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7.選哨官、什長,須至勇至廉。不十分勇,不足以倡眾人之氣;不十分廉,不足以服眾人之心。

  8.近人貪利冒功。今日求乞差使爭先恐後,即異日首先潰散之人。屈指計之,用人不易。

  9.人才因求才者之智識而生,亦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用人如用馬,得千里馬而不識,識矣而不能勝其力,則且樂駑駘之便安,而斥騏驥之偉駿矣。

  10.古之治兵,先求將而後選兵。今之言兵者,先招兵而並不擇將。譬之振衣者,不提其領而摯其綱,是棼之也,將自斃矣。(以上胡語)   蔡按:曾謂人才以陶冶而成,胡亦曰人才由用才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薰陶裁成之術,尤在用人者運之以精心,使人人各得顯其所長,去其所短而已。竊謂人才隨風氣為轉移,居上位者,有轉移風氣之責(所指範圍甚廣,非僅謂居高位之一二人言。如官長居目兵之上位,中級官居次級官之上位也),因勢而利導,對病而下藥,風氣雖敗劣,自有挽回之一日。今日吾國社會風氣敗壞極矣,因而感染至於軍隊。以故人才消乏,不能舉練兵之實績。頹波浩浩,不知所屆。惟在多數同心同德之君子,相與提摯維繫,激盪挑撥,障狂瀾使西倒,俾善者日趨於善,不善者亦潛移默化,則人皆可用矣。

  第三章 尚志

  1.凡人才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污下;高者慕往哲隆盛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

  2.無兵不足深憂,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退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嘆者也。

  3.今日百廢莫舉,千瘡並潰,無可收拾。獨賴此耿耿精忠之寸衷,與斯民相對於骨岳血淵之中,冀其塞絕橫流之人慾,以挽回厭亂之天心,庶幾萬一有補。不然、但就時局而論之、則滔滔者吾不知其所底也。

  4.胸懷廣大,須從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際,須看得平。功名之際,須看得淡,庶幾胸懷日闊。

  5.做好人,做好官,做名將,俱要好師、好友、好榜樣。

  6.喜譽惡毀之心,即鄙夫患得患失之心也。於此關打不破,則一切學問,才智,實足以欺世盜名。

  7.方今天下大亂,人懷苟且之心。出範圍之外,無過而問焉者。吾輩當立準繩,自為守之,並約同志共守之,無使吾心之賊,破吾心之牆之。

  8.君子有高世獨立之志,而不與人以易窺;有藐萬乘、卻三軍之氣,而未嘗輕於一發。

  9.君子欲有所樹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

  10.古人患難憂虞之際,正是德業長進之時。其功在於胸懷坦夷,其效在於身體康健。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佛家之所以成佛,所爭皆在大難磨折之日,將此心放得實,養得靈。有活潑潑之胸襟,有坦蕩蕩之意境。則身體雖有外感,必不至於內傷。(以上曾語)

  11.軍中取材,專尚朴勇,尚須由有氣概中講求。特恐講求不真,則浮氣、客氣夾雜其中,非真氣耳。

  12.人才由磨鍊而成,總須志氣勝乃有長進。成敗原難逆睹,不足以定人才。兵事以人才為根本,人才以志氣為根本;兵可挫而氣不可挫,氣可偶挫而志不可挫。

  13.方今天下之亂,不在強敵,而在人心。不患愚民之難治,而在士大夫之好利忘義而莫之懲。

  14.吾人任事,與正人同死,死亦附於正氣之列,是為正命。附非其人,而得不死,亦為千古之玷,況又不能無死耶!處世無遠慮,必有危機。一朝失足,則將以薰蕕為同臭。而無解於正人之譏評。(以上胡語)   蔡按:右列各節,語多沉痛。悲人心之陷溺,而志節之不振也。今日時局之危殆,禍機之劇烈,殆十倍於咸、同之世。吾儕身膺軍職,非大發志願,以救國為目的,以死為歸宿,不足渡同胞於苦海,置國家於坦途。須以耿耿精忠之寸衷,獻之骨岳血淵之間,毫不返顧,始能有濟。果能拿定主見,百折不磨,則千災萬難,不難迎刃而解。若吾輩軍人,將校但以躋高位、享厚祿、安富尊榮為志,目兵則以希虛譽、得餉糈為志,曾、胡兩公必痛哭於九原矣。

  第四章 誠實

  [注釋]

  1.天地之所以不息,國之所以立,聖賢之德業所以可大可久,皆誠為之也。故曰: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2.人必虛中不著一物,而後能真實無妄。蓋實者不欺之謂也。人之所以欺人者,必心中別著一物。心中別有私心,不敢告人,而後造偽言以欺人。若心中了不著私物,又何必欺人哉!其所以欺人者[1],亦以心中別著私物也。所知在好德,而所私在好色。不能去好色之私,則不能欺其好德之知矣。是故誠者,不欺者也。不欺者,心無私著也;無私著者,至虛者也。是故天下之至誠,天下之至虛者也。

  3.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豪傑之所以為豪傑,聖賢之所以為聖賢,便是此等處磊落過人。能透過此一關,寸心便異常安樂,省得多少糾葛,省得多少遮掩裝飾醜態。

  4.盜虛名者,有不測之禍;負隱匿者,有不測之禍;懷忮心者,有不測之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