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三娘也跟著李俅他們去看望李儼。

  李儼一直皺著眉,看起來仿佛很不安寧。正巧宮中指派了太醫過來給他看診,三娘她們沒法湊到近前去, 只能乖乖等在一旁。

  直至太醫退到一旁商量開什麼藥好, 三娘她們才能圍到榻前關心李儼。

  三娘偶爾也會看她阿娘照顧生病的兄姊,見李儼臉頰泛紅, 不由學她阿娘伸出手去探李儼腦門。

  好燙!

  有三娘領了頭, 李俅他們也有樣學樣地去摸李儼腦殼。

  察覺李儼燒得厲害,李俅擔心地說道:「怎麼辦?」

  三娘認真想了想, 對李俅他們說道:「有太醫在, 應該很快能對症下藥。」她一臉篤定地寬慰小夥伴們,「不會有事的,興許只是要長高了,或者要換牙了。」

  這都是以前兄姊生病時她阿娘說來寬慰她的話,她有樣學樣地搬過來安撫自己的小夥伴們。

  聽三娘說得有理有據,小蘿蔔頭們才沒那麼憂心忡忡了。他們都很喜歡李儼這個長兄, 因為只要他們開了口,他一般就會陪他們玩或者滿足他們的要求, 脾氣好得不得了。

  三娘自己心裡卻有些沒底,忍不住又趁著別人不注意悄悄伸手去摸李儼腦門, 想看看李儼有沒有好一點。

  她本也沒抱什麼希望,結果一摸上去竟發現剛才那種燙人的感覺退了大半。

  李儼緩緩睜開了眼。

  他小小的眉頭依然緊鎖,仿佛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夢是醒。

  三娘見他轉醒,驚喜地收回手,拔腿去叫太醫過來給李儼看診。

  剛才兩位太醫輪流診過脈,也問過起居情況,都有些拿不準該怎麼治,這會兒聽三娘說李儼醒了,腦門也不燙了,忙過去又輪番給李儼看診。

  察覺李儼脈象已經平穩下來,不再像昏迷時那般紊亂,兩位太醫都暗自鬆了口氣。小兒病是最難治的,尤其剛才李儼還一直醒不來,他們只能從宮人嘴裡詢問相關情況,更是不知從何下手好。

  幸虧皇孫及時醒了!

  兩位太醫很快商量出給李儼用什麼方子。

  幾個小蘿蔔頭等太醫們退下去備藥,才圍攏到李儼身邊七嘴八舌地追問:「好些了麼?怎麼突然病倒了?」「是不是昨晚點燈看書累著了?」「什麼?你居然還背著我們偷偷讀書?」

  李儼被他們吵得腦仁有點疼,聽李俅揭穿他夜裡背著別人看書的事臉上不免又臊紅起來。他也才七八歲大,正是好勝心最強的年紀,每日與三娘、李泌兩人一起讀書,不免就想追趕他們的腳步。

  尤其是聽三娘時常和李泌討論問題,他更是迫切地想參與進去。

  興許真的是他太急切了,以至於差點熬壞了自己的身體。

  想到自己這次病倒讓這麼多人擔心,李儼更不好意思了,對李俅他們說道:「你們不用上課嗎?」

  李俅道:「先生見我們記掛著你,提前放我們過來了。」

  李儼道:「哪能因為我……」

  三娘見他才醒來又要履行兄長的責任、對李俅他們諄諄教誨,忍不住伸手把他摁回枕頭上去。她這大半年來勤加鍛鍊,人不大,力氣卻不小,竟是輕輕鬆鬆就把比她大兩歲的李儼給摁住了。

  三娘說道:「你病還沒好,得多躺一會。」

  李俅點頭應是:「沒錯,哥你好好躺著。」

  三娘從邊上拿起本《道德經》塞給李俅,讓李俅給他哥念今天先生講的部分。

  李俅嘟囔:「為什麼是我念?」

  他最不愛念書了!

  三娘道:「我們散學時不是答應了先生,說下次上課前會把這段背熟的嗎?你正好可以邊給你哥念邊背,不然先生抽背到你怎麼辦?」

  對於自己這群小夥伴的秉性,三娘早就了解得清清楚楚,可太清楚哪個愛偷奸耍滑、哪個愛偷偷上進了。

  要是不把李俅安排起來,他自己一準不會背!

  三娘給李俅掰扯起來:「既然答應了先生,那肯定是要做到的,不然下次先生哪裡還願意信我們?」

  李俅覺得還挺有道理,乖乖翻開書給李儼讀了起來。

  其他小蘿蔔頭也圍坐到一塊,準備跟著一起完成背誦任務。

  這次保證的事做到了,下次說不準還能提前散學呢!

  《道德經》在大唐的地位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時期,當年唐高祖自稱李唐乃是老子血脈,所以明文規定在大唐明「老先,次孔,末後釋宗」。

  無奈民間崇信佛教的人更多,佛道論衡更是道家屢屢落敗。

  到了唐高宗那會兒,李唐皇室認為咱老祖宗不能這麼沒面子,索性直接把老子追封為太上玄元皇帝,並把《道德經》列為科舉必讀教材之一。

  你信不信道沒關係,《道德經》你必須得讀,不然你就沒法考科舉!

  由於武周時期一度廢了老子的皇帝尊號、將《道德經》踢出科舉範圍,李隆基在開元年間又花大力氣把它給抬起來了,甚至還親自為《道德經》作注頒行天下,要求各地官員和讀書人都必須認真熟讀。

  所以在大唐捧著本《道德經》的人不一定是潛心向道,更可能是個勤勤懇懇的科舉考生為了考取官員編制含淚苦讀。

  三娘她們在學的《道德經》就是李隆基作注版本,不過就她們這個年齡也體會不了裡頭那些玄之又玄的說法,唯一能做到的也只有熟讀而已。<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