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力又喝了口酒。

  陳樂問:「嗯,其實最近我也發現了,進出鎮上的檢查是嚴了一點,發生什麼事了嗎?」

  楊力湊近了些說:「你也聽過我國西北大軍與北兀國在年前已經開戰了吧。」

  陳樂點頭。

  南平國不是野心勃勃的國家,國土大部分人民安居樂業,但這不代表國家沒有戰爭。

  在南平國的西北方向,有幾個遊牧部落,他們一起組成了一個政權,叫北兀國。

  遊牧民族長久的習性,是哪裡的牧場好就喜歡去哪,或許這給遊牧民族帶來了一種侵略性,同時也為了彰顯他們的彪悍,北兀國會時不時地南下。

  特別到了每年的年底基本都會南下,在富饒的南平國進行掠奪,以獲取更多的食物過冬。

  掠奪與種植,這或許是遊牧民族與耕地民族的區別。

  但這種野蠻行為,為南平國西北的人們帶來了災難。

  陳樂所在的江流鎮在南平國的東面,離戰場相隔甚遠,況且對於陳樂他們這種平頭百姓,顧好自己的衣食住行已經很好了。

  所以陳樂聽到這種消息,頂多是唏噓一下,為自己的同胞感到不值,就沒更多地關注了。

  陳樂喝了一小口酒:「知道啊,不是贏了嗎,說是我朝工部特意為西北大軍設計了個名叫「引風烈」的武器,還在最近的幾場大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打得北兀國屁滾尿流的。」

  雖然南平國每個人都這樣傳,言之鑿鑿,說得有模有樣,但從他們口中對於「引風烈」的描述都是不一樣的。

  大到床子弩小到匕首,眾說紛紜。

  陳樂只能在他們口中確定的是,這是一個由鐵器打造而成的武器。

  楊力更加小聲地說:「這不是重點,重點是後續。」

  楊力往自己嘴裡扔了幾顆花生米,說:「你知道「引風烈」那武器的厲害吧,北兀國那幫蠻子看到眼都紅了。」

  「那又怎樣,我們還能擋住他們眼紅啊。」陳樂不在意地問,還慢慢地夾了筷下酒菜吃。

  「是擋不住他們眼紅,但也擋不住他們來偷。」楊力伸出只爪子,做一個小偷偷拿的東西的動作。

  陳樂被嚇了一跳,連忙問:「武器被偷了?」

  第32章 偷鐵礦

  楊力搖搖頭說:「這倒沒有,軍部嚴防死守,哪有這麼容易得手,所以那幫蠻子用更陰險的手段,偷鐵礦。」

  陳樂心想,還有這種操作,算是另闢蹊徑了。

  眾所周知,古代中的任何一個朝代在鐵礦的開採和製作上都是很注重的。

  古代設有很多的鐵器鋪,皇帝在宮裡面也有專門的鐵器鋪,戰士們的盔甲武器,國家的城牆,以及膳房和平民百姓用的炊具等等,都離不開鐵器。

  隨著歷史的發展和冶鐵技術的成熟,鐵器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存活的基礎。

  南平國也不例外,他們在大力地實施鐵器的管制制度,主要還是為防止別的國家偷偷打造兵器。

  所以,按照規定,在南平國的邊境互市上,連一口小小的鐵鍋都不能出現,也有出口鐵器的限制制度「出口管制」。

  雖說是出口管制,但其實也就等於不實行鐵器貿易,就算實行貿易都是少次少量的。

  所以北兀國對於南平國這一制度十分的不滿。

  因為無論是鐵礦還是鐵器,對於遊牧民族來說都過於缺少了,他們除了通過掠奪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

  但這並不代表陳樂體諒他們,原諒他們在國土邊界上的胡作非為,搞得民不聊生,人心惶惶。

  楊力接著說:「你知道吧,在濟川縣的鐵礦。」

  陳樂這個土包子誠實地搖搖頭,陳樂的活動範圍基本只有往返江流鎮和青禾村,怎麼會留心這種消息。

  楊力話沒說完就被噎了一下:「濟川縣都不知道啊,離我們這就幾個縣,那最出名的就是鐵礦,品質好,每年都要運好幾趟鐵礦去王城進宮,最近挖的那批,不見了。」

  楊力輕輕拍了下掌心。

  陳樂也驚了一下:「怎麼會,鐵礦可不輕,如果有人想神不知鬼不覺地偷走,不太可能,很容易留下證據的,應該可以很快找回來吧。」

  陳樂這樣說也沒錯,因為南平國已經有自己一個成熟的過關過檢體系,每票貨物經過一個地方,都要手持「傳」和「節」。

  古書有記載:門關用符節,貨賄用璽節,道路用旌節。

  意思是出入門關要用符節,貨物通行要用璽節,道路通行要用旌節。

  「節」,是一種身份證明,就是後世所稱為的印章。

  不過這類印章是用來表明身份,不是用來鈐印的,所以不是反刻而是正刻,是個人的記號並要隨身佩戴的。

  「傳」,是三十厘米左右的木片或者竹簡,上面寫滿了商人及貨物信息。

  但因攜帶不便,現在正有被通關文書所替代的跡象。

  由於商人有很多貨物需要運送,持有「璽節」只能證明自己是商人,還必須出示「傳」來證明貨物是自己的。

  只有持有的「傳」和「節」相符的人與貨,才能安全通關。

  所以陳樂說這批鐵礦可以被很快找回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楊力喝了一大口酒,可能有點辣喉嚨,他眉頭都皺起來了,嘴裡發出「漬」的一聲。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