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奉先寺原是奉高宗皇帝之命營建的,十餘年前遇到洪災被沖毀,於是和龍華寺合為一寺重建。

  三娘聽聞寺中老僧大多經歷過那場毀寺的洪災, 不由央著郭家祖父允她去尋寺僧們聊天。

  郭家祖父抵不過她的纏磨,託付李泌幫忙照看好三娘。經過這麼久的觀察,他已看出這是個十分可靠的少年郎。

  李儼沒有受到郭家祖父的囑託, 暗暗抿了抿唇,默不作聲地跟了上去。他論早熟不如李泌,論直率又不如弟弟,竟是沒什麼能幫上忙的地方。

  三娘哪裡知曉李儼小小年紀便心思似海, 一心只想跑去尋些老僧聊一聊。

  她是個非常執著的小孩兒, 想到要做什麼便會卯足勁去做。像這次編寫應急小冊子,她聽說誰有這方面的經歷就忍不住跑上去聊幾句。

  佛寺之中也很講究排資論輩, 貴客一般都是住持帶輩分高的老和尚去接待, 尋常香客便是些小沙彌去引路。

  三娘這齣來找人的時機就選得挺不巧,不少經歷過那場可怕洪災的老和尚都去陪以李隆基為首的貴人了。她不死心地轉了一圈, 才終於在一處僧院裡找著個漏網之魚。

  那老僧獨自坐在那裡幹活, 面前擺著面長木板,手裡拿著些古怪工具篤篤篤地敲打,木屑隨著他的一次次敲擊在他四周飛舞。

  三娘不知道老僧在做什麼,好奇地跑近去想近距離觀察。

  老僧卻停下了手裡的動作,抬起頭看向她們這群不速之客。

  確實是很大一群,要知道跟著他們幾人的侍從可不少, 林林總總差不多有十來人。

  三娘感覺自己擾了別人干正事,不由上前向老僧道歉:「我們不是有意打擾您的, 就是想找人問點事情。」

  老僧道:「找什麼人?」

  三娘道:「就是像您這麼大年紀的,經歷過十幾年前那場水災的。」

  老僧放下手頭的敲鑿工具, 給自己換了個相對舒適的坐姿,抬眼問她:「你這小娃娃問這個做什麼?」

  三娘便把寫應急冊子的事告訴老僧。她阿耶在外戍守邊關,她最想托人給阿耶送一本,要是阿耶在外面遇到什麼突發意外也好應對。

  想來像她這樣牽掛家裡人的人應該很多吧,許多人都想看她們整理好的那本應急冊子呢!

  老僧搖著頭道:「我看沒什麼用處,當真遇上那樣的災禍,便是有千般能耐估摸著也只能跟老衲一樣干念幾句『阿彌陀佛』、祈求佛祖保佑。」

  三娘不服氣:「哪怕十次裡頭能派上一次用場,那也是能救人一命的。」她一屁股坐到老僧對面,單方面與老僧辯論起來,「就拿救落水的人來說,我聽人說不能直接游過去救,有竹竿和繩子拋過去把人牽引上岸是最好的,沒有的話最好能從背後繞過去抱著他往岸上游,不然落水的人會抱著你沉進水裡去,落水的、救人的都會沒命!這個不聽有經驗的人講,我們怎麼曉得呢?」

  老僧頓住。

  一些早已遠去的記憶驟然浮上心頭。

  他確實經歷過那次毀了龍華寺的水災,也確實曾親眼見到救人的、落水的一起淹沒在水裡,那是他心中難以抹去的痛。

  繼而他又想到面對當時那種猛烈的洪流,即便照著這小娃娃說的方法去做也不一定會有更好的結果。

  只不過眼前這小孩兒眼神堅定而澄亮,小小年紀便有這樣的心性,以後也不知會有怎麼樣的成就。

  老僧說道:「你如何知道這些說法是真的?」

  三娘道:「我們分頭問了許多人,好些親身經歷過的人都是這麼說的。」

  老僧道:「說的人多了就是對的嗎?」

  三娘難得遇到比自己還能提問的人,一點都不覺得老僧問題太多,反而還認真思索了好一會兒,才說出最有用的證明:「可是他們都活下來呀!」

  既然告訴她們這些技巧的人都活下來了,應該是有用的才對。

  老僧聞言笑道:「興許只是他們跑得快些。像我,沒救過什麼人,也沒受過什麼傷,全靠我這兩條腿跑得特別快。」

  三娘竟不知該怎麼反駁。

  她憋了半天也沒憋出能辯倒老僧的話來,只能訥訥道:「跑得快確實很有用,我往後也要練好腿腳。」

  老僧道:「你們沒什麼事便回去吧,小孩子莫要往這些偏僻的地方走。」

  三娘感覺這老僧說話很有意思,不太想就這麼離開。

  她的目光落到老僧面前那塊長長的木板上,忽地「咦」了一聲,湊過去仔細觀察上頭被老僧敲鑿出來的大片文字。

  那是刻在木板上的《金剛經》。

  三娘好奇地摸著木板上的小字追問:「您把《金剛經》刻在這上面做什麼?」

  老僧道:「《金剛經》有五千多字,香客們抄寫不易,我將它一字不漏全雕刻在木板上,塗上墨汁、覆上白紙,只需輕輕拂拭幾個來回,整篇《金剛經》便能盡數印在紙上。」

  聽了老僧的話,不僅三娘震驚不已,連李泌也不由得坐下細看老僧敲鑿出來的雕版。

  這其實不是什麼高深技術,原理和沿用了幾百上千年的印章差不多。

  可這東西的原理再如何簡單,從前也沒多少人想到用這種方法來印刷書籍,至少在紙張造價降到像盛唐這般便宜之前應當是沒有的。

  反正李泌他們都沒見識過。<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