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這不,三娘不僅記下了,還活學活用地實踐起來。

  王維想到自己也該用飯了,索性親自領著她們去齋堂。

  寺中有「梆響過堂」的慣例,齋堂外懸著木梆子,到飯點時便敲得梆梆作響,提醒寺僧和租客們該用齋餐了。

  三娘一行人來到齋堂外時正好看到有人在敲梆,清脆的梆聲傳得老遠,引得她好奇地駐足看了過去。

  對小孩兒來說什麼事物都很新鮮,她認真觀察了半天,覺得這東西很有用,噠噠噠地跑過去問那個敲梆的小沙彌:「這個能敲得很響的東西叫什麼?怎麼做的?」

  郭幼明只覺一眨眼的功夫他那麼大一侄女兒就不見了,趕忙跟過去抱起三娘教育道:「在外面不能亂跑知不知道?仔細讓人把你抱走賣掉!」

  三娘連連點頭,表示自己知道了。

  她相當誠懇地反省了自己的錯誤,又繼續轉過頭一臉期待地看向小沙彌,似乎真的非常需要這個能掛在門口敲得倍兒響的梆子。

  郭幼明:「……」

  總感覺提前體會到了給人當阿耶的辛酸,想來他阿耶每次看到他誠懇認錯、從不悔改的態度時都氣得不輕。

  三娘一點都不曉得她八叔複雜的心路歷程。

  她興致勃勃地問到了自己想知道的東西,才跟她八叔說起自己的偉大構想:「這個聽起來很容易弄,一會回到家我就讓阿翁掛一個到八叔房門外,這樣八叔以後就沒法睡懶覺啦!」

  須知幼崽的精力十分旺盛,家裡人平時外出的外出、讀書的讀書,就郭幼明這麼個終日無所事事的閒散人士可以給她當陪玩,三娘自然對郭幼明時常睡到日上三竿這事兒十分不滿。

  所以看到小沙彌敲梆子時她立刻來勁了。

  世上竟有這等叫醒神器,她一定要擁有!

  郭幼明:?????

  我真是謝謝你啊,想法多多的小阿晗。

  旁聽了全程的王維和郭曜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幾人相攜入了齋堂,裡頭已經飄起了食物的香味。哪怕沒有葷腥,大薦福寺的齋餐聞起來也很不錯,至少三娘感覺自己有點餓了。

  她力邀王維等會一起把齋食交換著吃,這樣他們都可以嘗到好多種不同的美味!

  王維沒有拒絕。

  最終這頓飯在三娘的主持下把每樣吃食都互換了一輪,所有人都吃得非常豐盛。

  回去的時候遠還沒到宵禁的點,叔侄三人便又優哉游哉地往回走。

  郭曜已經開始讀書了,路上忍不住與三娘說起剛才那位摩詰居士可能是位非常有名的大才子。

  三娘聽後篤定地道:「他長得這般好看,才華肯定不會差!」

  郭曜聞言看了眼旁邊的八叔,嘴裡還說道:「那可不一定。」

  郭幼明:?

  你什麼意思?

  你小子那眼神是什麼意思?

  說話就說話,你看我做什麼?

  郭曜轉開眼,不看他們家八叔投來的憤怒目光,摸著三娘腦袋給她背起了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最後還重點強調這是人家王維十七歲的時候寫的。

  有的人今年已經十四歲了卻還是文不成武不就,估摸著十七歲時也不會有多大改變,人和人可真是不能比啊!

  第5章

  三娘如願出去玩了一天,開心得一回到家就蹦進她阿娘懷裡,手舞足蹈地說個沒完,從自己聽了什麼故事講到自己都吃了什麼。

  最後還把王維大誇特誇了一通,直說自己從未見過這般好看的人!

  為了不讓王氏念叨她以貌取人的毛病,她還現學現賣地背起了她長兄路上背過的詩表示自己也有欣賞別人的內在美,並問王氏:「茱萸是什麼東西?九月九要登高的嗎?阿娘,我也想去!」

  王氏被她吧啦吧啦一連串話弄得頭疼,無奈地說道:「你怎麼什麼都想去?今兒你才出過門呢。」

  「今兒和八叔一起去的,重陽要和阿娘去,每個人都要去!」三娘還有理有據地把人王維的詩給改了詞,「遍插茱萸一個不少!」

  王氏心道,怎麼能一個不少,你阿耶還在外頭來著。

  不過丈夫郭子儀回來得少,不僅夫妻倆分隔兩地,孩子們見到他這個父親的次數也屈指可數,也難怪三娘壓根沒把她阿耶算進來。

  郭子儀作為從四品的都護府二把手,其實可以把家眷接到任地去,不過考慮到邊境苦寒,七個孩子最大的也才十一歲,郭子儀在郭家祖父致仕後便把她們母子幾個安排到長安,這幾年只在有職位調動或回京述職時能回來小聚一段時間。

  佳節將至,王氏也有點想念遠在邊關的丈夫了。

  重陽算是大唐三大節之一,到時候連官衙都會放假,出遊的人摩肩接踵、多不勝數,自家小孩兒總不能全困在家裡。

  王氏考慮片刻後便說道:「回頭我與你祖母商量商量。」

  三娘得了王氏半肯定的答案,馬上快快活活地去把這好消息告訴家裡每一個人。

  往年郭幼明等人也會去湊熱鬧,本不覺得有多新鮮,看她邁著小短腿興沖沖跑來報喜,竟也莫名添了幾分期待。

  郭家祖父還和三娘回想當年自己在地方上登過多少山、遙望過多少次故鄉。他可是當過四州刺史的人,地方經歷可豐富了。

  三娘聽得津津有味,並且積極追問哪裡的山最高、哪裡的水最甘甜以及地方上都有什麼樣的厲害人物。<hr>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