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自從薛王李業病倒以後,李隆基也十分憂愁,頭髮都白了不少,前些天更是直接從夢中驚醒, 表示夢中夢到個能治好弟弟的厲害藥方, 極遺憾醒來後沒記住。

  本來這幾天薛王李業從昏昏沉沉的狀態中轉醒,李隆基還高興不已地聽了許多人的恭維, 說是皇家兄弟情義感天動地, 連老天都為薛王賜下神方。

  沒想到居然是迴光返照,薛王李業終歸還是病故了。

  這事兒本來與三娘沒什麼關係, 但她與李儼他們一起讀書, 李儼他們因為這事兒停課了,她也沒課可上。

  不知是不是出於修飾皇家臉面的心理(因為前面李唐宗室鬧得有點難看,時不時就鬧出點有違人倫的事),李隆基十分注重宣揚自己和幾個兄弟之間的深厚情誼。

  早前李隆基已經把病故的岐王追封為惠文太子、申王追封為惠莊太子,如今五王宅中同舟共濟過的兄弟又少了一個,他自然又把命朝臣商定薛王的追封。

  朝臣們討論了一番, 最後定下個「惠宣太子」。

  到這裡,李隆基已經擁有三個已故的「太子」兄弟了, 自是越發珍惜碩果僅存的寧王李憲與同母妹妹玉真公主。

  看著長兄與妹妹,李隆基傷懷地慨嘆:「只剩我們三個了……」

  其實要算李唐宗室的話, 人還是挺多的。由於宗室的爵位是一代代削減的,只有嗣子能夠繼承王位,其他的只能看運氣或者皇帝心情,一般隔了三代就沒什麼爵位在身,全憑他們自己奮鬥了。

  頂多是李唐宗室的出身讓皇帝對他們多了幾分親切感。

  像當今宰相李林甫以及目前管著洛陽這邊的河南尹李适之,那都算得上是李唐宗親來著。

  李隆基要表現自己的哀思,上至勛貴百官,下至黎民百姓,哪都沒人敢在這段時間大擺宴席,洛陽城一下子清靜下來。

  王維在洛陽城中與朋友相聚數日,尋機給張九齡獻了首詩,便沒再繼續逗留,悄無聲息地回嵩山去了。

  張九齡近來一方面要顧著惠宣太子的葬儀,一方面又得和李适之商討河南這邊的屯田事宜,忙得可謂是腳不沾地。等諸事都塵埃落定,他終於閒了下來,挑揀出文人墨客通過各種方式遞給他的詩文翻看起來。

  作為當朝宰相,每天都有雪花似的干謁詩文送入他的府邸,能呈到他面前的大多是府中幕客挑選過的。

  比如這日擺在最前頭的就是王維的詩作。

  王維才華高妙,姿儀出眾,早前也不過是犯了些許忌諱,不算什麼大錯。這些年他雖然閒居洛陽或長安兩地,但當初卻確實在濟州老老實實幹了幾年,也算是有在地方上歷練的經驗……

  張九齡出身不顯,手頭沒多少自己人,看到這麼個好苗子也想拉一把。

  張九齡記下此人姓名,準備等年底就把名字遞上去。

  李林甫與他不算友善,他想提拔人還是得找個好時機,不能讓李林甫逮著機會給他上眼藥。

  朝中這些紛紛擾擾,三娘並不知情。她每日讀過書,就去認識左鄰右里。

  大唐各坊也並不是家家戶戶都高樓林立,本坊便有賣餅的、賣肉的、賣果脯的,足不出坊便能滿足所有生活需求。

  三娘溜達到別人鋪子裡,別人邀她嘗點果脯,她就嘗了下,嘗完還給別人提意見。關鍵是她敢說,店家還真敢聽,自己也拿起塊,邊琢磨三娘的話邊吃,越吃越覺得三娘說得對,當即給三娘送了一大包果脯,比她臉蛋兒還大包。

  遇到家賣羯鼓的,三娘又進去轉悠一圈,目不轉睛地看人家做鼓杖。

  「你也喜歡羯鼓?」做鼓的人抬頭問她。

  「喜歡!」三娘連連點頭,「我每天都要練的。」

  隨著小夥伴們送她的東西越來越多,她每天要練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特別忙!不過因為都是她很喜歡的寶貝,所以她每天都玩得津津有味,從來不覺得累。

  賣鼓的人說道:「那你鼓杖壞了,可以來找我做。」

  三娘聽說聖人練鼓,打斷了許多鼓杖,她想到練到現在都沒練壞半根,登時有些赧然。她有些鬱悶地說道:「我鼓杖還沒有壞過。」

  賣鼓的人樂道:「你才這么小,力氣肯定也小,當然打不壞。慢慢來,有需要再找我。」

  三娘不服氣,覺得自己力氣不小,決定回去加練一番。

  她就這樣被她八叔或者她祖父帶著到處走走停停,遇到有人邀他們進門玩耍他們就過去作客,短短小半個月便把鄰里都認識了個遍。

  有天三娘跟著她八叔路過隔壁鄰居家,忽地瞧見一樹棗子高高地越過院牆,上面結著許多大大小小的棗子。

  三娘頓時不走了,要她八叔把她抱起來,一邊昂起腦袋想看清楚點,一邊和她八叔討論道:「我也想在家裡種棗子,你看它能結這麼多!吃不完的話,能做棗糕!」

  一般長輩可能覺得在別人院牆外討論別人家果子不太好,但郭幼明才十五歲,算起來還是個半大少年。他聽後點著頭說道:「還可以種點櫻桃樹,櫻桃樹也能結滿樹,吃不完拿來做櫻桃酥山。」

  叔侄倆正討論著,就聽身後傳來「噗嗤」一聲悶笑。

  叔侄倆一起轉過頭去,卻見那是一對年紀相差不算特別大、長得也有些相似的兄妹,哥哥約莫十六七歲,妹妹約莫十三四歲,剛才那聲笑應當是少女發出來的。<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