵地跟她打招呼,還有些人拿出自己做的吃食邀她嘗嘗。

  盛情難卻之下, 三娘嘗了一肚子的好吃的。她正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便見有個熟人迎面而來,竟是許久不見的李俅。

  三娘訝道:「你怎麼來了?」

  李俅道:「來與人談幾門生意。」他年歲漸長,經商的天賦漸漸顯露出來, 手底下也養了不少這方面的人才, 東宮的各項營生便交由他打理了。

  他自幼失母,在李儼這個兄長的庇佑下長大, 向來與李儼最是親近, 由他出來辦事李儼也放心。

  越是長大,越清楚這樣可以相互信任的手足情義有多難得。

  李俅笑著說道:「辦完事見這邊熱鬧得很, 就過來走走, 沒想到遠遠瞧見了你。」

  三娘也笑道:「你來得正好,我們找個地方歇歇腳聊聊天,再走下去我可要吃撐了。」世上最難推卻的就是別人由衷的熱情,她可以拒絕許多事,唯獨不能拒絕這樣的真心實意。

  李俅自然不會不答應。

  兩人尋了處臨江的茶寮坐下吃茶,周圍都是過來暫歇的遊人, 他們也就沒聊什麼要緊事,只隨意地說起彼此的近況。不想才對坐不到一刻鐘, 竟有人跌跌撞撞地尋了過來,神色倉皇地附耳給李俅說了什麼。

  李俅霍然起身, 匆匆對三娘說道:「我先回去了。」他說完正欲離去,臨走又忍不住回頭和三娘隱晦提了句,「家父……去了……」

  三娘聽了這話,也是渾身一震。

  雖然早就有這個準備,真到了這一天還是不安得很。

  李隆基有五十多個兒女,光兒子就二十幾個。其實光看出身,太子既不占嫡,也不占長,純粹是因為大皇子身體有殘缺,而當年趙麗妃又正得盛寵,所以才由李瑛這位二皇子當了太子。

  李瑛病逝了,太子之位會落在誰頭上?

  誰都不知道。

  誰都不會知道。

  何況生死面前,再多的勸慰都是枉然。

  三娘只能說道:「節哀。」

  李俅點點頭,上馬疾馳歸京。

  三娘回了縣中,讓繞樑做個準備。儲君離世也算是大喪,府中上下都得收拾收拾,至少在儲君新喪這一個月內不能當了出頭鳥。

  另一邊,李俅回了東宮,東宮上下皆是一片慘澹,連那新嫁進來的長嫂都穿著一身素衣無聲啜泣。

  這一陣又一陣的哭聲既是為了逝去的太子李瑛,也是因為所有人都不知道等待自己的將是什麼樣的命運。

  太子是病逝,她們一時半會確實不會有事,只是誰知道接下來會輪到誰來當太子?

  一時間每個人都心生惶然。

  李儼見李俅匆匆換了喪服過來,沒說什麼,安靜地指揮底下的人忙裡忙外。若非他眼底有著濃濃的青影,身形又近乎形銷骨立,旁人見著他這平靜的模樣怕是都要覺得他不孝了。

  李隆基聽到東宮傳來的噩耗,第一時間召見了李儼。

  瞧見李儼形容憔悴枯槁、宛如行屍走肉,李隆基心中頗有觸動,招呼他坐近一些,抬手拍著李儼的手背說道:「你這些日子衣不解帶地侍疾,為人子能做的事你都做了,莫要傷心過度,你阿娘與你妻子還需要你,你底下的弟弟妹妹也都還小。」

  李儼聽得眼眶濕潤,竟是連句完整的話都答不上來,只能「嗯」地一聲哽咽答應。

  李隆基讓他繼續操辦太子李瑛的後事。

  李儼一走,李隆基倚在御座上良久,才和高力士聊了起來:「你覺得皇孫如何?」

  高力士是李隆基的潛邸舊臣,李隆基當了多少年皇帝,他就在李隆基身後站了多少年,幫李隆基辦過的事多到他自己都數不清,他也從來不曾去數。

  若說世上有誰最了解李隆基的想法,那絕對是高力士無疑了。

  聽李隆基這麼一問,高力士便恭謹答道:「皇孫至純至孝,連老祖宗都曾降下福旨,自然是極好的。」

  他說的乃是當初安祿山的事,安祿山還未被押送入京,皇孫便已知曉其人其貌,還說此人會禍亂長安。大唐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長安洛陽更是萬國來朝的繁華都會,誰敢說大唐會陷入動亂之中?

  偏偏當初那個年方七八歲的小孩說得極其詳細,叫李隆基生出了「寧殺錯,勿放過」的心思。畢竟這麼說的人也不獨皇孫一個,張九齡他們也總把胡人狼子野心掛在嘴上。

  那時候李隆基雖然已經不喜張九齡,卻還是因為皇孫那個夢的緣故把話聽了進去。<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