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娘一點都不怕生,既然不知不覺走到了王維住處,索性便在人家家裡蹭了頓早飯。吃著吃著還反過來給王維介紹哪樣朝食最好吃,仿佛她才是請人吃飯的東道主似的。

  王縉等三娘兄妹倆吃飽喝足去別處遛彎,對王維說道:「你收了這麼個學生,我們倒是放心多了。」

  自從嫂嫂去世,王縉時常擔心他哥離群索居,越來越有佛性。他們母親在他們幼時便潛心修禪、不理俗務,連帶他這位兄長也依稀有向佛之心。

  倒不是說這就不好,只是作為親兄弟他總歸還是想兄長能活得開懷暢快些。

  另一邊,三娘和她哥郭曜沿著山麓到處溜達,嘴裡還討論起來:「你說剛才那位是不是老師以前惦記著的『山東兄弟』?」

  郭曜是三娘從小嚯嚯到大的受害者之一,一聽三娘這話就想起她在自己耳邊背了許多回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他點著頭回答:「應該是吧。」

  三娘便和他探討起山東是哪個山的東邊。

  郭曜:「……」

  你剛才怎麼不和王維本人討論!

  三娘這邊在嵩山腳下歡度中秋,洛陽那邊也是十分熱鬧。

  自從李儼兄弟倆與三娘她們商量好應對方針,便有意識地與憑藉年齡優勢親近李隆基,李俅更是積極前往寧王府上跟汝陽郡王李璡學羯鼓。

  汝陽郡王李璡小字花奴,乃是寧王李憲之子,深得李隆基喜愛。

  許是因為壽王小時候寄養在寧王府的緣故,早些年李隆基時常攜武惠妃到寧王府看兒子,每次過來總要聽花奴擊羯鼓。

  據傳有次李隆基親自摘了朵槿花別到汝陽郡王頭上,汝陽郡王猶自擊鼓,鼓聲愈加激烈,槿花卻紋絲不動,可見其技藝之高。

  李儼作為皇長孫不好到處跑,李俅想去尋這位大他們許多歲的堂叔學羯鼓卻沒人會攔著。

  李俅便成了寧王府常客。

  寧王雖然只愛玩樂、不管朝政,如今他是李隆基唯一看重的兄弟了,關鍵時刻說不定還能說得上話。可他養過壽王許多年,真遇到李儼夢中那場「一日殺三子」的慘禍,未必會出面為太子李瑛說話。

  ……兩京之中除了張九齡這些文臣,竟是無人站在他們這邊。

  偏偏文臣是不能交通太子的,真要和東宮密切往來那可是犯了大忌諱。

  李儼兄弟倆商量過後,由李儼負責在東宮中勸著他們爹少發牢騷多親近李隆基,而李俅負責往宮外多開拓開拓關係網。

  這不,他厚著臉皮成為寧王府常客以後,與寧王一家的關係親近了許多。

  李俅讀書不太行,在羯鼓方面卻當真有些天賦,汝陽郡王也樂於教他。

  雖然可能還是比不上壽王直接住在寧王府那麼親近,但好歹也算混了個臉熟。

  還有三娘這個外援在,他們如今倒也不至於兩眼抓瞎。

  中秋這日,李隆基邀寧王、玉真公主入宮赴宴,東宮自然也在。

  酒到酣處,李隆基笑著說道:「許久沒聽花奴擊鼓了。」

  寧王哈哈笑道:「我倒是常聽。」

  李隆基挑眉說道:「哦?花奴竟時常擊鼓給你聽?」

  寧王道:「倒也不是,是李俅這小子常來和花奴學羯鼓,我時常能聽上一耳朵。」

  李隆基兒孫眾多,聽到李俅的名字反應了半天才想起他是東宮的娃,聞言大感興趣,讓李俅出來演奏給他聽聽。

  李俅起身說道:「我才剛學不久,肯定不如叔父厲害。」

  李隆基道:「都是自家人,你不必害臊。」

  李俅年紀還小,人沒比羯鼓大多少,加之他本來就長得圓潤可愛,演奏起羯鼓來沒他叔汝陽郡王那種輕鬆自如的瀟灑,卻又添了幾分天生自帶的喜慶,瞧著格外討長輩喜歡。

  李隆基見他哼哧哼哧地努力想演奏出完整的調子來,心情莫名都暢快了不少,朗聲笑道:「是有幾分天分,多和你花奴叔父學學。」說罷他讓汝陽郡王出來給大夥來個羯鼓才藝展示,順便給李俅當示範。

  可見讓小孩子當著親戚面表演個人才藝這種古老傳統從李唐皇室這會兒就已經非常流行。

  幸好汝陽郡王已經和太子李瑛差不多大,本身又對羯鼓極為喜愛,對於在家宴上演奏倒是接受良好。

  一家人很快便其樂融融地飲酒作樂、載歌載舞起來。

  只是這中秋團圓宴散場之後,眾人卻是各有各的思量。

  武惠妃心情不太好,主要是東宮這兩年出了不少風頭,那個李俅更是個格外會裝乖賣巧的,著實讓她高興不起來。

  早些年她兒子還小,沒有一爭之力,現在她兒子也到可以成親的年紀了,她這個當娘的總要給他謀劃一二……

  本來趙麗妃已經病故,後宮中沒人可以給太子李瑛說話,她作為李隆基真正意義上的後宮之主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應該很簡單才是。

  可恨那些文臣不僅一心維護太子,還因為她姓武而連皇后都攔著不讓她當!

  還一口一個正統,當初立個歌姬之子當太子的時候他們也沒攔著說不讓立。

  她的兒子俊秀聰明,才學與姿儀都遠勝於太子,怎麼就不能當太子了?

  想到宮中那一茬接一茬的美人,武惠妃知道自己不能再這麼坐以待斃下去了,不由認真思索起該如何幫兒子奪得太子之位。<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