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頁
天氣仍很陰晦,象雨後的湘西張家界,霧氣昭昭,令人懷舊、憂怨、傷感。公路兩側被火燒毀的IFA軍車連綿不斷。公路沿線的制高點都築有碉堡,上插紅、綠、白、黑四色伊拉克國旗。向陽的山坡上架滿了雙人帳篷和班用帳篷,窪地中有T—62坦克和法制GCT120毫米自行加榴炮。路邊所有的薩達姆畫像全被毀壞,上面布滿AK式步槍7·62毫米的彈洞。槍炮聲不絕於耳,我們的車隊在軍車中蜿蜒穿行。
中午時分,跟在我們後面的皇冠車直閃大燈,示意停車。原來我們瀟灑的大奔馳右後輪被彈片扎穿了,正“吃吃”地跑氣。趁老朱換備用車胎之機,我又給我們的“大奔”加了60升油。
經過六個多小時的飛馳,我們抵達巴格達以北400公里的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這裡是前天剛收復的。街頭不時可見被擊斃的庫德人屍體。由於天氣轉暖,有的屍體已經開始腐爛,招得成團的蒼蠅亂舞,絳紫色的污血在柏油路上龜裂,臭氣衝天。
一向是伊拉克騷亂根源的庫爾德問題再次引起了國際關注。很多中東問題專家認為,庫爾德問題不但關係到薩達姆政權存亡,而且正在成為關係到伊土、兩伊和敘伊關係的地區性棘手難題。
庫德人是生活在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庫爾德斯坦地區包括土耳其東南部、伊拉克東北部、敘利亞東北部、伊朗西部和蘇聯的亞美尼亞。庫爾德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絕大多數庫德人是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
庫德人在歷史上主要以遊牧為生,受居住國或居住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因素影響,庫德人各部落各分支的經濟、文化也呈現了不平衡發展的態勢,謀生手段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山區居民一般定點放牧或繼續遊牧,平原居民則從事農業,而居住在伊拉克基爾庫克油田地區的庫德人則多為石油工人。
目前,全世界約有2500萬庫德人,他們的大體分布是:土耳其約1200萬,伊朗約550萬,伊拉克約500萬,敘利亞約50萬,其餘的則分布在蘇聯、黎巴嫩、約旦、阿富汗等國。庫德人居住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主體民族與庫德人之間的矛盾,因此說這是個地區性問題。而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遺留的種種因素,使這種矛盾在伊拉克表現得最為強烈。
伊拉克的庫德人大部分居住在北部的蘇萊曼尼亞和埃爾比勒省。其餘的則居住在基爾庫克、摩蘇爾和迪亞拉三省。第一、二次大戰期間,排外情緒極強的庫德人都與英國占領軍發生過武裝衝突,規模不等的多次反英起義雖屢被鎮壓,但產生了庫德人的民族英雄巴爾扎尼。二次大戰後,從五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巴爾扎尼率領其追隨者屢屢向伊拉克政府提出民族區域自治的請求,遭拒絕後又幾次揭竿而起,幾次簽訂停火和平協議。兩伊戰爭中,各派庫爾德反政府勢力再次發起獨立運動,薩達姆不顧戰況吃緊,冒險從前線抽調重兵對庫德人進行大規模驅趕,從83年到88年,約有25個庫爾德鎮及4000個村寨被毀,50萬庫德人被驅逐境外,150萬人過著流浪生活,面對庫德人的反抗,伊政府軍甚至不惜動用化學武器。海灣戰爭使薩達姆的戰爭潛力和軍事鎮壓機器遭到嚴重削弱,趁共和國衛隊和伊軍主力東調之機,北部蘇萊曼尼亞、基爾庫克和埃爾比勒三省的庫德人再次舉行武裝起義,攻克了蘇萊曼尼亞和埃爾比勒省省會並對基爾庫克省會形成了包圍,伊政府被迫緊急調用精銳部隊平息暴亂。
在記者叢中一位身背三台尼康F4,一台萊卡M6的老外特引人注目,他前胸上繡著“AFP”,我倆對視了一下對方身上的招牌,伸出了右手:“你好新華”,“你好法新”。
80萬人口的埃爾比勒幾乎已成一座空城。士兵攔住逃難的車輛檢查,竟從一輛豐田的行李箱中搜出八個孩子。人們似匆匆過客,面無表情。四處全是持槍的士兵,把守路口的傘兵戴著巨大的白框架風鏡,身後軍車上的識別符號用黃泥塗抹蓋住。市內主要路口均有平置的雙聯37毫米高炮,當作戰防武器使用,遍地是彈頭彈卡,全無立足之地。
沒有任何商店營業,幾位政府軍士兵在櫥窗前張貼薩達姆畫像。民房則門窗緊閉,毫無生息。埃爾比勒購物中心(Erbil Shop#ing Centre )門前的巨幅薩達姆像被挖去雙眼,商店被搶劫後付之一炬。“全陪”禁止我們拍攝被破壞的薩達姆像。
當地警察局長穆罕默德·諾瑞Mohamad Nonri向我們控訴暴徒的罪行:“3月11日,暴徒占領了警察局,燒毀了我的文件。”薩拉丁大學管理系主任阿戴爾稱:“埃爾比勒已回到政府手中,戰鬥即將停止,一切都將結束。”他說至少有十萬伊朗歹徒越過邊界到伊拉克來為非作歹。
站在警察局門口放眼望去,炸彈炸起的黃塵平地而起,炮聲隆隆。用肉眼也能看清郊外的坦克和加農炮陣地。坦克拖著沖天的黃色煙塵沖向敵陣。
市政府左手的十字街頭,五位著黑衣的庫德人匍匐在地,背上的彈孔還在冒血。各國記者蜂擁而上,立即被新聞官員制止。帶隊的伊政府新聞部官員薩東先生大喊,當他數到“五”時,所有記者必須回到車上去,言罷開始數數。各國記者聽到“三”,就紛紛跑回車上。我因動作稍慢,又遭警告:“新華!這已經是第三次了!”
中午時分,跟在我們後面的皇冠車直閃大燈,示意停車。原來我們瀟灑的大奔馳右後輪被彈片扎穿了,正“吃吃”地跑氣。趁老朱換備用車胎之機,我又給我們的“大奔”加了60升油。
經過六個多小時的飛馳,我們抵達巴格達以北400公里的庫爾德自治區首府埃爾比勒。這裡是前天剛收復的。街頭不時可見被擊斃的庫德人屍體。由於天氣轉暖,有的屍體已經開始腐爛,招得成團的蒼蠅亂舞,絳紫色的污血在柏油路上龜裂,臭氣衝天。
一向是伊拉克騷亂根源的庫爾德問題再次引起了國際關注。很多中東問題專家認為,庫爾德問題不但關係到薩達姆政權存亡,而且正在成為關係到伊土、兩伊和敘伊關係的地區性棘手難題。
庫德人是生活在西南亞庫爾德斯坦地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庫爾德斯坦地區包括土耳其東南部、伊拉克東北部、敘利亞東北部、伊朗西部和蘇聯的亞美尼亞。庫爾德語屬印歐語系伊朗語族。絕大多數庫德人是伊斯蘭教遜尼派教徒。
庫德人在歷史上主要以遊牧為生,受居住國或居住地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因素影響,庫德人各部落各分支的經濟、文化也呈現了不平衡發展的態勢,謀生手段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山區居民一般定點放牧或繼續遊牧,平原居民則從事農業,而居住在伊拉克基爾庫克油田地區的庫德人則多為石油工人。
目前,全世界約有2500萬庫德人,他們的大體分布是:土耳其約1200萬,伊朗約550萬,伊拉克約500萬,敘利亞約50萬,其餘的則分布在蘇聯、黎巴嫩、約旦、阿富汗等國。庫德人居住的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主體民族與庫德人之間的矛盾,因此說這是個地區性問題。而歷史上殖民主義統治遺留的種種因素,使這種矛盾在伊拉克表現得最為強烈。
伊拉克的庫德人大部分居住在北部的蘇萊曼尼亞和埃爾比勒省。其餘的則居住在基爾庫克、摩蘇爾和迪亞拉三省。第一、二次大戰期間,排外情緒極強的庫德人都與英國占領軍發生過武裝衝突,規模不等的多次反英起義雖屢被鎮壓,但產生了庫德人的民族英雄巴爾扎尼。二次大戰後,從五十年代後期到七十年代中期,巴爾扎尼率領其追隨者屢屢向伊拉克政府提出民族區域自治的請求,遭拒絕後又幾次揭竿而起,幾次簽訂停火和平協議。兩伊戰爭中,各派庫爾德反政府勢力再次發起獨立運動,薩達姆不顧戰況吃緊,冒險從前線抽調重兵對庫德人進行大規模驅趕,從83年到88年,約有25個庫爾德鎮及4000個村寨被毀,50萬庫德人被驅逐境外,150萬人過著流浪生活,面對庫德人的反抗,伊政府軍甚至不惜動用化學武器。海灣戰爭使薩達姆的戰爭潛力和軍事鎮壓機器遭到嚴重削弱,趁共和國衛隊和伊軍主力東調之機,北部蘇萊曼尼亞、基爾庫克和埃爾比勒三省的庫德人再次舉行武裝起義,攻克了蘇萊曼尼亞和埃爾比勒省省會並對基爾庫克省會形成了包圍,伊政府被迫緊急調用精銳部隊平息暴亂。
在記者叢中一位身背三台尼康F4,一台萊卡M6的老外特引人注目,他前胸上繡著“AFP”,我倆對視了一下對方身上的招牌,伸出了右手:“你好新華”,“你好法新”。
80萬人口的埃爾比勒幾乎已成一座空城。士兵攔住逃難的車輛檢查,竟從一輛豐田的行李箱中搜出八個孩子。人們似匆匆過客,面無表情。四處全是持槍的士兵,把守路口的傘兵戴著巨大的白框架風鏡,身後軍車上的識別符號用黃泥塗抹蓋住。市內主要路口均有平置的雙聯37毫米高炮,當作戰防武器使用,遍地是彈頭彈卡,全無立足之地。
沒有任何商店營業,幾位政府軍士兵在櫥窗前張貼薩達姆畫像。民房則門窗緊閉,毫無生息。埃爾比勒購物中心(Erbil Shop#ing Centre )門前的巨幅薩達姆像被挖去雙眼,商店被搶劫後付之一炬。“全陪”禁止我們拍攝被破壞的薩達姆像。
當地警察局長穆罕默德·諾瑞Mohamad Nonri向我們控訴暴徒的罪行:“3月11日,暴徒占領了警察局,燒毀了我的文件。”薩拉丁大學管理系主任阿戴爾稱:“埃爾比勒已回到政府手中,戰鬥即將停止,一切都將結束。”他說至少有十萬伊朗歹徒越過邊界到伊拉克來為非作歹。
站在警察局門口放眼望去,炸彈炸起的黃塵平地而起,炮聲隆隆。用肉眼也能看清郊外的坦克和加農炮陣地。坦克拖著沖天的黃色煙塵沖向敵陣。
市政府左手的十字街頭,五位著黑衣的庫德人匍匐在地,背上的彈孔還在冒血。各國記者蜂擁而上,立即被新聞官員制止。帶隊的伊政府新聞部官員薩東先生大喊,當他數到“五”時,所有記者必須回到車上去,言罷開始數數。各國記者聽到“三”,就紛紛跑回車上。我因動作稍慢,又遭警告:“新華!這已經是第三次了!”